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沧桑精神永恒(激活经典熔古铸今)

——回顾百部经典首批图书的遴选与编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历史沧桑精神永恒?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沧桑精神永恒(激活经典熔古铸今)

历史沧桑精神永恒

——回顾百部经典首批图书的遴选与编纂

作者:国家图书馆《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办公室 张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这些思想和精神凝固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之中,随着时光的推移历久弥新。特别是那些古籍经典,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当下治国安邦、修身养德的宝贵遗产和思想来源。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蕴涵的时代价值和现代性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重要工作任务,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016年4月,国家图书馆在中宣部等部门支持和指导下,开始组织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项目,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担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我们的目的就是激活经典,让经典的生命力绵延下去。”2016年5月召开第一次编纂委员会会议,与会编委一致通过了“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编纂目标,这是对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和原创性、时代性,而且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的积极响应。

编纂办公室虽然承担的大多是编务等琐碎的工作,但作为项目承办方,经常需要出调研、出策划,推动编纂委员会的整体工作节奏,工作内容涉及大量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哲学、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甚至是医药、农林、科技类等专业知识。需要我们既熟悉当前学界主流学者的研究动向,还要准确领会编纂目标及背后的编纂思想,才能在和编委、意向撰稿人等联络接触时顺利对接。

袁行霈先生交给办公室的第一个任务是尽快遴选首批出版图书的书单,次年就要出版。一部书稿要经过联络、撰写、审订、修订、复审,到稿件“齐清定”后提交出版社,还要经过出版社内部的“三审三校”,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周期。时间非常紧迫,而《百部经典》选书范围,从时代跨度来说,上起上古先秦,下迄辛亥革命,历时长达二千余年。从“绕不过去”的经典里先挑选十几种开展解读是共识,有建议直接用“十三经”的,也有“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全是是儒家经典”的疑问。为此,我们梳理回顾了“十三经”的形成过程。

孔子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之说。至西汉,陆贾《新语·道基》载曰“礼仪不行,纲纪不立,后世衰废,于是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承天统地,穷事察微,原情立本,以绪人伦,宗诸天地,纂修篇章,垂诸来世,被诸鸟兽”。到汉武帝时,《汉书·武帝纪》明确记载:“(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正式将“五经”立于学官。唐太宗贞观七年颁布《新定五经》,太宗又诏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等诸儒撰定《五经》义训,后更名《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年间又敕长孙无忌等对《五经正义》进行重新审定、刊正、规范文字。此项工作至永徽四年才完成,诏颁行天下。唐代还有“九经”之说,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至文宗开成年间,用楷书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谷梁》《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经于长安太学,这就是著名的“唐石经”,即《开成石经》的主要内容。至宋,赵希弁《读书附志》列《石经周易》《石经尚书》《石经毛诗》《石经周礼》《石经仪礼》《石经礼记》《石经春秋》《石经公羊》《石经谷梁》《石经论语》《石经孝经》《石经孟子》《石经尔雅》,此时,《孟子》才列入“十三经”。

由此可见,现在通行的“十三经”也是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发展而成,正如首批出版图书《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周易》解读人余敦康先生说:“一个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必有自己的经典,而经典的形成也就是那个文化的形成。这个东西带有原创性,带有开放性,可以允许各种不同的解释,它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发展,绝对不是固定的。”

最终编纂委员会确定首批图书以“偏重先秦,体现广泛性、多样性”为原则,遴选有重大思想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图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兵法》《史记》。

选定了要编纂的内容,第二步就是如何编?编纂委员会召开会议取得共识:首批图书的编纂需要突出学术权威性,编纂重点在导读和解读上,体现时代性,古今贯通、观照当下,把经典的时代价值写出来,使读者通过阅读导读和解读汲取古人的智慧。同时要确保编纂体例的相对统一,为后续图书的编纂打好基础。

我们调研了目前已出版的面向一般读者的大型文化类普及性丛书10余种,如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总主编的《东方文化集成》、郑钦仁等主编的《文化中国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小丛书》、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与耶鲁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古代生活”大型丛书等。从编纂的体例设计到内容安排上都尽量凸显“激活”“熔铸”“学术与大众”几个关键词。

具体到所选定的每一部经典,其编纂内容则包括导读、原典、注释、点评四个组成部分。导读居一书之首,统领全书,既是指导阅读的指路方向标,也是阐幽抉微的辅导说明书。要求论述全面,重点突出,评价准确,且富有新意。我们强调无论是进行历史评价还是挖掘其时代价值,都必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切忌凭空比附,随意贴标签,将古人言行现代化。

原典是全书的基础与核心。可视具体典籍情况,决定是收录全书还是节录部分篇章。关于原典录文版本的选择,既要重视目录学所推重“善本”,又不能唯“善本”是从,较为稳妥的做法,是选择史有定评的晚近注释本或当代名家的整理本作为底本。

注释是阅读的工具。要求简明扼要,在学术水准上居于前沿地位。注释的重点是历史典故和疑难字词。要求对疑难字词除简明释义外,还应对难字加注读音。为了更好地疏通文意,提倡多作句意串讲。

点评是对原典的再认识,是阅读境界的一种升华,不仅要能撮述原典大旨,更要能作古今观照,淬取并弘扬其思想精华。相对于导读来说,点评可极大地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是导读不可或缺的后续完善之举,而对于全书编纂工作来说,则是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一次细化。

回顾《百部经典》首批图书的编纂,力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立足学术的基础上重视大众化、通俗化,建议一切撰写应尽量条理分明,深入浅出,所用语言则应直白晓畅,易于阅读,提倡用精练的书面语书写,但不宜太过口语化。书前放入古籍善本书影,卷末附《主要参考文献》,为读者延展阅读提供更丰富的途径。

笔者以为,整理、影印、解读是古籍保护和利用中需要拾级而上的三个台阶。希望通过《百部经典》首批及后续图书的编纂实践,使之成为古籍利用的一种新形式,成为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让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为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张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