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在礼乐文明中体悟春节的智慧内涵)

作者:谢茂松在中国传统里,农历正月初一原被称作“元旦”现代因采用公历纪元的缘故,将公历新年的第一天1月1日称为“元旦”,而把农历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元旦之“元”为始,“旦”为日,元旦被称为“三朝”(《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谓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又称“三始”古代以十二时辰计时,夜半子时为起始,即交子之时(晚上十一点)所以,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老小守夜,在交子之时吃饺子,辞旧迎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在礼乐文明中体悟春节的智慧内涵)

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作者:谢茂松

在中国传统里,农历正月初一原被称作“元旦”。现代因采用公历纪元的缘故,将公历新年的第一天1月1日称为“元旦”,而把农历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元旦之“元”为始,“旦”为日,元旦被称为“三朝”(《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谓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又称“三始”。古代以十二时辰计时,夜半子时为起始,即交子之时(晚上十一点)。所以,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老小守夜,在交子之时吃饺子,辞旧迎新。

中国哲学对始与终二者同等重视,往往讲“终始如一”,把“终”放在“始”的前面。荀子说:“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周易》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分别为既济卦、未济卦,将象征成功的既济卦排在未济卦前面,其深意也在于此。“终”是为着新的一轮的“始”。过年前全家大扫除、大清洁,以及大年三十沐浴后更换新衣服。这些隆重仪式,所表达的是《大学》汤之盤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是洁净精微、自我净化;也是《周易》大畜卦所说的“日新其德”,“日新其德”才有“大畜”之可大可久。所以说,春节蕴涵着中国文明的原理与智慧。

中国文明的底层结构是礼乐文明。礼乐文明强调慎始,强调始终保有初始的善心、仁心即“初心”,才能可大可久而保持连续未断裂。这也是元月被称为正月的原因所在,“元”就是“正”。礼乐文明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节日尤其是过大年正是集中的体现。而礼乐文明包括外在的仪式与内在的抽象精神、文化价值两个方面。

往常,春节过年莫过于穿新衣服、吃一年最丰盛的年夜饭,再就是祭祀、拜年、放鞭炮。新年著新衣,蕴涵着“日新其德”之意。衣服不只是实用,在中国文明传统中更是“人禽之辨”的文化象征,“衣冠人物”、“衣冠南渡”这些词正说明了衣冠就是文明的指代。中国人过年,丰盛的美食世所闻名,这丰盛背后乃蕴涵着中国礼乐文明的发生。即《礼记》“礼运”篇所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礼运”篇强调可以用饮食来“致其敬于”上天与先祖:“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为了除夕夜团圆饭的食物丰盛,在小年甚至更早在腊月初八就早早开始预备各种年货。这既是为全家老少准备的,也是给祭拜上天与祖先准备的。若准备的食物不够丰盛,则不足以显示一年劳作丰收之盛,同时也不足以显示对上天与祖先的虔诚和礼敬。

中国礼乐文明中致敬、回报上天与祖先,体现为国家家户户必立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就是两千多年前荀子所说:“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先师。是礼之三本也。”化简到只有五个字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百姓在家中日日见到,可谓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根本所在。所以,除夕“守夜”,全家老小准备种种丰盛食物、点心,所守、所迎者为何?所守、所迎之小者是上天呈事的灶神和诸神,大者则是天、地、君(现代则是“国”)、亲、师。

大年初一一早,家家户户祭拜祖先。这被称为“首祚”,即新年第一次祭祀祖先及神明,东晋王羲之《月仪书》说:“日往月来。元正首祚”。民间讲究越早越勤快,越有福气。各家将酒、荤素熟食供奉给祖先享用,并燃香、放鞭炮。祭完祖后,再带上祭品到社官祭拜、供奉。所谓社官,就是乡村里的一方土地爷,可谓是管辖地方最小的土地爷。传统中天下最大的土地爷莫过于京师社稷坛中的“社”,而京师社稷坛的左边则是太庙,对应到普通百姓家则是祠堂。这就是家国同构的文明原理的体现。

正月初一,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初二以后由内而外、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地给同宗、外家以及其他亲戚家互相拜年,再给邻居、朋友拜年。拜年的“拜”字有深意。拜是礼拜、礼敬,即是《礼记•曲礼》解释的“自卑而尊人”的文明原理:“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构建、稳固了家国天下共同体意识,而作为中国礼乐文明的集中体现,春节过年礼俗习惯中的祭祀、拜年,在节日仪式“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层面构建了家国共同体、天地人神生命共同体的内聚力。

除夕贴福字和春联、吃饺子,大年初一祭拜天地与先祖、祈福等,都意味着上天赐福人间、祖先祝福后代。中国文明、中国百姓追求的福祉包括哪些?春联常贴的“五福临门”四字就概括了。“五福临门”渊源甚早,“五福”最早出自五经之《尚书》的洪范篇,《尚书·洪范》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好的德行也是五福之一。民间则将五福说成“福、禄、寿、喜、财”。

上天赐福而福满人间,意味着中国文明传统的“天”不是与人相离、相隔而不可及的外在、纯客观的天,而是不仅与天子相关,同时与每一个普通人有关的天,是世俗的天,是给人间带来美满幸福的天,是可以人人亲切称为老天爷的“天”。由此我们可以更真切地理解“福”这一字,蕴涵着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用而不知”的文化价值观。

故而中国人对于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不是俗不可耐的庸俗,而是大俗方是大雅,其中有对于祖先、对于上天、对于给予人类的万物的礼敬与回报。中国的天不是高远不可及的,是可以通过供奉、祈求赐福的,但中国人深深地知道这种祈求不是坐等,而是要求自己如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龙德之为龙德的根本所在。毋宁说中国人是在上天之德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自强不息的德性的投射。

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相信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这是中国几千来的过年传统年复一年地不断昭告给我们的可大可久之道。古今一体,诚不虚也。

(作者谢茂松系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