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鳄最后结局(金融帝国之摩根家族)

金融大鳄最后结局(金融帝国之摩根家族)(1)

Slogan:专注研究美国。为你深度、客观、有价值的揭秘美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顾问:边城海雕

经过19世纪整整一百年的国土扩张、市场融合和金融、交通及工业行业的野蛮生长与财富洗牌(可查看往期文章金融帝国之摩根家族:皮尔庞特缔造传奇 ),踏入20世纪的美利坚不仅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还一跃跻身为全球经济第一强国。

此外,它还凭借自身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一百年里,美国的对外出口平均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到7%;而中国2008年的年度数据是31.65%,2018年的年度数据是18.24%)、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工农业生产能力,不仅在欧亚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中独善其身,并且还在即将到来的"一战"中尽收渔翁之利。

而这渔翁之利的最大获益者,无疑是占据着美国和世界食物链顶端的金融王者——摩根帝国。

1913年3月,摩根帝国的第二代掌门人——皮尔庞特去世后,其唯一的儿子杰克.摩根继承了家族的事业。

和凡事喜欢独断专行的皮尔庞特不同,杰克一执掌帝国便进行了大刀阔斧、耳目一新的改革。

他首先将权力大胆的下放给了有才干、有主见的戴维森、拉蒙特等高级合伙人;并规定,摩根帝国的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在一致通过后才能付诸实施。

其次,为了保证放权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控制整个帝国,他保留了一项特别权力,即有权仲裁纠纷、解雇合伙人、分配合伙人利润和决定被解雇合伙人可带走的股份数量。

正是依靠这种灵活而富有激励的管理机制,杰克又将把摩根家族的事业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1914年7月28日,一战的火药桶终于被引爆了。

金融大鳄最后结局(金融帝国之摩根家族)(2)

随后不久,时任民主党总统威尔逊便发表了一份中立声明——要求美国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保持不偏不倚,同时他还否决了一项法国意图通过摩根银行得到1亿美元战争贷款的请求。因为,尽管彼时的美国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但德裔美国人也占到了十分之一的比例,况且颇具实力的美籍爱尔兰人(肯尼迪家族便是爱尔兰血统)和部分德裔犹太银行家也都反对美国支持英法。

然而,战争爆发6周后,威尔逊和内阁却发现,对欧洲的出口竟然让国内经济摆脱了衰退。甚至此刻,连美国的农民都在担心协约国会不会因为缺少贷款而减少对粮食、肉类和棉花的采购。

于是,为了避开此前的中立声明,在国务院顾问罗伯特的建议下,威尔逊一方面继续公开禁止以发行战争债券的形式向交战双方提供贷款,另一方面,却又暗地里务实的批准私人信贷以供协约国用于购买美国物资。毕竟,从个人感情、血统、价值观和宗教信仰角度而言,绝大多数美国人也是不希望英国输掉这场战争的。

就在1914年秋天,摩根银行首先向英国的盟友俄国提供了一笔1200万美元的贷款。

随后在1915年9月,在时任财长麦克杜的游说下,威尔逊又批准了一笔提供给英法的高达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

而上述贷款将由摩根帝国牵头的货币托拉斯在全美以公开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如果把包销费用也计算在内的话,它的利率达到了6%。

到战争结束前,摩根帝国共计为协约国筹集了15亿多美元的资金。以至后来的美国孤立主义者和反战人士认为,是邪恶的摩根帝国为了保护这些贷款让美国人卷入了战争。

由于贷款的目的是为了购买战争物资,但此时协约国的工业产能严重不足又导致了美国物资采购价格的居高不下,这就使得协约国在市场供给和集约采购方面存在着整合优化的潜力与动力。

于是,为了扩大供给,英国时任财政大臣乔治请求摩根帝国在纽约帮忙增加步枪生产,杰克随即协调了雷明顿和威彻斯特两家历史悠久的军火制造商。

随后,英国财政部又于1914年10月专门派员赴美研究集约采购问题。

期间,精明的摩根高级合伙人戴维森顺势提出了一个"一石三鸟"的建设性计划,即选择一家有实力、能与供货商进行谈判的机构集中代理协约国在美国的所有采购。而这家理想的机构自然是摩根帝国。如果这笔合作能够达成,摩根帝国不仅能在巨额的物资采购中赚取丰厚的佣金,同时还能方便它向摩根帝国内部的大型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订单和利润,并且还可以此为筹码控制更多的工业企业。

通过前期和白厅官员的接洽游说,1914年12月16日,戴维森如愿以偿——英国首相赫伯特当面审阅并口头同意了戴维森的合作协议。

1915年1月15日,摩根帝国同英国陆军委员会和海军部签订了详细的《商务协议》。

这就使得美国最终成为了一战的理想兵工厂,摩根帝国也成为了这场战争的最大获益人。

协议签订后的第一批采购物资是马匹,金额达到了1200万美元;同年春天,摩根在巴黎的分公司也帮法国人完成了类似的采购。

而整个战争的采购量会有多大?没有人能够预见。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预计最高可能达到1000万英镑,约合5000万美元。

但实际上,后来的采购金额却达到了3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占到了美国向协约国出口物资的一半。

摩根帝国也赚到了1%的佣金,约摸3000万美元的巨额利润。超过了皮尔庞特时代的任何一笔交易。以至于摩根帝国掌门人杰克不得不心存顾虑——如此大发战争横财,会不会对英美关系造成破坏。

但有趣的是,总统威尔逊在1915年1月下旬时便向他保证,政府不会干预任何促进贸易的行动。——这就是现实的残酷,生存和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随后,摩根帝国为了履行代理采购协议而专门成立的出口部的工作盛况,则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国是如何通过一战迅速成为暴发富的。

彼时,摩根的高级合伙人拉蒙特雇来了钻石火柴公司的总裁斯退丁纽斯,让其专门主持出口部的工作。而后者不仅是个细节控,还是名工作狂。

其掌管的出口部当时共有175号人,但工作量却大到要让他们从每天早上的9点一直忙到午夜的12点,长达15个小时,以至于谁要是能在晚上9点前离开,大家都会祝贺他拥有了12个钟的假日。

毫无疑问,斯退丁纽斯成了美国生产商眼中最为重要的顾客,他和手下光是每天要聚拢的货物就达到了1000万美元,一个月的采买额更是相当于30年前全球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而随着战争的持续深入,美国的工业产能也开始变得日益紧张,斯退丁纽斯便鼓励生产商开设新厂。同时,摩根帝国的银行还直接向包括温彻斯特军工厂在内的生产商提供贷款以扩大生产线。

到战争结束时,光是军火生产能力,美国就已经超过了英法两国之和。

金融大鳄最后结局(金融帝国之摩根家族)(3)

温彻斯特军工厂生产的枪支

斯退丁纽斯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美国工业沙皇和军事工业之父。这也让他强势到甚至可以当着俄国工业代表团的面把一些大公司的老板骂得狗血喷头。

当然,在这批庞大的采购需求中,摩根帝国阵营里的大公司往往都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诸如通用电气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杜邦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等,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以此为交换,摩根帝国也得到了他们的无比忠诚。

还有些与摩根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的家族也在这场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比如讲德语的来自瑞士的古根海姆家族。其当时掌握的全美最大铜厂——肯尼科特铜业公司,正是在摩根银行的帮助下才成功的实现了上市,而摩根帝国也获得了在其董事会中占有一个董事席位的回报。

就这样,靠着向协约国提供的15亿多美元贷款和上述30亿美元的采购权力,摩根家族的事业又一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以致曾长期生活在皮尔庞特阴影下的杰克此时如释重负的说:"我已经达到了我父亲当年的水平。"

到了1917年,英国的美元借款实际已耗费殆尽。但这一事实却并未被德国人所侦知。而为了继续阻断英国的物资来源,他们不但恢复了对美国运输船只的攻击,还妄图与墨西哥密谋在美国本土发起战争。

结果,筹划该密谋的电报却被英国人截获并告知了美方。这就不可避免的促成了美国的对德宣战和协约国的最终胜利。

而一战的结束,也意味着全球的经济和金融权力中心已经由英国转移到美国。延续了一百多年的资本从英国流向美国的趋势则完全倒转了过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摩根帝国的第三代掌门人——杰克则完全纯属巧合的干了一件类似他父亲当年也干过的大事——即帮助英国恢复金本位制度。所不同的是,他父亲当年是要挽救美国的金本位,而且还干成了。

由于一战中,英国财富的过度消耗导致了黄金的大量外流和战后经济的衰退,故英国政府不得不于1919年放弃了金本位。同时还规定:除非是自治领、殖民地和战后重建需要,伦敦金融城不得对外提供贷款。

其实,金本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它最早由时任英国铸币局局长的牛顿(你没看错,就是历史上那个被苹果砸中的物理天才)提出。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在纸币发行中的锚定作用。即,央行或银行有多少黄金储备,那就根据法定的货币含金量和货币准备金制度等发行相应比例的纸币以满足国家的经济活动需要,同时,发行纸币的央行或银行则须保证黄金的可兑换。

而黄金作为国际公认的硬通货储备货币,它的地位是在全球人类商业历史中自然形成的,且以其为支撑的金本位在1880—1913年期间达到了顶峰。而彼时,纸币作为本身毫无价值的货币符号和交换媒介,只有在一国政府承诺其可兑换成黄金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和确保它的价值。

这也是伦敦金融城得以最早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原因之一。

因此,时任英格兰银行行长诺曼认为,只有重建金本位,让英镑重新与黄金挂钩,才能恢复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稳定英镑的价值和扭转经济的衰退(汇率不稳定往往还会带来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削弱,不利于经济的复苏),让金融资本重新具备对外贷款的实力。

摩根帝国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英美联袂的架构,无论是资本从英国流向美国或是倒转过来,一个价值和汇率稳定的英镑都无疑十分符合它的利益。因为,如果英镑不与黄金挂钩,便会很容易被政客们操纵,并倾向于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这对放贷的债权人而言往往会造成致命的威胁。

因而在摩根帝国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支持下,诺曼和英国政府先后采取了如下行动:

1. 由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斯特朗首先在纽约采取低利率的美元货币宽松政策,以减少美元的吸引力,削弱美元在货币市场对英镑构成的竞争性威胁。

2. 同时,由摩根帝国的银行向英国财政部提供1亿美元的信贷,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则向英格兰银行提供2亿美元的信贷(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因为美国政府禁止纽约联储银行向外国政府提供贷款,但对外国中央银行则例外),以备外汇市场投机商们抛出英镑时用美元吸纳。

3. 随后,再由时任英国财政大臣丘吉尔于1925年4月28日在国会下院宣布英国恢复金本位,并规定英镑以战前的含金量同黄金挂钩。这样,就使英镑与美元的汇率达到了1:4.86的高位,相当于对英镑进行了大幅度的硬性升值。

4. 由于英镑的升值,外汇市场并未出现抛售行为,此前的美元贷款也无需动用。遂丘吉尔又于1925年11月初宣布解除英镑的对外贷款限制。

可就在诺曼等人以为成功指日可待时,由此带来的潜在隐患却迅速的被引爆了。

1926年春,工资遭削减的英国煤矿工人首先发起了罢工,然后就是全国各行业的总罢工。英国劳资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紧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工人工资的削减呢?

原来,由于英镑的大幅升值,使得英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反而变得更贵了,这就等于变相削弱了英国商品的出口价格优势,不得不逼着出口制造商们通过削减工人工资来压缩成本转嫁压力。

而如果不允许削减工资呢?出口制造商们则会因为商品价格过高而出现经营困难,进而将导致工厂纷纷倒闭破产,然后带来大面积的工人失业,社会经济将更加萧条。

因此最后,恢复金本位的努力不仅没有振兴英国,反而还加速了它的衰落。导致英国于全球大萧条期间的1931年再次放弃了金本位。

杰克也并未如他父亲当年挽救美国的金本位那样再创传奇。而且,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还昭示了摩根家族将逐渐丧失对摩根帝国的控制权。

1931年深秋,英国再次被迫放弃金本位后不久,杰克在伦敦接受了美联社的采访。当记者问他关于英国放弃金本位有什么看法时,他竟然对英国的做法拍手欢迎。可事实上,就在此前不久,摩根帝国还刚刚动员了100多家银行为捍卫英国的金本位向英国政府提供了2亿美元的贷款。

采访登报后,看到消息的摩根高级合伙人拉蒙特尤为的震怒,因为他认为,这会让上述100多家银行觉得自己被愚弄了。

因而随后,拉蒙特便拉上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主要合伙人查尔斯一起签署了一份声讨书,直接向杰克指出了其行为的不妥之处及其带来的对摩根信誉的严重损害。

尽管声讨书寄出后,拉蒙特又及时打电话跟杰克说并非有意指责他,但这件事却标志着摩根家族在摩根帝国的绝对统治地位已经成为过去,其在全球金融界的影响力也已日渐衰微,并将最终走向消亡。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股市爆发了大奔溃。在连续跌落了两年之后,于1932年7月8日达到了最低点。

然而此时,已经有2000多家投资公司破产,新的股票认购量也只有1929年最高点时的十分之一;股市奔溃带来的经济大萧条已经让1.25亿美国人当中的1300万人失业,其中还有200万人无家可归。

但面对危机,时任共和党总统胡佛却信奉自由放任的不干预原则,拒绝大规模的政府失业救济。他宣称:"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他还强调,应由私人慈善机构解决失业救济问题。

金融大鳄最后结局(金融帝国之摩根家族)(4)

大萧条中领取食物的儿童

可讽刺而又自相矛盾的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帮助受困农民,他曾在1930年一意孤行的签署了《斯姆特.霍利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可法案通过后,却立即招致了许多国家的报复性关税措施,使全美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了50%以上。

此外,被摩根帝国牢牢控制的美联储还于1931年底将贴现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反而使得商业银行直接减少了向美联储的借款需求,收紧了市场的货币供给,造成了通货紧缩的进一步加剧。

还有更为要命的骚操作是,1932年通过的联邦收入法案又几乎将税率提高了一倍。

于是,在这样的折腾下,大萧条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而此时已变得厚颜无耻、为富不仁的杰克,却认为"诚实、正直和节俭"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答案。和他同穿一条裤子的胡佛还批准了他支持的所谓"邻居互助计划"。

不过,戏剧性的是,随着广大民众对胡佛政府的空前不满,俩人的默契在大萧条的后期并未维系下去,反而还演变成了一种对抗——胡佛最终在1932年要求参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对华尔街的做空交易展开调查。因为他认为,具有破坏性的空头投机活动抵消了他为扭转萧条而采取的积极措施。

而这一调查也最终为摩根帝国敲响了丧钟。

事实上,尽管在1932年11月的总统大选中,胡佛未能实现连任(获胜的是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他于1933年3月上台执政并开启了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干预的"罗斯福新政")。但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的想法却是最早由他在1929年时提出。

而在随后的1930年,民主党参议员格拉斯又将这一想法写进了一部正待通过的银行法案里,并在1932年还成为了民主党政纲的一部分。后来上述法案的通过,则直接宣判了摩根帝国被肢解的厄运。

这一结局的起因正是源于胡佛此前要求参议院发起的对华尔街空头投机活动的调查。后来,这一调查被来自纽约的一名叫佩科拉的地区检察官助理于1933年1月接手后,又转而扩大并深入到了对华尔街银行家们的违法舞弊调查。

1933年3月,罗斯福上台后,佩科拉的调查便已经取得了如下丰硕成果:

1. 国民城市银行(即今花旗银行的前身)总裁米歇尔为了逃避交税,先将自己手中的股票低价卖给家人,然后再高价回购以故意造成账面亏损;该行的数千名推销员还将明知有高风险的拉丁美洲债券欺骗性的兜售给大众;在发现一笔贷款将大概率的成为坏账后,该行的证券机构竟然还将其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了不知情的投资者,把风险转嫁了出去。

2. 大通银行的合伙人威金利用1929年的股市奔溃,通过做空大通银行的股票,白白赚了几百万美元,而做空所需的资金却是从该行借来的800万美元。

3. 从1930年到1932年,摩根帝国的杰克和其他20个合伙人的个人所得税竟然分文未交;更要命的是,摩根帝国内部有一份优惠客户名单,即当摩根证券公司有新股要发行时,他们便会把新股优先配置给这些客户。通常新股一到手,就是横财就手。

而这份客户名单中,都有如下各行各界的重量级客户:

共和党:

第30任总统卡尔文.库利奇;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查尔斯.希尔斯;胡佛的海军部长;杰克的亲家查尔斯.亚当斯;等。

民主党:

前财政部长民主党人威廉.麦卡杜;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约翰.拉斯科布;罗斯福的财政部长原美国汽车和铸造公司总裁威廉.伍丁;等。

商界:

通用电气的欧文.扬;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沃尔特.吉福德;等。

金融界:

大通银行的威金;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主席理查德.惠特尼;等。

还有知名家族、知名律师,甚至还有战争英雄、民族英雄等等,不一而足。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1933年6月16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

法案对摩根帝国来了个精准打击。其中的三个条款分别如下:

第8条规定,货币政策制定权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转移至联邦储备委员会;

第21条规定,储蓄机构不得发行或承销债券;

第32条规定,任何银行或证券公司之间,都不允许相互兼任董事。

这就意味着:

1. 摩根帝国失去了掌控美国货币政策制定的手腕,同时还丧失了对美联储和欧洲各国央行的巨大影响力。

2. 摩根帝国的商业银行(储蓄和放贷)业务和投资银行(证券发行和承销)业务必须二选一剥离一个。

3. 摩根帝国自皮尔庞特时代开始的通过互相兼任董事来控制实业界和金融界的链条被彻底斩断,那种通过占据金融食物链顶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货币托拉斯时代终结了。

在经过各种利弊权衡后,杰克和合伙人不得不做出了如下决定:

1. 将纽约公司——即J.P摩根公司的证券业务单独剥离出去,组建一家完全独立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专注投资银行业务(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标志着它已经成为了一家公众公司。其后又于1995年收购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在1997年还兼并了西尔斯公司旗下的投资银行——迪安.威特公司(Dean Witter),并更名为摩根士丹利-迪安.威特公司。2001年改回原先的名字摩根士丹利)。

2. 将英国分公司独立设置为有限公司,J.P摩根公司持有其三分之一的股份,但不参与其经营,以免涉足英国的证券业务(这便是后来的摩根建富,后于1989年被德意志银行收购)。

3. 剥离出证券业务后,J.P摩根公司保留并专注于商业银行业务(后来也转变为了一家公众公司并经多年发展演变后,于2000年9月与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为摩根大通。其中的投资银行仍沿用J.P.摩根品牌。这次合并标志着原先迫使摩根帝国分家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止,同时这也是为顺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并购浪潮做出的主动调整)。

金融大鳄最后结局(金融帝国之摩根家族)(5)

就这样,曾经在美国和全球金融史上创造了无数传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吸血无数的食物链顶端金融王者——摩根帝国终于被强制肢解。

而其第三代掌门人杰克.摩根则于1943年2月底因心脏病突发不幸过世。

他的离去也意味着,他曾于一战期间创造的辉煌最终成了摩根家族在全球金融史上的绝响。

···THE END···

下一篇《美联储之谜》

主要参考资料:

[1]《摩根财团》作者:罗恩.彻诺;译:金立群

[2]《摩根帝国》作者:袁朝晖

[3]《摩根家书》作者: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4]《摩根家族传》作者:陈润

[5]《亨利.戴维森》作者:拉蒙特

[6]《美国和军火》作者:J.P.摩根公司

[7]《英国、美国和军费,1914——1918》作者:伯克

[8]《蒙塔古.诺曼》作者:博伊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