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麻雀最难养(为什么抓到的麻雀)

关于"麻雀圈养养不活"这一问题,民间有一种说法是麻雀气性大,不肯过失去自由的生活,所以在被抓后就会不吃不喝,宁愿饿死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为什么麻雀最难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麻雀最难养(为什么抓到的麻雀)

为什么麻雀最难养

关于"麻雀圈养养不活"这一问题,民间有一种说法是麻雀气性大,不肯过失去自由的生活,所以在被抓后就会不吃不喝,宁愿饿死。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

首先,圈养对于野生动物而言,是一种巨大的生存压力。野生麻雀在被圈养后,失去了自由,离开了舒适的自然环境,还要不断和陌生的人类接触,暴露于人工照明的环境下,就会产生生存压力。生存压力会使麻雀的身体出现较为剧烈的应激反应,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引发系列生理行为改变,具体表现为肾上腺素急剧增加、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长期处在应激状态,麻雀体内就会产生许多毒素,严重影响麻雀的内分泌和器官运作,最终可能导致死亡。且许多人在抓到麻雀后会有意无意地刺激它,不给麻雀一个适应环境、休息的时间,导致麻雀的应激反应加剧,更容易受惊死亡。

有研究表明,成年麻雀在经过短短两周的圈养后,体重就减少了8%,心脏的体积也明显下降。尽管胸大肌的厚度没有变化,但胸大肌的密度却显著降低,身体的体脂率和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浓度明显持续升高,还会出现炸毛、擦嘴、梳理羽毛等压力性行为。不过,野生麻雀在被圈养后,进食时间和量并不会受影响,民间所说麻雀被圈养后会"由于气性高不吃东西",并不是事实。另外,麻雀的"气性"也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的麻雀都有"气性"。脑内多巴胺2受体越丰富的野生麻雀,承受压力的能力就越大,越能处变不惊,越不容易被圈养压力所折磨。

其次,麻雀养不活也可能是因为喂养环境恶劣。许多人把麻雀领回家,就随便将麻雀放在一个笼子或纸盒里,然后洒点食物,认为麻雀有吃有喝死不了就撒手不管了。然而麻雀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感到非常害怕,还会拼命地撞击笼子或箱子,根本没有精力吃食物,最终可能会因体力下降、撞击受伤、脱水等原因而死亡。若是天气寒冷,没有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麻雀,尤其是毛还没有长齐的小麻雀,还可能被冻死。

最后,麻雀养不活还可能是因为本身就受伤了很虚弱。许多麻雀是在受伤后被人们捡到的,如果带回家只是安置好并给麻雀喂食,而没有及时检查麻雀的身体状况,没有及时对受伤部位进行处理,那麻雀最终就会因为伤势不断加重而死亡。由于很多内伤不好察觉,建议在发现麻雀表现得很痛苦,没有食欲,但没有明显外伤时,送往专门的宠物医院检查。

并且麻雀是群居动物,当人们强行将它们中的一两只抓回来,它们就会感到非常的孤独,情绪低落,还会拒绝进食,最终可能死亡。所以不要随便掏鸟窝,不要随意将麻雀带回家养,大自然才是麻雀的家。

当我们在野外捡到受伤麻雀时,先应先仔细检查麻雀的身体状况,如果伤势比较轻,就可查询包扎的办法并自行处理,但如果伤势较重就需要送到动物医院,请专门的医生帮忙治疗。带回家后可将麻雀放在一个大笼子里,注意要遮光,可以把遮光帘盖在笼子表面。但也不要完全盖住,还是需要留一点光让麻雀能看到食物,顺利进食。如果是寒冷的冬天,还可以在笼子里放一些毛毯、垫子、棉花,让麻雀感到舒适温暖。

放置好后,就需要给麻雀食物。注意如果是羽发还没长齐的雏鸟,不要给它吃很坚硬的食物,因为它根本嚼不动。可以给雏鸟吃调成糊状的蛋黄等食物。雏鸟还不会自主进食,所以可把糊状的食物粘在细棍上,伸到小麻雀面前,给它喂食。若是不张嘴可用细棍从左边或者右边轻轻碰鸟喙,小鸟就自然会张嘴讨食。对于长出了羽毛、可自主进食的麻雀,可以给它喂一些用凉水泡发的小米粒、蛋黄糊等。几天后可以给麻雀喂一些干净的水。另外,不要一次给麻雀太多食物,可以先少量放置,观察麻雀的反应再决定是否继续喂食,是否需要改变食物种类,以免麻雀进食过多撑死。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麻雀数量大量减少。而麻雀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能捕食很多害虫,还是三有保护动物,只可救助,不可抓捕。任何捕杀、出售、食用麻雀的行为都是违法的。私自捕捉20只以上野生麻雀,即构成犯罪。即使是救助,在麻雀恢复健康后也最好将它放生,让它回到野外生活,给它一片自由的天地。如果麻雀不具备放生条件,比如说不可恢复的断腿、断翅膀,就可考虑养在家里,必要时需要办理相关证件,说明自己是救助行为而不是抓捕。另外,人工养殖麻雀也是被允许的,养殖前需要经过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批准,取得人工繁育许可证后方可进行人工养殖。不过在现阶段,养殖麻雀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想养殖麻雀的朋友应慎重而行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