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七月的鬼怕端午的水(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

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所依靠的是大自然的规律,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夜观天象,在气候、农活与天文之间总结出来许多精华知识,这些观点沿用千年而不衰,是古人智慧的体现。祖先们凭借着强大的探索精神,使华夏民族一步步从茹毛饮血的生活中转入农耕,人们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不怕七月的鬼怕端午的水(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1)

这一年四季的规律,被老百姓牢记内心的二十四节气等等,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也诞生了非常多的民族节日,古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屈原,祛除“五毒”,所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会过端午节,邻里乡亲的百姓们包粽子,赛龙舟,家家户户门前插艾青,和和美美的度佳节。

不怕七月的鬼怕端午的水(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2)

但是就在这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人们也要居安思危,老祖宗就曾提醒道“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而这端午时节的“水”究竟有什么可怕之处呢?这其实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所得。

不怕七月的鬼

在社会上谋事,邪不压正,只要君子行事,坦坦荡荡自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这“鬼”其实都是人心在作祟。但是古人为何会说七月有鬼呢?其实这与中国的另一传统节日有关,那就是“中元节”,在乡野之中人们也称之为“鬼节”。

不怕七月的鬼怕端午的水(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3)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家家户户都以农耕生活为主,这一年的收成关乎全家人的生活水平,但凡遇到天灾人祸,那人们都难以存活,只能游走他乡逃荒,这一路上也是凶多吉少。所以为了能够风调雨顺,祈求来年能够丰收,古人们将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庆祝五谷丰登。

不怕七月的鬼怕端午的水(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4)

同时在祝贺丰收之余,百姓们也会以新米作为供品,以此告慰先人,表达哀思,这样的祭祖活动发展至今,也成为了华夏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样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对于家长的长辈来说是非常繁忙的,事事都要操劳,为了防止家中的小孩出来捣乱,于是就会谎称有鬼,就这样代代传下来,逐渐演变成人们口中的“鬼节”,所以这七月的鬼并不可怕。

就怕端午的水

端午时节,夏日炎炎,若是有水岂不是会身心舒适,为何古人如此害怕水呢?其实也与农业相关。在农历的五月份,除了端午佳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芒种”,这时候的百姓们都忙着种,举国上下的农户们都在插秧育苗,这决定了一年的收成。

不怕七月的鬼怕端午的水(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5)

而这端午的水就指的是“雨水”,这是天公不作美的表现,突如其来的雨水会影响百姓的农耕生活,阴雨连绵的天气会导致农作物无法存活,甚至人们一年都会百忙一场。古时候的人们最为注重时令,在不同的时节顺势而变,以保证生活的稳定。而这端午的“水”就决定了芒种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不怕七月的鬼怕端午的水(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6)

其次,夏季酷暑难当,人们总是需要水来补足身体的所需,也常常会去河边的阴凉山谷避暑。茂密的森林,深邃的峡谷与溪水都是人们的渴望。但是端午节如遇大水,江河湖泊的水位变深,尤其是小孩子在外游玩一定要警惕,不然对一家来说都是灾难。家中的孩子自是捧在手心里的宝贝,所以在端午节外出游玩的时候,也要时刻谨记水的危害,切莫让喜变为悲!

不怕七月的鬼怕端午的水(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7)

唐代文学大家数不胜数,王勃作为初唐四杰,自小就享有“神童”的美誉,十六岁科考中榜,二十五岁提笔写出惊艳世人的《滕王阁序》,但其最终的结局却死于一场水灾。当年他南下探亲,在海边突遇大浪,最终溺水而亡,年仅二十八岁,一代文学天才就陨落。

小结

“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这样一句简短的俗语与百姓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根据农业规律与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对于弄虚作假的鬼而言,人们更关心一家人的温饱与安危,这对于农户来说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怕七月的鬼怕端午的水(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的水)(8)

端午节作为一年之中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从日常的繁忙之中摆脱出来,得以与家人团聚,欢度时光。但在休息之余也要关注生活之中的变化,看似微不足道的雨水其实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