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楚辞唯美简介屈原生平(楚辞屈原开宗源出诗经)

作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屈原一直以壮志难酬,抱恨而终的爱国主义诗人形象存在我们记忆中,让人凭生无限感慨,其实屈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悲催到一事无成,事业未竟的打击,直接触发了其千古名篇《离骚》的诞生。

骚体一出,天下震惊,从此而始,一举打破先秦文学长期被北方文化垄断的固定格局,独树一帜的楚辞冉冉升起,南方浪漫主义文学一出生便风华正茂,与《诗经》一南一北分庭抗礼,双子星座一般熠熠生辉。

最重要的是,屈原是第一个在文学中把个人情感完全融入并完美升华的人此后做到此地步的是司马迁。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无论《尚书》和还是《诗经》,都是群体意向的群体情感体现。

所以,屈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人物,虽然我们现在读他的文字,或许并不觉得奇怪,但如果没有他,我们或许再也不会有这种文学体验了。

《楚辞》究竟担不担得起与《诗经》平分先秦文学格局的盛名?绝对可以!

但屈原毕竟是有继承的。《楚辞》到底是凭借哪些独特魅力一举超越有“东方圣经”之喻的《诗经》,且二者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存在呢?

用楚辞唯美简介屈原生平(楚辞屈原开宗源出诗经)(1)

1、楚辞:南方语系的浪漫发轫,个人情感在文学中的完美升华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大都源自黄河流域,北方文化顺流而下,一路途径晋、齐诸国来到长江流域时,首先出现的文化载体,就是以汉水流域为主的楚国。

“楚辞”二字,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原指楚地的民谣歌词,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诗歌体裁的民间文化形式,诗人屈原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千古名篇《离骚》,由此奠定了楚辞为南方浪漫主义文学扛鼎之势。

《楚辞》诞生以前,《论语》及诸子百家著作,大都是以辩论、实用、思想性见长的方法论,《楚辞》的出现打破了这单一的文学形式,成就了我国第一位大文学家屈原,其代表作“离骚”一反诸子著述路数,全篇纯粹是个人际遇悲喜的感性抒发,其典型的浪漫主义形态,成为后世抒情散文的最早奠基。

用楚辞唯美简介屈原生平(楚辞屈原开宗源出诗经)(2)

·楚辞的方言特色

因那时候楚地巫风盛行,一到大型祭祀时,巫师们就会打扮成各种稀奇古怪的神灵模样,载歌载舞的上演一场神话故事大戏,这独特的娱乐方式造就了楚人奇幻无比的想象力,这种奇幻、绚丽的风格在诞生于本土的《楚辞》中随处可见。

由于楚辞的语句一贯参差不齐,常要用语气助词“兮”、“些”等为其助力,“兮”,就是现在沪语里常用的“啊”,据考证,《楚辞》里一共用了189个兮,《诗经》中虽然也有兮字广泛运用,但一般都用以断句,转折或结尾。

而屈原在创造骚体的同时,也创新拓展了兮字的意象空间,由原来的歌之余声变成了代表这种新诗体的专用虚字,后世把屈原创造的新诗体称为楚辞或骚体,这种诗体,在形式上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兮的运用变化。

帝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楚辞的抑扬顿挫将韵文风采发挥到了极致,配以兮字的巧妙衔接运用,把节奏与情感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一咏三叹,一节三拍,让人感觉每一个字都在节奏的基础上,有了音调的波浪起伏,读《楚辞》时能深刻感受到那种错落有致的高低回旋,如同涉足沙滩时,切身感受到汹涌海潮那波来波去的强烈冲击。

·香草美人:南方浪漫主义的经典意象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香草美人”是《楚辞》中的一种借代手法,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所以在文中,香草是屈原的自我投射,遥不可及的美人是他求之不得,屡屡受挫的治国梦。

后世那些失意的文人骚客们,纷纷效仿屈原笔法,以“美女”、“弃妇”自喻,抒发无法实现的理想抱负,不被重用的抑郁与苦闷。

比如,汉代文学家张衡的诗作《四愁》:“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美人赠我琴琅,何以报之双玉盘”、“我所思兮在汉阳。”

唐代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香草美人”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因为这一意象结合着屈原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富有现实感,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一直盛行到汉、唐、清代,由此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文化传承。

用楚辞唯美简介屈原生平(楚辞屈原开宗源出诗经)(3)

·楚辞对纯文学发展的推动

在先秦文学中《诗经》属北方文学系统,《楚辞》则属南方文学系统,但更大的区别是,《离骚》极注重个人情感的发挥,在这之前的先秦经典中,无论《尚书》还是《诗经》,都是群体意向及情感的体现,屈原开宗立派,首创了将个人情感完全融入文学中并完美升华的楚辞形式,一举打破传统格局,给当时文坛注入一种奇幻而炙热的文学情感新体验

我们现在读他的文字或许没有太多意外感触,但假如没有他,或许我们就不会拥有后世灿若星辰的那些浪漫主义衣钵继承者们:陶渊明、苏轼、李白、李贺、李商隐......个个大名垂宇宙。

反观诗经,本是古代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歌谣,所以情感平实朴素。而其情感也具有普遍性,是群体情感的一种体现。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这都是普世男女都会有的恋慕之情,不存在限定对象的个人际遇慨叹。

楚辞因多士大夫忧天悯人之作,因而辞藻华丽,情感浓郁,拿《诗经·小雅·谷风》和《楚辞·山鬼》做一下对比,就能看清二者明显的风格差异。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诗经语言典雅朴实,主要描写人的日常场景,是现实主义的开端,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形式上四言为主。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靁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山鬼则奇骏华丽,抒情热烈奔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期间夹杂着南方方言,以及标志性的“兮”字。

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琦玮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创作规范。

《诗经》的四字体对后世诗词歌赋影响巨大,而《楚辞》首次将个人情感完全融入文学中并得以完美升华,其热情奔放,奇幻瑰丽的文风,极大地推动了后世散文体裁的辉煌,因而成为古代浪漫主义典籍的开山之作。

用楚辞唯美简介屈原生平(楚辞屈原开宗源出诗经)(4)

2、源自诗经,一脉相承的文学渊源与爱国情操

说起我国传统文学,离不开两种经典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非《楚辞》莫属。

现今大部分观点认为《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写实和浪漫的开端,《楚辞》因楚言成为为南方浪漫主义代表,《诗经》则成为写实主义的北方文学开山。

其实这两部文学经典表面差异的背后,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传承,衍生与发展的关系,《诗经》诞生了《楚辞》,《楚辞》发扬光大了韵文,给后世散文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迥异的叙事节奏

一般来说《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离骚》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调易杂”。

《离骚》既不是四言,也不是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和《诗经》相比,《楚辞》变化是高低的纵向变化,而《诗经》则是横向的延迟。

诗经》的感情是克制,在短短的四字背后蕴藏了丰厚情感,而《楚辞》的感情是放肆,如排山倒海似的蜂涌而来,读之,能切身感受到作者身后的那种大悲情怀。

·一脉相承的文学渊源

虽然《诗经》和《楚辞》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风格,面貌各异的文学样式,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又做了重大开拓并将其发挥运用到极致,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等都不再是作为借喻或借以起兴,而是融合了作者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因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这种开拓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

《楚辞》是《诗经》赋比兴中,赋这一韵文演变而来,并在发展中加入了南方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这样说,楚辞作为南方文学顶峰,它的根仍然在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中。

用楚辞唯美简介屈原生平(楚辞屈原开宗源出诗经)(5)

·不约而同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

“我徂东山, 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诗经.东山》从一个小兵的视角出发,把普罗大众对战争的厌恶、和平的向往、家乡的思念、对妻子的哀叹写得入木三分,令人不胜悲戚。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秦风·无衣》

谁说你没有衣服穿?我愿意和你同穿战袍,谁说你没有衣服穿?我愿意和你同穿一件汗衫,我愿意与你同穿一件战裙,《秦风·无衣》抒发了团结友爱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这些诗篇深刻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也清晰的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位卑未敢忘国忧的爱国主义情怀。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楚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天问》

《离骚》、《天问》成功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为民生计上下求索的爱国者形象,从而使屈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爱国诗人典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一脉相承这种赤诚的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如一条价值观底线贯穿着始终,《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而言,具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屈子开宗立派,源出《诗经》,意发南国,深刻地做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个人情感升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