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甘肃文化的话剧原文(甘肃话剧八步沙用精益求精的创作致敬)

原标题:甘肃话剧《八步沙》

用精益求精的创作 致敬“当代愚公”

反映甘肃文化的话剧原文(甘肃话剧八步沙用精益求精的创作致敬)(1)

反映甘肃文化的话剧原文(甘肃话剧八步沙用精益求精的创作致敬)(2)

话剧《八步沙》剧照

1981年春天,注定是个难忘的季节,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漪泉村领导碰头会上,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出来:“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算我一个”。六位年逾半百的老汉贺发林、石满、张润元、程海、罗元至、郭朝明郑重地在治沙合同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指印,卷起铺盖挺进八步沙,奏响了同一个音符——治沙,从此踏上了艰难的治沙之路。他们在甘肃武威古浪县坚持40余年压沙植树让荒漠变绿洲的事迹激励着亿万国人。

如今,八步沙“六老汉”的故事走上了舞台。5月20日晚,大型原创话剧《八步沙》在兰州音乐厅倾情首演,真实再现了“时代楷模”——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先进群体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漫天黄沙、简陋的地窝子、梭梭林等沙生植物都被搬上了“舞台”。《八步沙》围绕“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的经历,深情演绎了六老汉种树治沙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劳作苦斗过程中苦辣酸甜、喜怒哀乐的人生,体现了“当代愚公”质朴坚韧的风骨情怀。全剧共分七场戏,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展现了六老汉拼搏求生、创造幸福的奋斗人生。

A 走进林场体味治沙人酸甜苦辣

为了真实再现舞台上的“六老汉”形象,2020年1月,《八步沙》创演团队怀揣着敬佩之心奔赴八步沙林场。

一月的八步沙林场依旧寒风凛冽,仿佛寒风裹着冰碴穿透身体。创演团队走近治沙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共同劳作,体味和重温“三代愚公志,黄沙变绿颜”的奋斗者壮歌,为了准确掌握历史背景,剧组反复查阅了当地林业志、翻看八步沙“六老汉”先进事迹材料以及相关报道,并去当地农机站、林业站采访林业工作者,他们要把这群治沙人的感人故事融入话剧创作中去,“六老汉”也正是代表了千千万万当地群众的坚守与奉献。

他们走进八步沙林场亲眼见到地窝子,亲耳听到“八步沙”传人们的讲述,深切感受那片土地上一辈辈承载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在交流中挖掘故事,在观察中体味人物,为话剧后期提炼加工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2021年2月底,剧本第一稿创作完成,此后便是剧本逐字逐句修改,从专家论证、剧本研讨会、座谈会,导演、主演们一起打磨剧本,到戏剧冲突的呈现及舞台语言的表达,再到音乐、台词等细节的揣摩,所有人都力求精益求精。至今,剧本已是第12版,这背后都是创作人员夜以继日的付出。

B 对话“六老汉”主创 感受创排艰辛

《八步沙》被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晋京展演剧目,将于7月进京演出。

在排演现场,记者对话了甘肃省话剧院院长、许书记扮演者刘宁,杨兴旺扮演者常贵顺,王福生扮演者祁宝泉及编剧周琪。

记者:作为编剧,您认为话剧《八步沙》最大的挑战在哪里?是否遇到创作瓶颈?

编剧周琪:在国家将八步沙精神作为典型之后,电影、电视剧版八步沙都有所体现,舞台剧八步沙的艺术样式及创新成了最大的挑战,治沙人平淡的日常成了创作的最大瓶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用激烈的矛盾和富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才能让话剧活起来。我们必须从素材中精选那些“有戏”的部分,去抓住观众的情绪。所以我们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地窝子被压塌、羊倌事件、黑风暴袭击、林场要散伙等情节,让跌宕起伏的悬念剧情吊足观众“胃口”。

记者: 作为演员之一,您如何准确地理解和定位角色?

许书记扮演者刘宁:戏剧不能纯靠想象,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必须做到分毫不差,所以戏剧人要真听、真看、真感觉。为了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主创团队2020年3月15日又一次走进八步沙展开为期一周的实地体验,当天正赶上甘肃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我们切身体会了一把当年“六老汉”的艰辛之举。其实来八步沙之前,剧组人员已经粗排了4场戏的框架,而这次实地体验使我们对剧本和角色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在与当地乡亲交谈中掌握故事脉络及心理变化,同时观察治沙人的行为举动,对角色的形成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为了让这部话剧呈现得更真实,剧组还从当地村民手中或买或收了一些老物件,比如炉子、板车、棉被等,这些物件在舞台上的呈现,更能让观众身临其境体会当年“六老汉”治沙造林的场景,所有人都在尽心尽力地去摸索体会最真实最感人的“八步沙”治沙人的日常生活及他们的酸甜苦辣。

记者:您在72岁高龄时得知参演这部话剧,您是否有过放弃的念头?同时您认为该如何把握好“算盘”这个角色的表演尺度?

杨兴旺扮演者常贵顺:我在剧中扮演一个精打细算的“算盘”——会计杨兴旺,通知我参演这部话剧的时候我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看到剧本后我被剧本里的人物深深打动,所以毅然决定加入创排队伍。为了演好“算盘”这个角色,我反复思考人物特性,丢掉自我,沉入角色,出院后我第一时间加入剧组,一字一句梳理台词,为了防止剧情过于平淡,我自创了很多“小动作”,例如那场窝棚塌了的戏,剧中角色“王福生”被压在了窝棚之下,杨兴旺被吓坏手足无措,片刻反应后才开始拉人,人拉出来了,我要先探探“王福生”的鼻息,紧张到手一直抖个不停,别人在忙着救人,而我却下意识挥舞手臂喊魂,这都是我排练时临场发挥琢磨出来的。

记者:看到几位扮演者都留着胡须,是为了角色而刻意蓄的吗?舞台上几位“高龄”主演互相配合是否有难度?相比《丝路花雨》《天下第一桥》等宏大场面,您认为《八步沙》吸引观众的地方在哪里?

王福生扮演者祁宝泉:是的,为了更符合“六老汉”的治沙形象,我们刻意留起了胡须,我们几位主演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我们用自己“老汉”的阅历和经验感同身受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的心路历程,用“八步沙”精神去打造舞台上六老汉的形象。记得在排练窝棚塌了那场戏时,我身高182厘米,体重将近180斤,当时排练时需要“杨兴旺”和“陆沙娃”把我从倒塌的地窝子里拉出来,当时常贵顺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他穿着厚厚的棉衣汗水如注,明显体力不支,“陆沙娃”拉着我的胳膊,“杨兴旺”拖着我的腿,步履蹒跚地拖着我,为了照顾常贵顺老师的身体状况,所以后期我们相应做了调整。

作为戏剧题材,《八步沙》由于受生活的局限性缺乏看点,我们在二度创作时尽量去挖掘生活细节及可看点,每个角色找出专属他的特色闪光点及不同点,避免雷同化,在表演过程中真实地、实实在在地吸引观众。从首演至今的两场演出中可以看得到观众能“坐得住”,看得下去。

文/图/视屏 记者 纪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