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中,也不可避免会经历野蛮、屠杀和战争,可有过了灾难教训,方能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促使理性和文明的进步。

16世纪开始缅甸和泰国这两个国家爆发了极为激烈的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也同样伴随着艺术层面的融合。

其中,宗教艺术融合、音乐融合交流、歌舞剧融合都包含在其中。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1)

宗教艺术融合

公元前后,佛教以及印度教先后从印度传到东南亚。

后来,于公元4世纪所创建的印度笈多王朝以及公元8世纪所建立的帕拉王朝都先后给东南亚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中南半岛各国人民都信仰佛教。

结合佛教慈悲、善良、宽容、不杀生的理念,这些信仰佛教的国家理论上是不该互相伤害的,可佛教并没有给这里的人民带来和平与安宁,战争的发起者也总是凶残和残暴。

16世纪中期,暹罗王获得白象,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缅王莽应龙对此也感兴趣,在遭到拒绝后立即进攻暹罗。

两个国家的矛盾越来越大,却并没有影响到佛教在两国之间的发展,反而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2)

比如在1575年,缅王自锡兰迎请佛牙,以振兴佛教,除了信仰之外,这也对维护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1581年的统计,缅甸16个城镇中的人口还不到28000户,南部有限的人口和经济力量并不能使得不断扩张中的王朝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力量,那么用宗教来加强民众的认同感,对于缅王来说确实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泰国也深受佛教的影响,佛教在泰国已经深入到民众的血液和文化当中,这从建筑上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体现。

卧佛寺就是16世纪末被建成的,这也是泰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寺庙之一,位于曼谷室内。

不过,泰国主要信奉的是小乘佛教,为南传佛教的一种分支,在教义上,小乘佛教也强调自度和出家修行。

战争的过程中,缅甸曾在征服阿瑜陀耶后掳走了大量的人口,人口就蕴含着思想,这也对宗教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会体现在建筑和其他文学作品当中。

后来郑信恢复了泰国领土,思想上虽主要为“中国帝王思想”,可他依旧为佛教的重兴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且不遗余力地去维护佛教,还下令搜集大量的藏经文,建造了佛寺。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3)

就算战争一直持续了3个世纪左右,佛教在这两个国家之间一直都没有改变过,并且越来越绚烂。

根据资料,在1910年的时候,佛教信徒已经有1.38亿人口,其中多数都集中在亚洲各国之间。

而100年后的2010年,佛教信徒人口数已经达到了4.95亿。

这些庞大的信徒数当中,泰国的信奉人数暂时居第二,在2010年的时候,泰国佛教人口有6442万人,占据总人口的93%左右,在全球佛教人口当中也有13%的占比。

而缅甸方面,是第四大佛教人口国,2010年之时有3841万人信奉,在全球人口中占比8%左右,在全国人口比重中也高达80%。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4)

音乐融合交流

在音乐融合方面,无论是泰国还是缅甸都有这方面的历史习惯。

14世纪泰国和柬埔寨发生战争,泰国获胜后几乎将所有柬埔寨宫廷艺人俘虏到泰国去,从此柬埔寨的表演成为了泰国文化的一个部分。

1563年,缅王勃印囊在征战暹罗获胜后,也将大量暹罗的手工艺人、音乐家以及舞蹈家带回了勃固,并为缅甸的统治阶级服务,从此,泰国艺术作为一个流派,对缅甸的音乐和舞蹈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缅甸传统的音乐主要以声乐为基础,乐队所演奏的音乐大多来自古典歌曲集《玛哈基达》,该歌曲收录了500多首古典声乐曲。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5)

泰国也有很多与众不同乐器,他们以金属打击乐器为中心的合奏音乐为主体。

如大围锣就是由16个小釜锣构成的,按照音高顺序水平放置在一个圆形的藤支架上,演奏者手持两个槌坐在藤圈内击奏,音域为2个八度加大二度。

小围锣的形制和音域与大围锣极为相似,只是规格比较小,音区比大围锣高一个8度,通常只是在大、中型乐队中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中围锣和孟式围锣,前者的音量比较弱,仅仅用于以弦乐器为主的马何里乐队中,后者的形状颇为特别,支架是直立的半月形。

在战争结束以后,缅甸人也让泰国艺术作为了一个流派,开始在缅甸的宫廷当中表演。

久而久之,后来缅甸的歌舞戏剧文化中,也能感受到明显的泰国艺术成分。

泰国古典音乐中的“瑜陀耶”曲也很容易被误解为是泰国的音乐,实际上,缅甸的“瑜陀耶”曲当中并没有什么泰国的音乐元素。

之所以这种曲子被冠以一个和泰国古王朝相关的曲子,本质上也是因为《玛哈基达》当中的歌曲大量收集了这类古典歌曲中的歌词内容,这也属于是介绍泰国文学、功德、诗歌等抒情文化。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6)

可乐曲本身还是按照缅甸音乐风格所演唱的。

而缅甸也遭遇过战乱和泰国的进攻,特别是在16世纪中“有来有回”,缅甸的传统音乐形式也是被保留下来了的。

缅甸的国宝戏剧是“木偶戏”,其乐队采用的是在缅甸普遍流行的叫做桑旺乐队,演出的剧目也大多和缅甸传统神话故事有关,采用了木偶表演、歌唱和乐队的形式。

别说是在16世纪了,即便后来缅甸遭遇了外来的殖民侵略,这种传统都依旧保持着辉煌,这种情况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才有所削弱。

中南半岛上持续多年的战争过程中,文化会产生结束、碰撞和交融,可是却并没有出现胜利者会强迫失败者必须归顺于战胜者的文化,或者将战败者的文化给遗弃掉,由胜利者文化所取代。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7)

泰国在历史中本就汲取过柬埔寨的音乐,以至于后来在民间的表演过程中还是有着影子,并不断被传承了下去。

缅甸也是如此,即使他们多次征服过泰国,可还是保留了对方的音乐,同时也并没有减弱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承。

不远处的老挝和泰国的古典音乐就是一个体系之下的,可他们民族之间的传统音乐也并非完全相同,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还始终保持着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

如今,泰国和缅甸的合作更是与日俱增,根据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这为期一年的泰国和缅甸经贸合作数据来看,两国边境贸易总额已经高达41.101亿美元,其中缅甸的出口额为29.73亿美元,进口额是11.37亿美元;而从2020年开始,泰国开始向缅甸购入每年1000万吨左右的优质大米。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8)

歌舞剧融合

歌舞剧也是东南亚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在16世纪的战争过程中,双方也在这个领域有所融合。

缅甸宫廷剧的开端,其实也开始于1558年。

这一年,缅甸征服了清迈,一些艺术家被带回了缅甸的宫中,演出的方式也基本和过去相同,后来,缅甸的古剧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若是没有战争,那么缅甸的古剧还得往后推迟很久。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9)

在缅甸最早发现的古剧本就是《红宝石眼神马》,贡榜王朝波道帕耶曾派出过音乐家和诗人专门前往泰国、柬埔寨等地考察戏剧和剧本,这也使得缅甸的宫廷剧有了全面的发展。

对于两个国家的民众而言,双方的戏剧文化也总会有着共同的欣赏点。

泰国的古典舞和戏剧可谓是“混为一种”不可分割,古典舞中最为著名的是“孔”面具剧,该剧也是从印度庙的印度庙的典礼和舞蹈当中演变过来的,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在战争的过程中的故事,也很容易被后代的艺术家们加以创作。

拉玛一世王登基后,为拯救在缅甸大火下遭遇重创的泰国古典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10)

那个时代,先后诞生出《拉玛坚》、《达朗》、《乌纳鲁》,以及纪录泰国出兵同缅甸作战故事的《战缅甸塔丁当记行诗》。

而缅甸的歌舞剧中,也能看到一些和泰国有关的影子。

他们传统的歌舞剧是从古典剧、罗摩剧以及阿迎戏中派生而来的,比如“罗摩”剧就是专演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片段,受到了古代暹罗舞的很多影响,这种舞步舞姿修长,妩媚动人。

此外,缅甸和泰国中都同样有着很多的佛教徒,因此缅甸的舞蹈和印度舞蹈以及泰舞中的特点较为类似,重要的特点就是手指动作严格限制、动作杂技化以及腿部动作有力。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11)

而缅甸传统舞蹈的动作大多都源自古代的傀儡戏,因此有些动作有着逗趣和诙谐的感觉,但也表现出了女性柔美温婉的特点。

歌舞剧中,两国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总体上泰国的起步要比缅甸早,不过这种文化影响也是“隐性”的,缅甸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也确实是从16世纪时掳走的那一批艺术家开始的。

在相互影响的同时,两个国家在文化领域还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中南半岛地域文化(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12)

参考

泰缅战争看中南半岛的艺术融合 东南亚民族音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