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阅读短文难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上厕所”的口语有许多种委婉的说法:方便、蹲坑、上一号、去卫生间、去洗手间,甚至还有一种戏谑的说法“去香港”等等。但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中,上厕所方便,则叫“如厕”!

可这个并不生僻的词,却常常被人误用为“入厕”!其实,这两个词各有各的意思,不能等同,更不能混用!

“如”,在古语里有“到、往”的意思,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就有两个例句:

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至海陵,高沙,常恐无辜死。

而“入”,就是“进入”的意思。

“如厕”,是文言词语,意即“上厕所”,专指“解手、大小便”。

但古文中的“如厕”直译就是“到厕所去”,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上厕所,解手”。如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一句中,”如厕“就是”往厕所去“的意思。——这实际上只是刘邦设计逃脱的一个借口。

班级阅读短文难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1)

班级阅读短文难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2)

班级阅读短文难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3)

班级阅读短文难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4)

入厕,就是进入厕所。进厕所不一定就解手,就大小便,也有可能是给别人递草纸、打扫卫生或者修理下水管道等等。

也就是说,辨析这两个词义的关键,在于“上不上厕所”,在于是否“解手、大小便”。如果是“方便”,就用“如厕”;否则,就用“入厕”。

厕所里的标语“文明如厕”,语境再明确不过:上厕所方便要文明,简单的说就是“小便入槽,大便入池,草纸入篓,便后洗手”!所以,“文明入厕”显见是误用。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一方文化的净土。校园里使用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代表的其实都是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脸面,是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的品位!

尤其是近年来,创建县市省乃至国家级文明校园,成了提升办学品位、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硬指标。在创建文明校园的过程中,遣词造句尤应审慎。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记得上世纪末,林保健老校长在任时,将他平时写的文章结集《追求真正的素质教育》付梓。在要我给他校对文稿时,《如厕也须讲文明》一文的标题,原稿是“入厕”,我给他改了过来。以后老校长见到我时说:“你虽然学历不高,但读的书多,知道的东西不少。”我知道他说的是“如厕”一词。

很显然,看了修改稿后,老校长绝对是查了工具书,确认修改无误后,才有了这句话!

但老校长不知道,当我不知何时第一次在什么地方看到“如厕”而不是“入厕”这个词时,我和他一样吃惊!哪里是读的书多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