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长大后的故事(明亮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经历)

露西 ·莫德 ·蒙哥马利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她一生写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和数百篇短篇小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绿山墙的安妮》。

绿山墙的安妮长大后的故事(明亮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经历)(1)

书中讲述了住在爱德华王子岛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想收养一个小男孩,结果却大吃一惊,孤儿院送过来一个叫安妮的小女孩,成为了绿山墙的安妮。安妮爱美、活泼开朗、坦率真诚,一说起话来就停不下来,也有虚荣、过分追求浪漫等小毛病。给玛丽拉和马修兄妹俩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绿山墙的安妮长大后的故事(明亮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经历)(2)

插画家Anna C Leplar创作的安妮插画

我是在高中的一个暑假第一次读这本书,在那个富有幻想的年纪,我被安妮的美妙想象吸引了,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十多年过去了,再次翻开这本书,我仍然保有一颗童心,对那个纯真年代多了一份怀念。安妮的幻想看上去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内容却是对真善美的无限追求,听她的“唠叨”除了莞尔一笑,并不觉得厌烦。

安妮的“诗意人生”

与海蒂,波利·安娜等同样著名的儿童形象相比,她们都是孤儿,阳光开朗,充满正能量,富有感染力。除了具备这些共同的特质,安妮与她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个特点帮助安妮度过了生活中无数个黑暗时刻,著名作家曹文轩曾这样评价安妮:“她的幻想是诗性的,诗意人生无疑是最高等级的人生。”

绿山墙的安妮长大后的故事(明亮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经历)(3)

插画家Anna C Leplar创作的安妮插画

诗意人生是优美和高于生活的,安妮在孤儿院的生活颠沛流离,并不幸福,可她从未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喜爱。她用丰富的幻想弥补了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缺失。来到绿山墙农舍后,她给身边的事物起了不少好听的名字,“闪光的小湖”、“情人的小径”、“森林女神的水泡”、“柳池”、“紫罗兰溪谷”,这些名字无一不具有安妮的喜好,充满了诗意的浪漫气息。

本书的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也是一位想象力丰富的女性,她在自传《通往绿山墙的小路》中写道:

“我从来没觉得生活无聊,在我生动的想象中,我有一张去往仙境的通行证。一转眼间,我就能够-真的能够-让自己迅速进入一些奇幻冒险的领域,不受任何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安妮的诗意来源,她让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平凡起来。安妮的想象也为她带来了一些麻烦。她把一片云杉林想象成“闹鬼的森林”,结果玛丽拉一天晚上要求她穿过一片森林,去好友黛安娜家取图样,把安妮吓坏了,结果,她不得不两次经过闹鬼的森林,担心自己会被不知从哪里冒出的白色物体抓走。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觉得很好笑,这一经历治好了她想象力失去控制的毛病。

绿山墙的安妮长大后的故事(明亮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经历)(4)

《绿山墙的安妮》首版封面

这本书出版于1908年,一出版就是畅销书。当年,伦敦的《观察家报》上有一篇书评,说安妮可能被塑造得过于早熟,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似乎不太可能欣赏下面这些诗句的戏剧效果。

在米狄亚罪恶的一天里,

被杀戮的骑兵中队猝然倒地。

作者莫德认为,她在主日学校背诵这些诗句时,只有九岁,当时她的整个心灵都为之震撼。

这两句诗在《绿山墙的安妮》中也有表现,我想就和中国的孩子从小读唐诗、宋词是一个道理,孩子们不一定能完全读懂诗中的含义,但仍然能感受到诗的美好。

我不觉得安妮很早熟,相反,她爱幻想的天性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少女常有的性格特点。

在最艰难的时刻找到幽默

在安妮的眼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她的好朋友,她会采下鲜花带在头上,和身边的植物起拟人化的名字,跟它们打招呼。这本书里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堪称一绝,充满了勃勃生机和优雅的美感。

绿山墙的安妮长大后的故事(明亮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经历)(5)

插画家Anna C Leplar创作的安妮插画

作者在文字中流露的幽默感也成为了这本书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文章开头:

一条小溪横穿路面,它发源于远处古老的卡思伯特领地的森林,流经森林部分的上游,有着幽僻的池塘和瀑布,以错综复杂的小溪著称;可当它流到林德山谷时,却变成了一条安安静静、规规矩矩的小河了。这是因为,任何事物如果不适当地考虑一下体面和礼节,是通不过雷切尔太太的门前的,就连一条小溪也不例外。

寥寥数笔,爱德华王子岛的美景和作者幽默感就这样展现了出来,读完忍俊不禁。

本书的作者蒙哥马利笔下的安妮在爱德华王子岛的阿冯利幸福地生活着,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个明亮故事背后是莫德童年时被遗弃的经历。

绿山墙的安妮长大后的故事(明亮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经历)(6)

露西·莫德 ·蒙哥马利还不满二岁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父亲将她留给外祖父母。没有同龄的玩伴,莫德就幻想出一些好朋友陪自己玩。多年以后,莫德把想象出的其中一个好朋友写进了《绿山墙的安妮》,成为安妮想象中的好朋友和安慰者。

莫德15岁的时候,父亲邀请她一块去生活,父亲此时已经再婚,有了新家庭。莫德满怀期待的走进新家,没想到,她被继母当成了仆人,繁重的家务压在了她的身上,而不是家庭成员。莫德不得不放弃上学,到了春天,大家商量把莫德送回爱德华王子岛的卡文迪什村庄,她不得不独自踏上这趟回家的路程,又回到了外祖父母的身边。

莫德的传记《永远的绿山墙》一书中说:“莫德在磨练自己的本领——变不利为有利,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找到幽默,这是她赋予自己笔下那些年轻女主人公的本领,这也是今后很多年里一直支撑她的力量源泉。”

莫德也把这样的品质给了绿山墙的安妮,安妮和黛安娜不小心跳到了巴里小姐的身上,让这位老小姐勃然大怒,安妮主动承担错误,还和巴里小姐成了好朋友。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安妮时不时会犯错,她的生活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她都选择去积极面对,这也是绿山墙的安妮给我的众多启示之一。

绿山墙的安妮长大后的故事(明亮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经历)(7)

安妮和莫德

《绿山墙的安妮》里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地冒险,写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犯的小错误,却同样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里面的人物也各有特点,玛丽拉很少表达自己的爱,她一直用好的道德教育安妮。马修沉默寡言,却一直在宠爱安妮,鼓励安妮保持一点浪漫的感觉。他们对安妮的爱让人感动。

安妮提到的对小女孩说话也一定总要把她们当作大人,不伤害对方的感情,也让我们学到了和孩子的相处之道。莫德曾说:

“我从不取笑小孩子。但凡有了这样做的倾向,我一定会想起福布斯先生使我遭受的痛苦,便立即悬崖勒马。对他来说,只是戏弄一个“敏感”的孩子并从中“取乐”。对我来说,这却堪比剧毒穿心的毒药。”

自己遭受的痛苦,不希望再加在其他人的身上,这也是作者和安妮的善良之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