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十年一觉山乡梦(散文山乡礼数你知道走亲访友拿什么礼物吗)

亲朋好友之间交往,讲究礼尚往来民间红白喜事难免随份上礼礼是什么,礼是钱物,也叫礼物礼物的多少、种类,因地域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对象的不同、用途的不同而不同山乡的礼物,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存在于老年人的记忆中,需要整理,要不就没人知道了现在的礼物,与时俱进,也需人记录试将记忆中的一些山乡礼数,罗列于此,与喜欢民俗者共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散文十年一觉山乡梦?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散文十年一觉山乡梦(散文山乡礼数你知道走亲访友拿什么礼物吗)

散文十年一觉山乡梦

亲朋好友之间交往,讲究礼尚往来。民间红白喜事难免随份上礼。礼是什么,礼是钱物,也叫礼物。礼物的多少、种类,因地域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对象的不同、用途的不同而不同。山乡的礼物,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存在于老年人的记忆中,需要整理,要不就没人知道了。现在的礼物,与时俱进,也需人记录。试将记忆中的一些山乡礼数,罗列于此,与喜欢民俗者共享。

山乡的白事礼数

过去山乡死了人,如果不遇上七不出八不入的日子,一般停灵三天,亲朋好友都报丧,但不摆宴席,家常饭加亲朋送的礼馍吃饱,打发死人入土为安,因为谁家也不准备着死人嘛。但你得过三周年,主家死人时无准备,不具备摆宴席的条件,但你故人三年满,准备了三年得和娶媳妇办喜事一样,大摆筵席。死了人和过三周年,亲朋好友都得拿礼。礼分大小,近亲送大礼,一般亲朋送小礼大礼蒸好一斤白面一个的大馍六个,其中一个是顶部带花的,叫顶馍,到了主家,六个大馍返回一个顶馍,主家留五个大馍,如需要拿礼(注:一般拿礼的都是亲近的客家有长辈的,主家需要回礼),再回半个大馍。一个大馍顶六个小馍,如果应该送大礼,你没有蒸好大馍,拿小馍顶大礼,就送三十六个小馍,主家回六个,留三十个,如需拿礼再回三个小馍;小礼是送十六个小馍,主家回一个小馍,留十五个。小礼一般不拿礼。过三周年,除了酒、菜外,都要吃一顿油炸糕。有了糕,回礼也分大小礼。大礼四个油炸糕一个馍,小礼两个油炸糕一个馍。大礼小礼都用一根筷子穿起,等客人走时拿。无论大礼小礼,都是单数

后来,山乡办丧事和过三周年一样,都开始摆宴席了,人们不蒸大馍了,也简化了程序,大礼送五斤白面,小礼送三斤面

现在山乡年轻人都常年在外打工,死了人不过三周年了,而是将停灵期延长至五天,主家大摆筵席,将三周年要烧的、纸糊的院子和该办的礼节都办了。亲朋好友也不拿白面或馍了,都记开礼钱了。礼钱一般亲朋三十、五十、一百元,近亲一百元至伍佰元不等。

山乡喜事礼数

山乡的喜事一般指结婚、生孩子和过寿

结婚,如果是嫁闺女,礼简单过去近亲就是送一件衣服或者布料,一般请的客人不多。后来,孩子们少了,闺女小子一样,也大安亲朋,摆宴席,记礼钱了。礼钱与儿子娶媳妇一样。如果是儿子结婚,就复杂了过去都是大安亲朋,安戚人从儿子的老舅舅开始安起(注:山乡的“安”亲朋,和一些地方的送请帖是一样的。需要通知亲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办什么事。),老舅、老姑、老姨一辈;老爷一辈;舅舅、姑姑、姨姨一辈;结婚成家的姐姐们是单独记大礼的。结婚成家的叔伯姐妹、姑表兄妹、姨表兄妹一辈。其他亲朋好友视情况安。村里的村亲不用安,人家该来的,到时候自己就来了。新媳妇娶进门后,开始记礼。东家设有账房,记礼顺序从老舅开始,按照上面的辈数往下轮(这也是宴席上安排上下席的顺序)。礼金随行就市,按照当时的行情出礼金。但无论礼金数目怎么变化,礼金多少的原则变不了。即老爷出的礼金最多,然后是舅舅,姑姑,姨姨,按照上面安戚人的顺序往下减少。你是什么亲戚身份就出什么礼金。如果你出的少了,别人会笑话你。如果你出的多了,同辈的亲戚和被你超过的上辈亲戚都会骂你不懂事的。记得小时候,经常会有人家因为记礼生气、打架、甚至记仇断绝来往的。山乡结婚的记礼方式始终没有变化,只是礼金的数目与时俱进了。现在的礼金是:老爷两千元人民币,舅舅、姑姑、姨姨依次减少。至于少多少,那就看情况了,毕竟一元也是少嘛。一般情况,依次少一百元就行了。过去记礼不商量,等上一辈记完了礼,下一辈的亲戚才知道自己应该记多少。姑姑看着舅舅记,姨姨看着姑姑记。但同辈的亲戚记的礼必须一样,比如说,同样是姑姑必须记成相同的礼,要不很容易引起矛盾。现在社会进步了,舅舅、姑姑、姨姨也有商量出成相同礼数的。但不会超过老爷的两千元人民币。老舅辈和表亲辈一般二、三百元就行了。有的地方,叔伯姐妹的礼金要高于姑表和姨表,但不会超过姨姨辈。亲姐姐那就没数了,出的越多越好,视自己的经济情况而定。现在山乡的礼金越来越大,攀比风严重。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说明山乡的生活水平确实高了。

生了孩子,条件好的,无论闺女儿子都过满月或者半月。一般生了女儿,近亲找个吉利日子去看一下就行了。生了儿子,特别是头胎儿子,都要通知亲朋好友摆酒席。有的过半月,“半”与“绊”谐音,过半月有绊住的意思。也有过满月的,女儿正好满月那天过,儿子要提前一天过。过去,无论过什么,亲朋好友拿的礼物是:小米、鸡蛋、挂面、布料等等。具体数量视亲戚的远近而定。现在,如果主家什么都不过,亲朋拿上鸡蛋、牛奶、小孩衣服等等去看看就行了。如果过半月或者满月,主家会通知的,到时候记礼金。礼金的数量,视亲戚的远近,一百元至五百元不等。

山乡给老人过寿的不多。现在有人过,那是年轻人经常走出山乡,受外面的影响的结果。过寿大操办的不多,一般都是近亲给七老八十的长辈过。到时候去饭店吃一顿饭,或者在自己家里做顿好饭,讲究不多。因为都是近亲参加,拿的礼物或礼金比较随意些。

山乡走亲访友的礼数

走亲访友,如果不是节日,或者对方家中没有老人、病人,互相又经常走动的话,可以不用拿礼物。逢年过节,对方家中有七老八十的长辈,你千万不要空手去。这就要拿礼物了。该拿什么礼物是有讲究和学问的。

传统节日的礼物比较好拿,过什么节,拿什么礼就行了。五月端午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过年时拿烟酒肉奶,时兴什么拿什么。记得小时候,正月走亲戚拿礼,都是拿单数,一般是一家一个馍俩油布袋子(注:油布袋子是山乡的一种特色食品,是用黄黏米面发酵后,做成类似现在的香肠形状,也有在其身上连砍三刀留印的。下油锅炸成焦黄色,很好吃。咬一口,中间空着,好像一个小布口袋,所以当地人叫它油布袋子。油布袋子不同于红白喜事宴席上吃的油炸糕,这两种食品,使用的原料和制作的方法一样,只是油炸糕不用发酵。油炸糕能登大雅之堂,山乡现在的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它,油布袋子却不行。油布袋子过去用来正月里走亲拿礼,现在是山乡人的一口稀罕食品。),拿大礼的是一个馍馍四个油布袋子。富裕人家也有拿小礼三个馍,大礼五个馍的。大礼小礼按亲戚远近而定。小时候正月里,都要背上几个馍馍去老爷家住几天,玩儿得不愿玩儿了,再背上几个馍馍回家。因为山乡有讲究,正月里走亲,来回不能空手。现在走亲不用拿馍馍了,大部分拿的是奶制品和烟酒,前两年还能拿糕点,现在没人拿糕点了。拿的数量,视亲戚远近而定,不讲究单双数了,但拿一件不好看,至少拿两件吧。

山乡过时过节除了看望亲人外,还要给死去的先人上坟。每年的清明节、农历十月一日更得上坟。上坟也是要拿供品的,过去都是拿馍馍,现在拿糕点水果等等。供品的数量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讲究。供品山乡讲究“神三鬼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烧香拜佛敬神仙,供品数量是三件,过去是三个馍馍;人死了就成了鬼了,所以上坟应该拿四件供品,过去是四个馍馍。可实际当中,山乡上坟的供品不是四件,而是五件。为什么呢,因为应该拿四件,但是谁都不愿自己死去的亲人是鬼,供品三件敬的又是神,所以上坟的供品数量就成了五件。这就是谁也不愿说透,而又约定俗成的民俗。

能想到的山乡礼数就这些。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更欢迎大家记录不同的风俗民情,不要让优秀的民俗文化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2018年10月12日写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