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

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奢侈品的定义和认知是不一样的。

上个世纪70年代,武汉的年轻人结婚时置办的物品中就有“三转一响带咔嚓”的说法。“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响”是收音机,“咔嚓”是照相机。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1)

(网络下载 永久牌28轻便型自行车)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2)

(网络下载 蝴蝶牌缝纫机)

自行车主要是上下班的代步工具,缝纫机、收音机属于居家过日子的物品,而手表和照相机则算是奢侈品。如果都置办齐全,这在当时是属于高配了。如果是锰钢的永久或凤凰轻便自行车,堪比现在的奔驰或宝马汽车的社会认可度。在计划经济年代,这些东西光有钱是买不到的。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3)

(网络下载 上海牌手表)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4)

(网络下载 海鸥牌135折叠照相机)

我现在讲述的就是那个时代关于手表的小故事。

1975年,我当时在十堰二汽(东风汽车集团的前身)的一个分厂当工人,姐姐在总厂职工医院上班。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5)

(自拍 东风总医院2021.10)

那一年的春节前,姐姐回武汉休探亲假,我在厂里意外地收到了她的来信。我非常惊讶,刚到武汉有什么急事呢?当时两地之间的电话是无法接转到单位,只能到邮局打电话、拍电报,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写信联系。

姐姐在信中说:因为走得匆忙,她的手表落在枕头底下了。那时都是集体宿舍,一个房间住很多人,相互串门,人来人往。休假来回20来天,十分担心手表丢失,这块手表是她参加工作时父亲送给她的,是块黑表盘大三针的苏联表,虽然不知道牌子,但既贵重也意深。怎么办?她让我去把手表拿到手,她回单位后再交给她。那时也没多想,找个理由请了假,直奔医院。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6)

(网络下载 姐姐的手表与这类似)

到了医院宿舍楼直接上二楼,那个年代还不兴请保安,又是上班时间楼道内也没有人。我找到对应的房间,一看锁鼻与锁扣之间串连着好几把挂锁,形成一个链条。原来是同一房间的人,每人一把锁,只要打开自己的,就打开了这个链条。如某个人调换了宿舍,拿走自己的锁就行了,以免一个锁配多把钥匙,因人员变动而不安全。这种链接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智慧。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7)

(网络下载 挂锁)

这几把锁里面肯定有一把是我姐的,但没有钥匙也打不开。好在我是钳工,了解挂锁的构造,拿出两把起子,插入一把锁的挂环中,两手把起子交叉一别,“啪”的一声,挂环的一头就离开了凹槽。几步进屋,找准我姐的床铺,从枕头下拿出手表,转身出门,把锁挂上,快步下楼离开医院。从认准房间到出门挂锁,前后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可谓动作迅速。

后来想想也是不妥,万一被人看见,携带工具、有破坏痕迹、贵重物品在身,还不得把我当小偷呀。主要是当年姐姐22岁,我也只有17岁,没有考虑那么多后果,不知道害怕。只想把手表拿到手里妥善保管,就是发生误会也说得清楚。当手表交到姐姐手里时,我还认为执行姐姐的吩咐,事情办得干脆利落,难免有点沾沾自喜。

1976年,我已从十堰调回到武汉的一个工厂上班。

那一年,多位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相继逝世,重大事件接连不断,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在经历着磨难。个人身处其中,感受尤为具体。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8)

(网络下载 粉碎“四人帮”)

我个人的手表故事也与其中一件大事有关。

1976年7月,我和几位工友出差去学习外地工厂的技术。我们从武汉乘火车北上,一路在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地参观学习,然后南下,于7月27日下午到达山东省滨州地委所在地~北镇(可能是属于现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北镇街办事处),准备第二天去当地的电影机械修配厂学习。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9)

(百度地图截屏)

一栋四层楼的招待所住得满满的,都是来参加一个地区会议的,我们住在四楼。一路车马劳顿,晚饭后早早地休息了。睡到半夜,楼内一阵喧闹。年龄小瞌睡大,懵懵懂懂时,听到有人大喊“地震了,快跑啊”。等我睁开眼清醒时,屋里已没有人了。我一骨碌翻身下床,撒丫子就颠,随着人流跑到院子里才停了下来。

这时,满院子站的都是人,听着别人的议论,才知道刚才楼房晃动,应该是地震了。再看看人群,由于事发突然,很少有穿鞋的。大夏天的,男同志都是短裤,多数还光着背。女同胞可麻烦了,有的只穿着内衣,只好躲到院子里的公用女厕所里,或者是由穿外衣的女同伴围起来,以掩饰窘态。

一阵手足无措后,我盯着光着的脚板,突然想起手表还在枕头下面没带出来。看看招待所大楼也没怎么样,决定冒个险。于是我对工友说:我回房间把鞋子给你们弄下来。不等他们回应,我跑进大楼,“蹭、蹭、蹭”地登上四楼,进房间把手表戴上,再把工友们的鞋子一双双地从窗口扔下去,快速地跑回院子。院子里的其他人看见我安全无事,也选派出人回房拿物品。当然,女同胞的衣物自有护花勇士代劳。

当时,我为什么要冒险呢?因为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块手表,上海牌17钻,记得要150元左右。而我那时是二级工,每月的工资37块4毛4,除去必要的日常开支,半年才能攒出买表的钱。加之当时工友们之间流行一种“来会”,即谁家要添置大件物品或是要办嫁姑娘、娶媳妇的大事,由当事人发起,比如组织10至12个人,每人每月出10块钱,第一个月肯定是给发起人办大事,以后每个月给一个人,直至轮完。因为那个年代大家的工资都不高,就是用这种民间借贷和互助的办法解决问题。而我是单身没负担,总是被别人盯着,甚至一个月被拉着来两个“会”,都是最后一个拿钱。所以,手表对谁来说都是一个贵重的物品。再说,当时也不清楚是那么惨烈的唐山大地震,北镇这个地方就有3.7级,直到一路艰难地返回武汉才知道。至于敢于冒险上楼,也是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因素。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10)

(网络下载 我的手表与这类似)

时间到了1979年,我在驻河南的野战军里当班长。

春季时,有的老兵听说我要回武汉为连队办事,就托我买手表(当时,武汉建有手表厂,在东湖梨园大门附近,生产武汉牌手表,男式的约120元一块)。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11)

(网络下载 武汉牌手表)

那时,社会整体不富裕,消费水平不高,战士的待遇也一般。每月津贴一年兵6块,两年兵7块,三年兵8块,第四4年也只有10块钱。好在吃穿不愁,如果节约一点,平均每月用一块钱买牙膏肥皂、针头线脑就够了。在正常服役期的三年里,如果有的家庭里遇上难事,其个人还要在经济上作贡献。

那个时候讲究艰苦朴素,新提的干部都不敢马上穿配发的皮鞋和戴手表,害怕别人说他“骚包”,落得影响不好,探亲回到家乡才敢穿戴。我就奇怪地问老兵们:年底就要期满退伍了,为什么现在要买手表呢?他们回答后才解开了我的疑惑。

那个年代,“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现役军人非常受人尊重。农村入伍的战士,往往在退伍之前的探亲中,有一个人生大事要办~~或相亲、或订婚、或结婚。身上是崭新的65式绿军装,腕上是闪亮的新手表,衬托着健壮的体格,还是很吸引女孩子的。如果退伍了,很多人将会务农而归于平淡,要乘这个时候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也希望找到最好的另一半。这也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12)

(网络下载 身着65式军装的解放军战士)

我带着任务回武汉,经过打听,最后托人买到两块武汉牌手表(商店里的手表要“手表票”才能买),配好表带。还有一块别人只戴了不到一年的武汉牌二手表,只要80块钱。总算是不辱使命。

回到部队,两块新表各归其主。考虑到我的副班长家里不宽裕,我悄悄地把二手表留给了他,可把他高兴坏了,毕竟性价比高。

当今的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灭了极端贫困,物资供给也极大地丰富起来,票证时代一去不复返,老百姓再不会为日常的吃穿用发愁,而是依据自己的收入,有选择性地进行消费。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13)

(网络下载 如今美丽的乡村)

三十年前的老手表(那个年代的记忆)(14)

(自拍 武汉的长江夜景)

上述关于手表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性的记忆。

2022年2月22日于墨水湖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