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基础知识1-50篇(第一章十大研究成果足够了01-01-03)

流行本《道德经》第一章

【关注事关爱七宝哥祝福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深度阅读十分钟

给大脑做保健操

我用《识破天经110》and《识破天经111》两篇文章,解读流行本《道德经》第一章,感觉意犹未尽。不是说我还想着有很多话要啰嗦,而是做了一个梦,梦中也在琢磨这事,好像是站在某个相当高相当大相当上的讲台上,宣布我的《道德经》第一章研究十大成果。

台下,第一排,有美女,O这嘴喊:第一章就有十大成果,那么,九九八十一章下来,你的有多少成果。旁边有络腮胡子男很不服气地说:

这个世界,装不下他了。

我笑,美女笑,络腮男笑……梦醒。

于是我就写下了这个题目《识破天经112:梦里的第一章十大研究成果》。然后我还真的掰着手指头数了下,还差不多,虽然都算不得“研究成果”,至多是新道学研究提纲而已。

第一,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仅是比肩,还有大大的超越。在文中我曾说,一百万打底,研究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里无法展开,就做个简单的比较。

【下面的蓝色字是我在度娘上摘录下来的,太详细的就没有要。【】里黑色字是老子说的,和我的简介。序号是我加的哦】

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地存在【独立而不改(第二十五章)】

的某种宇宙精神【道,天之道,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道,首先是宇宙之道,何新老直接把自己解读老子的书叫做宇宙之道。】

这种精神实为一种逻辑思维【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名,就是概念;命名,就是抽象出概念的过程;名称名字,就是概念的文字表达。王东岳老师说老子无逻辑,不敢苟同。当然,老子没有西方的黑格尔式的小逻辑,但是老子有的是东方的华虞的道逻辑。】

是脱离了人并与客观世界相分离的【同上,独立。独立于宇宙时空天地及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之外的单独存在。百分百。】,只以概念形式【名还有常名】表现出来。

绝对精神是先于【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第二十五章)。】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关于道的永恒,还有很多表述,著名的天长地久(第七章)……】

存在着的实在【繩繩兮不可名,复歸于物(第十四章)。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道,当然是存在的,当然也是实在的。但是,老子更近一步地“观”到了“道”的样子,或曰形态&存在方式,甚至作用于这个世界的宇宙时空天地及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这是老子超越黑格尔太多太多的地方。我都不好意思说,是一个太阳系还是十八个银河系。】

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这就不用说了】

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道与万物的关系,表象的,内在的,本质的,静态的,动态的,抽象的,具象的,老子说了很多次。老子甚至可以做到在“内宇宙”全息全逻辑全过程重演宇宙,并从中抽象出万物共有之道的形体,所谓万物并作,以观其复……(第十六章)】

绝对精神是一种活生生的、积极能动的力量【这就不用说了。例子太多,枚不胜举。道,不用亲自出马就派手下的“一”,道生一(第四十二章)就可以了,见第三十九章专门记述了“一”的所作所为。但在老子看来,这毛线事干脆就不需要,单独拿出来说,道,如果没有生机勃勃的活力无限,如何生出这个世界的宇宙时空天地及天地之间万事万物?】

黑格尔认为,精神从来没有停止运动【满篇都是,枚不胜举。】

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动(第十四章)关于道的运动方式和作用方式,很少有人用心研究。看到一个段子说:小明前面有三名同学在跑步;后面也有三名同学在跑步。问,一共有几人在跑步。妈妈说六人,爸爸说,你把小明自己给拉了,应该是七个。小明说,错,全错。一共是四个人。爸爸妈妈O着嘴O着眼表示不解。小明说,在跑道上,前就是后,后就是前。似乎,整个宇宙都是如此。前后相随(第二章)】

精神的辩证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在这一点上,老子超出估计的有三到五个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老子,已经找到了概念也就是名的祖上,念头,(有人说名,就是念头,没毛病,但是也不准确。名,是思维运动的结果,而念头是思维活动的最小单位#类似于量子的概念#,念头上面还有很多形态的存在,如意念,相当于比较大的分子链,肽结构)一切内运动都是念头(也就是思维)的运动,但是至高的运动是驱逐思维甚至杀死全部的念头,无念,才能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才能“内在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全息的内宇宙】。

以下,省略。这只是我简单地说明,谁有兴趣可以领了这个任务,完成这个课题的深入系统研究。只是要注意黑格尔哲学毕竟是十九世纪的哲学,但是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他了,是不是已经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不得而不知,只是最近,看到有人在担心“黑格尔的未来”,但是我们从来不必担心老子的未来。

精神由于自身包含着内在矛盾,使它不断地自我否定而向前进展,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经历三个大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绝对精神自我发展也就是它的自我认识的过程,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正是对"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及自我认识过程的系统阐述。

第二,道,如果仅仅是静态的世界本质的话,那么,道就是可知的,道也是可表述的。老子的道,毫无疑问,就是世界的本质,但是不是静态的世界本质,而是运动变化的。老子的道又不仅是世界的本质,也不仅仅是世界本质的精神存在。

道可道——

道,是可知的;道是可道的;

但是道,又不是全部所有的都是可知的;就人类的认知能力而言,又无法认知道的全部,所以,老子是“有限可知论者”。

不可知或知不到的道,当然是不可道的。既是已知的道中,也有不可道部分。所以,道有可道的部分,也有“说不得”的部分。

而且“非常道”。

所谓可道之道,就是已经被人类认知且被人类用某种形式表述出来的道,就不再是,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是“原本的道本身”了。

说白了,可道之道,不管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表述,都是人类的“精神现象”或“精神产品”,不可能是原本的道本身。这个道理好明白,提了车,哪怕你还没启动,这车已经是“二手车”了。也就是说,老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而人类表述的道,是经过人类意识加工过的,“精神产品”。精神产品毕竟不再是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产品的客观实在。

客观的客观存在,怎么可能是主观的客观实在呢?

关于道的“表述&表达”形式,我最常用的就是“包括且不限于……”后面一大堆。

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老子家族一直以来,就是把所谓《道德经》在口头传承的,这个时间,大约八千到一万年。

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老子道德经是在老子讲道之后,被关尹子等人,第一次最早付诸文字的。而实际上,现在的所谓《道德经》只是关尹子他们事后回忆,整理而成的貌似“课堂笔记”。

包括但不限于结绳记事。《道德经》的最初的最原本“版本”,除了老子他们祖祖辈辈嫡系传人心里的之外,最早付诸于“物理形式的版本”,应该是一领“结绳记事”的绳子。

包括但不限于音乐舞蹈绘画……之所有艺术形式。

包括但不限于动作表情……等所有肢体语言,表情信号(表情包)的所有。

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所有科学学科的所有概念定义、命题、公理、原理,公式,方程式,分子式,结构式,几何图形,数字,算法……在内的所有表达方式。

包括但不限于哲学及其以下所有关于心理、心灵、人文、人伦、社会、经济、法律、思想,观念,信仰……的所有表述。

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就是说,就是最最广义的说,就是表述表达表现形式,呈现方式……

第三,常道,就是纯粹绝对形式的道,原本的本原的纯粹的纯净的形而上上上上的道,这个看起来更像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绝对观念”。

关于道与非常道的关系,太形而上了,在这里不展开。

第四,名可名,非常名,是独立的一条道,也是并列的一句话,但是他更是补充说明“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以为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人的名字,与那个活生生的人是绝对的两回事。这还是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识。名字,不敢是你用语言喊出来,还是用文字写出来,这个名字,永远也不可能是,这个人本身。

山,只是一个字,这个字和那座巍峨入云,绵延千里,层峦叠嶂的大山。永远也不可能是一回事。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还是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老子的意思是说,道可以言说,但说出来的就不是到的原本了,就像你的名字,绝不会是你本人(本身本相)一样。

但老子心里很清楚,名与被命名的客体的关系绝非这样简单。正是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老子展开了下面的论述。

就像“名字”会异化为另一种甚至凌驾于“主体”之上的存在“物”一样,接下来的老子关于“名可名”与世界的真实性,本质规定性之间的关系的说明/论述,也,异化了,异化为第一张的主体&核心&主题!

也就是说,“名可名,非常名”句。本来是解释、说明、论证“道可道,非常道”句的,而“无名天地之始……”以下各句,都是为了解释、说明、论述“名可名,非常名”句,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发现世界的真相,就是本质,怎样才能排除各种表象的干扰和遮掩,迅速准确地达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于是,导出了另一个极为磅礴的主题。

第五,老子亲自做示范:怎样定义事物。引出了老子对老子家传道德经内容的概括说明。

名,就是命名,起名字。命名,就是认知事物并且给事物下一个定义;所谓定义,就是概念。所谓概念就是对某一类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的“概括”。

概念,就是概括的念头,念头的概括,也可以叫做“念槪”,如同现下孩子们说的马概,毛概,邓概。马列主义概论,简称马概;所有年头的集合或者概括,简称“念槪”。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名,就是定义。

无,定于天地之始;有,定义万物之母。

我们用“无”来定义天地坐胎之前的世界;我们用“又”来定于万物出生之后的世界。或者说,我们把天地形成之前的世界定义为无,或称,无极;我们把万物演化出来的过程以及万物形成之后的世界,定义为有,或称太极。

【注,太极就是万物演化过程,太极图(阴阳双鱼图),就像个复杂而奇巧的大磨盘。】

无and有,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但是这里的“无and有”不是那一组重要的概念,或者只是勉强算得上那组重要概念的初级形态。老子一方面是为了解释“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的,另一方面,是借此展开,关于他的家传《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所以,“无”,既是在重要的概念,也不是此时此刻这一章的主题&主体&关键词。就像很多人并不在一开始就解释“道是什么”这个整部《道德经》的中心词一样。

第六,妙与皦,就是本质与表象,就是正确认知事物(名)的常规的必然的规定动作。

妙,眇,的异体字。眇,目少,就是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意思就是内在的(被遮蔽的)、本质的(不显形的)象。

皦,表面的光泽,就是人类肉眼可以观察(看)到的,外在的,形式的,形态的相。真实的外在表象也代表或显示事务的一本分本质属性,所以,人类认知事物总是要从表象,外在的一些现象着手开始。

这句是“皦”,在人类认识客观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皦,并不全是能够表示显现事物本质的特征,要有一些是为了掩盖/掩饰事物本质特征的表象。

也就是说,皦,有真有假。有的是真实的,真相,真像,实像。有的是假象,虚像。

如同光线透过透镜成像一样,有实像,有虚像。

这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透过各种真真假假的表象,才能,才有可能看到事物真实的本质。

但,能不能透过现象,透过现象能不能看到本质,你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本质,那就得看——

第七,“常无”VS“常有”,&常无欲VS常有欲,就是观察者的意志。

老子说,能不能透过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表象,既是透过了这些表象能不能看(包括但不限于……各种认识手段)到事物的本质,既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规定性,这些所谓的本质规定性是不是事物真实的本质规定性,取决于观察者。

取决于观察者的“无”或者是“有”,(也可以说,是“常无”抑或是“常有”,或者,有些人说是“常无欲”&“常有欲”),总而言之就是观察者的心态,也就是“意志”。

神不神奇?老子神不神奇?我不确定,这与测不准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或者薛定谔的叠加状态的猫,有什么关系,但是老子,真的是这样说的。

常无,就是设定为“无”的状态;作为主体的观察者自身“无”,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意思,没有自以为是的思维框架的限制。

作为客体的被观察者本身,也没有任何主观意向。“双无状态”,也就是主体是空杯,客体是白板。客体的“无”也许不难做到,但是主体的“无”四个难点。

所以,我也不认为应该是“常无欲”,因为这里的“无”,包括但不限于“欲,欲望”。还包括一些先入为主的概念、意识、观点,甚至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都已经变成了不自觉的潜意识层面的存在,人根本没觉得,实际上已经带有了成见,甚至是偏见。

所以,是“常无”,不是“常无欲”,说白了就是仅仅有“物欲”是远远不够的,不够纯,不够朴,不够静,不够净。

所以,这里的“欲”,也不是“不见欲”(第三章)的“欲”,而是纯粹的意愿动词,可以理解为想要&才能。

所以,争论怎样断句是没有意义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观其皦”这样读,就很好了。就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为什么一定要再加一个标点?说起来,这都是“老式句式”惹的祸。

不过,关于“老式句式”,关于“课堂笔记”问题研究,关于“三字经&四字经”的研究,这些统统不在“第一章十大研究成果”名单之中。

第八,“此两者”,就是“妙”and“皦”。眇and敫,两个异体字,一对假鸳鸯。

我也曾为了“此两者”到底是“哪两者”,提出过问题,但我从来没有改变初心,“此两者”,就是“妙and皦”,就算是有人搬出了“眇and敫”,两个异体字,也是一样,他们不过是一对假鸳鸯,真鸳鸯就是“本质与表象”。

探求真相,必须突破假象;探索本质,必须戳穿表象;获得真知,必须透过现象。

说起假象,流行本的《道德经》就是充满着假象。有人说与“马王堆的帛书”相比,流行本的《道德经》被反动地主老才高官显贵皇帝老儿等篡改了多大七百多处,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了,甚至是正好相反的。

我不以为全然。

《道德经》流行本确实很差。差在根上,首先,这不是老聃写的,这只是老聃说的;这不是关尹子现场记的课堂笔记,而是事后回忆整理出来的;而且很可能是当时几个人一起听课后,各自回忆整理,然后进行了整理,而且大致核对了一下,这样很可能,最初的传世本《道德经》就不止一个版本。

后来,几千年的传抄误衍错漏减省……

也不排除,这些人有意为之,直接把他变成了,洗乱的扑克牌。当然这里更不排除所有统治阶级有意为之,为了欺骗愚弄老百姓。

所以,并非越古老的版本也值得信赖。关于版本流变,也不是我们今天的话题,暂且打住。这只是说到了“求真”的问题,带过来的话题。

第九,玄。

玄的解释很多。

比较有含量的有,王东岳老师说的“脐带说”。但是脐带说,解释不了“玄之又玄”,难道还要剪两次脐带嘛?如果,再向后延伸把满六个月的新生儿真正启动自己的生命也算作一次“剪”脐带的话,那就有点太勉强了。

还有,丝线说,玄-弦说,尤其是玄=弦,一根弦,两根弦,甚至宇宙的基本结构就是弦(宇宙弦理论),还真是很有道理。甚至可以相互佐证,老子就是“弦理论”的最早创意者——假说提出者。

这是很伟大的。

我也在论证,我的“成像说”与“弦理论”之间的契合点,因为所谓成像,不就是光线通过透镜发生的变化嘛,而一根光线与一根弦,也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质相通。

运动方式和存在形式又极为相似。

玄,光线透过透镜的成像过程。

如,照相机,又犹,眼睛的光学系统,成像原理。犹如,网民的大数据画像侧写。

玄之又玄,就是第一次,成像是相,照相的相,相片的相,相貌的相,外在的,表象的表,形象的形,型男的型。

第二个玄,就是第二次成像,就是内在的、本质的、本质规定性的、价值属性……也就是说,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表面,更重要的或者说最根本的是认知事物的本质。

这就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的玄,字的,全息,正确的,唯一正确的,解。

这也是“玄之又玄”的两个玄的唯一正确真理性的解。

这也是可以说明“名”——人类认识世界的全过程的核心关键所在。见,上一章的图。

入门基础知识1-50篇(第一章十大研究成果足够了01-01-03)(1)

相,皦,就是一次玄;象,妙,就是二次玄。

第十:众妙之门是真相之门,本质之门,求真之门。

众,多,众多,所有的,一切多,一切众。宇宙时空天地及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是众,众生,万物,一切,世界。

妙,本质。

门。就是门。

妙之门,本质之门,真相之门,求真之门。

世界的本质之门,探究这个世界的真相之门,也就是求真之门。

在老子的指点下,门是看到了。如同山一样,他就在那里。你在与不在,门都在那里;你进或不进,门都在那里。

这就是老子为人类指出来的探索之门,本质之门,求真之门。于是我们归纳起来——从“无名天地之始……众妙之门”,一方面是解释为什么说“名非常名”,另一方面试论述人类这样才能名实相符,也就是世界的本质的真实。

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德经》主要内容,最重要的一条,求真。

探索事物表面背后的真相;认识纷繁杂芜的世界的本质,获得人类自身和这个世界本身的真知,是《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家族,也就是整个人类的唯一的重要的欲望和追求,也是修练道行的基本前提。

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同时或者更重要的是改造人类自身。

认识道,是为了修行道。修行道,就是改造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以及人类自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