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重启老地名赓续城市文脉(镇深度镇江2560年建城史)

镇江重启老地名赓续城市文脉(镇深度镇江2560年建城史)(1)

点击上方“金山网”可以订阅哦!

镇江建城史学术研讨会24日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当凌出席活动。与会专家经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朱方”乃镇江有文献可证的建城之始,距今2560年。

镇江重启老地名赓续城市文脉(镇深度镇江2560年建城史)(2)

镇江重启老地名赓续城市文脉(镇深度镇江2560年建城史)(3)

权威专家把脉镇江建城史

1986年,镇江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市上下的持续努力下,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正日益成为现实。但多年来镇江城的认定以及建城年代,还没达成共识。本次研讨会上,省吴文化学会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专家组组长由“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伯谦担任,与会专家听取了镇江城市考古及建城史研究汇报,并围绕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镇江重启老地名赓续城市文脉(镇深度镇江2560年建城史)(4)

书法史上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石刻,在其铭文之中,即刻有“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的内容。

朱方地名活化石

朱方,是镇江历史上见诸史籍最古的地名。

它首见于《左传》记载: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齐国左相庆封逃亡到吴国,“吴句余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

《史记》中亦有关于朱方的记载:“王余祭三年(前545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镇江重启老地名赓续城市文脉(镇深度镇江2560年建城史)(5)

2000年北固山后峰腰台考古中出土的周代陶鬲。

夏、商、周时期,在宁镇地区孕育、发展着一支有着独特风貌的青铜时代文化——湖熟文化。

在现今镇江市区范围(东至丹徒镇横山、北沿长江、南以十里长山和官塘桥的四明山为界,西至蒋乔五州山,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8公里范围内)经考古发现的湖熟文化遗址就有20多处,形成极为密集的聚落群。其中,典型的如丁卯桥附近的马迹山、龙脉桥南侧的龙脉团山等,它们的文化面貌以素面陶鬲、甗等炊具为主,显示出属于东夷文化的器物特征。

镇江重启老地名赓续城市文脉(镇深度镇江2560年建城史)(6)

元代《至顺镇江志》载:“齐庆封宅在城南一里(《祥符图经》),即今朱方门之外。”此处文字是引用北宋润州地方志书《祥符图经》。

朱方具体在哪里?

朱方的地望究竟在何处?其实,史籍志书与城市考古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指标性的答案——

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云:“京城,今府治,春秋之朱方也。”而清代镇江府治于今镇江市区;京城,即三国孙权所建铁瓮城。可知,顾祖禹考定朱方与京城、镇江府治同一所在。

元代《至顺镇江志》载:“齐庆封宅在城南一里(《祥符图经》),即今朱方门之外。”此处文字是引用北宋润州地方志书《祥符图经》,记有庆封宅位于唐宋朱方门(今市区东门坡顶部)外一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春秋时期朱方城地望即今镇江市区。

唐代史料徐坚的《初学记》:“润州,春秋之朱方”。明确表示朱方与唐代润州(治今镇江市区)的地理关系。

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其《庆封古井行》的序及诗中写道:“按《图经》,润之城南一里,则封所居之地。询诸故老,井尚存焉。”“江南戴白皆能言,此地曾为庆封宅。”

而陆龟蒙所据的《图经》,当是唐代孙处元编撰的《润州图经》,成书距今已近1300年之久,这表明庆封宅、井遗迹在唐时尚存,润州“故老”“戴白”,有口皆碑。

在更早的六朝史籍中,京口亦多见以朱方代称。如《宋书》载,刘宋时周朗在一次廷议中批评侨民制度时,曾说“其他如朱方者,不宜置州”“岂吴邦而有徐邑?”徐邑即南徐州,南朝时侨置于京口。

《瘗鹤铭》更是物证。在市区江侧焦山上,保存有一件六朝时期的珍贵文物,它就是书法史上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石刻。

在其铭文之中,即刻有“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的内容,这清楚地表明,作为瘗鹤刻石之所的焦山,地属古朱方,故《瘗鹤铭》石刻则是朱方极具象征意义的地理坐标。 1984年,在市区中山桥改建时,于旧桥基下出土一件春秋时期的兵器铜戈。此类信息显示出镇江市区确有西周、春秋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

在1991年花山湾古城的考古中,发现东城垣夯土下有多处叠压着先秦文化堆积,并出土陶鬲、罐、盆、鼎等残件。

1998年在虎头山(氧气厂东侧)唐代罗城遗迹内,出有多件“朱方乡”铭文砖。

2000年北固山后峰腰台考古中亦同样出有周代陶鬲及大量印纹陶片。

以上,关于朱方的资料已经充分说明,朱方邑即位于今镇江市区。因此,可以确认朱方邑就是这座名城的源头,故镇江的建城史应是从公元前545年算起,距今已有2560年。

3000年文明史

镇江重启老地名赓续城市文脉(镇深度镇江2560年建城史)(7)

镇江这座古城,至今已有3000年文明史。“宜”是镇江最早的地名,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给宜侯的领地。

1954年,在丹徒县大港烟墩山发掘的西周初期宜侯夨墓,得到一件铜器“夨簋cè guǐ”,铭文有一句话“王令虔侯夨曰:繇 yáo,侯于宜。”据郭沫若、唐兰等学者考证,这个“虔侯”原本是虞侯,周康王改封他为宜侯。

镇江重启老地名赓续城市文脉(镇深度镇江2560年建城史)(8)

镇江重启老地名赓续城市文脉(镇深度镇江2560年建城史)(9)

宜侯夨簋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器侈口,束颈,

四兽首耳,浅腹,圈足较高,下缘附边条。腹部间饰涡纹、夔龙纹,圈足饰鸟纹。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