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双减(铜陵市双减)

搭建“七彩桥”志愿者平台、假期托管服务、体质健康“大比武”、推行“弹性上下班”、教师业务“大比武”......这是“双减”政策落地一年来,呈现在铜陵市近20万学生和1.8万教师面前的新现象,也带来了校内、校外教育生态的新转变,作业和课外培训少了,学生们“撒欢”的时间长了,脸上的笑容多了,教学回归课堂,教育也找回了初心和本真。

2021年7月,“双减”改革拉开帷幕。一年来,作为我省唯一的“国字号”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铜陵市坚持把推进“双减”行稳致远作为实验区建设的“头号工程”,多措并举、多元创新、多点发力,探路“双减”行稳致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铜陵市双减(铜陵市双减)(1)

运动会上,奋力奔跑的铜都学子

多措并举 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今年6月,铜陵市各中小学迎来“双减”政策落地后首个学年大考,该市各学校不断探索和升级“双减”背景下的评测模式,通过闯关、积分、集章等多种形式与学科融合,设计“花样”情景,让学生在乐中考、考中学。

“这样的方式我很喜欢,感觉不仅仅是测试,也是一次航空知识的探索和积累。”铜陵市金狮小学学生吕若涵在参加测试后高兴地说。在今年学年期末评测中,金狮小学一、二年级开展了以“星辰大海,筑梦太空”为主题的无纸化测评,学生们人手一张闯关卡,化身为“摘星星的孩子”,沉浸在航空航天知识的情境中进行闯关,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旅程”。

有趣又有用的“无纸化测评”,打开期末综合测评新形式,是“双减”政策在校内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双减”关键在“减”,目标在“增”。“双减”一年来,铜陵市以建设“国字号”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加强作业管理,打造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吃得好”。

据了解,该市各所学校围绕“双减”下课堂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各显神通,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转变思维,大胆探索,力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增强知识应用与趣味的基础上做到评价全面客观。该市各校通过加强教学教研工作力度,常态化开展推门听课、教学研讨,多层次举办教学公开课,作业设计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求变,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该市义安区顺安初级中学分月开展重点教研活动,以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以及课后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以学代训、以课示效、以评促升,不断激发新的教育教学智慧,推动课堂教学创新,真正将提质增效落到实处。全市小学语文学科“享读书之乐 ,与书共成长”拓展阅读研讨活动,积极探寻“1 X”联动拓展阅读学习模式,立足教材文本,通过单篇拓展、主题式拓展,组合联动拓展阅读模式,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数量和提升阅读能力的“双增”目的。

不仅如此,该市还组织开展教师业务能力“大比武”,全员参与业务能力研修和评比。同时,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开展市、县(区)、校三级联动的课堂教学研讨,通过团队探讨、智慧碰撞,打造高效课堂,并加快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激发办学活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为不断提升“双减”下课堂教学效果,铜陵市集中在提升作业质量上发力,多层次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将分层布置作业融入日常教学研讨,强化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保证义教阶段学生作业不超量、不超纲、不超时,把好“作业关”。

探索建立铜陵市中小学生课外作业监测和定期公示制度,让“作业公示栏”成为义务阶段学校的“标配”,并按照每学期不少于50所学校开展监测,公开通报,强化整改。该市实验小学在作业管理上实行“六制”,即学生作业每天公示制、班主任统筹负责制、备课组长审核制、教研组长指导制、校长室和教导处视导制和家长参与监督制,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多元创新 假期托管有声有色

假期孩子们能去哪?上班族孩子“看护难”问题怎样解决?无人看管照料的特殊学生群体学习生活如何保障?为精准对接群众的“急难愁盼”,持续巩固“双减”工作成果,铜陵市出实招,探索出一条假期托管“三全育人”铜陵模式。

在“双减”后第一个暑假来临之际,铜陵市就出台中小学生暑期“陪伴计划”,在总结今年寒假“陪伴计划”经验基础上,集中多方资源,依托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阅读点)和体育场馆等多种校外资源优势,依托丰富的校内资源,为有需求的学生“量身打造”假期陪伴课程,开展“日托式”“周托式”校外托管和校内托管服务。不仅极大满足广大家长的假期需求,也有效解决学生假期“看护难”等问题。

今年7月,该市百名学生暑期“喜迎二十大 美丽家乡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开营仪式在该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举行。来自该市农村学校100名学生参加了为期五天四夜的“周托式”假期托管服务活动。学生们不仅参加了基地内的素质拓展训练、科学艺术探究、劳动实践锻炼、法治道德教育等实践教育活动,还前往铜草花开、梧桐花谷、枞阳浮山等省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探寻红色革命文化、历史传统文化、铜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实实在在地把假期“陪伴计划”打造成“为民办实事”暖民心工程。

在该市枞阳县新旗小学,有一位特殊的“教师”——陈胜。他刚刚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对教育一直都有着一颗热忱的心。在得知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招募“七彩桥”中小学课后服务志愿者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双减”政策落地后,城市周边和农村地区学校课后服务力量不足,资源有限、师资欠缺成为现实问题。铜陵市教育主管部门发布“招募令”,联合市文明办、团市委、科协、文联、体育总会等部门,搭建铜陵市“七彩桥”中小学课后服务志愿者平台,招募科普、文艺、体育工作者,退休教师、退役运动员、非遗传承人,以及在铜高校学生志愿者走进乡村地区学校,开展科普、文体等非学科类课后服务活动。

校外动起来,校内托管服务活动也不逊色。该市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校内托管试点,特别是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集中的地区,优先考虑布点暑期托管试点学校,探索校内陪伴新模式。

该市郊区永升小学地处偏僻乡村,该校是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东乡武术传承学校。“双减”政策落地后,该校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探索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将课后服务与东乡武术传承融合发展,打造“文”“武”兼修、“艺”“才”纷呈的特色课后服务课程。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形成以“1 T X”为核心的托管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育类、兴趣类等近20个多样化课程,课后的校园学习生活更加精彩。

一年来,铜陵市校内校外“双向发力”,重塑良好教育生态。全市242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按照“一校一案”制订课后服务实施方案,8112名教师、461名校外专业人员为全市9.35万名学生提供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1.62%,确保课后服务“双覆盖”目标达成。同时,该市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99所,压减率达94.76%,从业人员从上千人降至78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11所,完成率100%,全方位构建校外培训良好生态。

铜陵市双减(铜陵市双减)(2)

铜官区中小学男子篮球联赛

多点发力 家校社共频协同育人

“双减”一年来,以铜陵市人民小学为代表的学校陆续成立家校社共同体委员会,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在人民小学共有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44名家长委员组成首届家校社共同体委员会。

建立家校社共同体,同频共振,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不仅是铜陵市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实施“立德树人强基工程”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双减”形势下,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五育并举”育人格局、建立常态化家庭教育指导机制的具体实践。

据了解,该市通过印发《铜陵市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健全“双减”背景下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制。一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专题家庭教育讲座二百余场,积极向广大学生家长宣传“双减”方针政策,引导家长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双减”共识。

为让全社会准确认识、全力支持“双减”政策,铜陵市不仅把“双减”政策宣传纳入到全市近1.8万名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常修课”中,还把它作为全市近20万学生的家长们“开学第一课”必修课。并多层次召开家长会、座谈会、家长论坛等,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家校社共谋“双减”,增强协同育人、协同减负的工作合力。

同时,该市将“双减”作为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将落实“双减”政策实际成效作为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组织全市42个督学责任区、近200名督学下沉学校,通过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与老师、家长和学生“面对面”,收集梳理问题,并针对性加以解决。实施“七彩桥”课后服务志愿项目就是一项解决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资源短缺这一现实问题的针对性举措。

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铜陵市委、市政府出台《铜陵市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教育生态优化工程”作为九大重点项目之一,并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双减”,让学生学习真正回归校园,让教育回归本真。

“以‘双减’促‘双增’,‘减’‘增’两翼并举,在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的同时,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上去,让学生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科学素养、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增’上去”。铜陵市教育和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谷越表示,要持续推进“双减”行稳致远,重塑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

□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徐小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