庄子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庄子应帝王心如明镜)

应帝王:讲述帝王应如何治理天下,其核心继承了老子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想方式。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侍;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 译:明君治理天下,功德遍及天下却好像与自己无关;育养万物而百姓却不不觉得有所依赖;有功德却不自居,而让万物欣然自得;自己立于不可测见之地,逍遥于无为的境地。
  • 圣主明君亦如得道之人,唯有明悟,才知如何引导芸芸众生,依靠的是“行不言之教”,而非繁杂、严厉之法制。“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调和万物而不以为是义,恩泽于万代而不认为是仁。此为大宗师之所为,亦为得道之帝王应所为,这里的主张如若《道德经》中所述“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即无论是引导,育养,或是恩泽,其所言所为皆不居功,不自傲,不去强加,而是倡导顺其自然,只需引导之力,而非强制之力。

庄子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庄子应帝王心如明镜)(1)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地,亦虚而已!
  • 无为于名誉,无为于智谋,无为于事物的责任,无为于智慧的主宰。体悟无穷之大道,逍遥于无物之境。尽享自然所赋予的本性而非人为之所见所得,这正是虚静无为的心境。正如老子所言:我无为,而民自化。身为帝王,当应以民为本,即“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名利权谋不应用于与民之争,功德于天下,而不居功自傲,治理天下,应上行下效,而非苛政束缚民众,需知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绝非一人一行可达,而是集众人之智慧,付诸于实际而实现。若要成为明主圣君,当应顺应自然,而非凭自身之主观情感事事限制,约束,潜移默化地引导,使得民自化,犹如“太上,下知有之”,——使得人们感受不到帝王的存在,但其却影响着人们,只是人们不知是受其影响,皆曰:我自然。此为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将自化。

庄子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庄子应帝王心如明镜)(2)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 达到至人的境界,其心境犹如明镜一般,如实观照万物,就好像我们普通人照镜子,或者拿着任何东西放在镜子前,“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不欢迎也不拒绝,如实观照,不会有任何隐藏。简单来说,我们普通人在到了新的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时,接触到了其他的人或事,主观情绪将会极大地左右我们对其他人和事的判断,或是幸灾乐祸,或是趋利避害,避重就轻,总会忽略对方的一面,也会放大对方的一面。就好像喜欢的话,会无限放大其优点,无论对方做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对的;不喜欢的话就会无限放大其缺点,无论对方做什么都是别有所图,居心不良的。这就是拒绝和欢迎,以及隐藏。一旦产生了偏见,那么终有一时反而会受到伤害,因为我们没有彻底认知对方,既然不了解就会有疏漏,有疏漏就会招致损害。

庄子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庄子应帝王心如明镜)(3)

  • 如何能胜物而不伤呢?那就是像镜子一样如实观照万物,摒弃个人的主观情绪,无论何种人,何种事平常对待,既不会欢喜万分,也不会唯恐避之不及。只需顺其自然,不存私心即可。正如“心如明镜台,本是无一物”,那么怎会惹尘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