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

电影《阿飞正传》中有一句震撼人心的经典台词:

“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地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无脚鸟”其貌不扬,一生从不落地,作为候鸟,每年都要从北方飞到南方去越冬,当长途飞行累了或倦了时,它们就睡在风中。这种鸟名叫雨燕。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1)

而本文提到的北京雨燕,是雨燕科中的佼佼者,它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5年,每年却要往返飞行38000公里去南非越冬,一生飞行的距离,差不多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北京雨燕作为北京的特有鸟种,它也具有划时代的文化意义。

从不落地,“枕着翅膀睡觉”的“无脚鸟”

雨燕科有18属84种鸟类,是鸟类中飞行速度最快的种类,北京雨燕花落其中,它又名楼燕,被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1870年发现后正式命名。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2)

北京雨燕体长163~190mm,体重25~41g,它没有漂亮羽毛,也没有动听的叫声,它整天都忙于琐事,似乎不嫌累。

它的飞行技术高超,每小时飞行速度可达110~200km,它的一生从不落地,觅食、喝水、排泄、寻偶和交配都在空中进行,即便累了,它也可以睡在风里。

据学者研究,北京雨燕可以在海拔1000~2200米的高空,以每秒8.5米的速度“枕着翅膀睡觉”。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3)

北京雨燕并不是不想落地,而是它有苦衷。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家燕,它的脚趾为三前一后,前后对握,能抓住树枝或电线,即便落地,也可以靠后边的一趾支撑身体,需要离地飞行时,后趾一蹬也可以形成助推力,助它升空。

反观北京雨燕,它的四个脚趾全部朝前,一不能对握,二不能支撑,三没有后蹬力,它不能站在树枝和电线上,只能偶尔攀附在物体的垂直面上,它只要一落地“便成盒”,很难再起飞,只能等死或沦为猫的食物。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4)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5)

北京雨燕早已命中注定,它天生就不具备落地的能力。

雨燕属的学名apus来自希腊语,译为“无脚的”,从而希腊语称“雨燕”为“无脚鸟”,它只有筑巢、产卵和育雏时,才闭合翅膀短暂歇息(学者研究,回巢时间每次约15分钟)。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6)

当生命耗尽时,它便落地死亡,这也是它唯一一次能接触到地面的时候。

一生都在飞翔,但不妨碍北京雨燕是灭虫除害的高手

落地成盒是悲剧,可北京雨燕从不烦恼,它40g的身体能迸发出大能量。曾经有人统计过,一只育雏的北京雨燕,口中有259只昆虫,其中1只蜘蛛,3只蚊子,4只虻,34只蝽象,46只蝇及171只浮尘子。

而一对20日龄的雏鸟,每天就要吃掉3675只昆虫,出巢时为6928只,除个别是益虫外,多数皆为害虫。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7)

北京雨燕除害的高超本领,离不开它超强的消化系统,它具备频繁排泄的能力,一边飞一边排泄,可能会砸中路人,但不影响它的功绩。

“枕着翅膀睡觉”,北京雨燕是怎么办到的?

作为天生的飞行者,北京雨燕的一对大翅膀,超过了体长的50~70%,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托起轻盈的身体。

当它张开翅膀后,倾斜度也能减少空气阻力,这样就能保证它一直飞行不掉落。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8)

它们视力佳,能在100多公里的时速下快速锁定昆虫,当食物匮乏或大脑需要放松时,它们就在空中休息降低消耗。

北京雨燕具备“半脑慢波睡眠”的能力,即一半大脑睡觉时,另一半大脑就工作,当睡觉的一半大脑睡足时,再互相交换,真正做到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互不影响。

鸟类专家研究过,当北京雨燕在睡觉前,它会拔高飞行高度,此时张开的翅膀停止扇动,尾巴几乎呈闭合状态。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9)

这样做,平衡性会受到影响,也会缓缓地往下落,但一对大翅膀足以支撑它一半的大脑睡一个好觉,之后切换另一半大脑睡觉时,再拔高高度来完成睡觉。

所以,北京雨燕在空中睡觉时,几乎全依赖翅膀,枕着翅膀睡觉,不负盛名。

作为候鸟,北京雨燕越冬的方式非常有个性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和司马迁认为,志在千里的天鹅和大雁,是燕子和家雀所不能比拟的,从此燕子背负了上千年的“无志”标签。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10)

这时,燕科鸟类表示不服,再不济,它们也会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有些到海南,有些到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怎么也有上千里了吧!

此时,北京雨燕站了出来,作为和北京城相伴了几千年的特有物种,它十分有个性,不就是越冬嘛,要玩就玩大的。

起初人们发现,一般在8月初左右,北京雨燕就不见了踪影,人们好奇它们去了哪里。这时,鸟类学家采用环志、卫星定位仪跟踪它们的迁徙路线,奈何它们体轻,卫星定位仪太重,结果还没飞出北京城就落地了。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11)

直到2014年中国观鸟会通过安装“光敏定位仪”的方式,才在2015年春天解开了谜底。

31只北京雨燕作为第一批,它们在安装0.65g的光敏仪后,从颐和园八方亭出发,时隔一年,回收了13只。

通过定位仪的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北京雨燕先飞内蒙古,再一路向西,沿着天山北麓到达中亚地区,然后穿越阿拉伯半岛, 之后在刚果、里海降低速度补充能量,最后到达非洲南部的南非和博茨瓦纳交界的卡拉哈里公园越冬。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12)

通过测算,北京雨燕从北京到南非,往返距离约为38000公里,以平均寿命5.5年来算,它们一生光越冬就要飞越20多万公里,加上日常飞行,一只北京雨燕几乎能从地球飞到月球了。

这就是体重仅仅为40g的北京雨燕,它凭借着自身智慧,精心策划迁徙路线,靠着过硬的恒心和毅力,心无杂念,攻坚克难,完成使命。

每年3月末至4月初时,它们准时回北京营巢产卵,生儿育女,即或有风雨变故干扰,提前或错后几天,也不误岁时。待儿女长成之后,约8月上中旬即全部去往南非过冬。千百年来,春来秋去,年年如是。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13)

北京雨燕始终遵循“言必信, 行必果”的处事准则,年复一年地完成着物种遗传、延续生命的伟大使命。谁说燕雀无志?北京雨燕为此正名,它的志向远大于天鹅和大雁。

北京雨燕是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妮妮”的原型

北京作为历朝历代的文化古都,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就是燕国都城,此后,金、元、明、清到民国初,北京皆为都城。

北京雨燕生活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俯瞰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它喜欢筑巢在高大的城墙、阁楼、庙宇、亭廊等古建筑上,也见证了历代王朝更替。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14)

期间,燕京之名反着念为“京燕”,刚好和北京雨燕相得益彰。

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理念为“北京欢迎你”,加上北京雨燕飞得高、飞得快、不落地,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不谋而合。

这时,以北京雨燕代表鸟类,以“妮妮”的方式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它寓意着“来自天空,代表幸运”。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15)

北京雨燕与人为邻,我们要加倍保护

前文也说过,北京雨燕是灭虫除害的高手,它衡量了良好的生态指标,也是衡量城市污染变化最敏感的明灯。

同时,据记载,北京雨燕的肉、卵、羽毛、巢和粪便皆可入药。为人类研究疑难杂症提供了一个药源途径。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16)

就凭从不爽约北京的春天这一点,我们也要通过人工绿化、悬挂巢穴、提供食物等方式,护好这个“奥运福娃”。

我们满怀期待,当清晨日暮时分时,有着大片的雨燕倾巢而出,与北京古建筑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柱相映成趣。

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每年往返38000公里越冬)(17)


参考文献:

1 朱永波.枕着翅膀睡觉的“无脚鸟”[J].故事家,2018(05):75.

2 崔爽. 北京的雨燕飞去了哪里[N]. 科技日报,2017-09-29(008).DOI:10.28502/nki.nkjrb.2017.005350.

3 马逸清,白勇,雷进宇.北京雨燕及其文化[J].大自然,2008(04):27-2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