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故事第十六章讲解(道德经三乘导读-第五章)

原创 赵少宾 领导力道场

第五章

【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言数穷⑤,不如守中⑥。

【注】

①刍(chú)狗:古代祭祀时用的草扎成的狗形道具。

②槖籥(tuó yuè):古代用皮革制作的囊状鼓风器。

③屈:通“淈”,枯竭、竭尽的意思。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数(shuò):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⑥中:指内心的虚静。

【译】

天地不仁爱,对万物如同草狗;圣人也不仁爱,对百姓如同草狗。

天地之间,难道不正象鼓风用的风箱吗?空虚但并不匮乏,你越是鼓弄,出来的风就越多。

多说就会导致窘困,不如顺其自然,守住内心的虚静。

【解】

这一章老子透露了修道的法与术,也进一步强调圣人之治的无为。写作手法很文艺,用了两处非常形象的比喻。道家大神居然也很有文艺情怀。哈哈。

第一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句招骂太多了,得稍深入些说一说。仁,是儒家推崇的理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亲相爱,仁者爱人;统治者对民众应该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中国社会追求了几千年的做仁人志士的理想,甚至有“杀身成仁”的忘我境界。所以,这个“仁”深入人心。但老子这里说天地不仁,圣人也不仁,于是,引起了众多人的反感,被很多人骂不仁不义、麻木不仁。呵呵。要不说《道德经》不是一般人能读得懂的,不修道的人读起来谬误百出。

道德经故事第十六章讲解(道德经三乘导读-第五章)(1)

实际上,即便是修道的人,达不到相当的境界,这一章所透露的天机照样看不到,甚至直到他修成的那一刻方才如梦初醒:哇!原来是这样。

所谓刍狗,就是用喂牲口的草扎成的狗,用于祈雨等祭祀活动,是个道具,活动结束了,它的使命也就完结了,用完即扔。那么,老子何以如此形容天地对万物的态度呢?这涉及到过去修行界的一个绝顶秘密。

在天地的视角看万物,其作用就是繁荣地球,在生态系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在生态系统中按生老病死的规律走完生命周期。植物也好,动物也好,一个死掉了自然会有新的替代之,在整个大系统中,每个物种中的每个成员,其作用都是为生态的繁荣服务,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其功用,而不在于其肢体本身。那么,问题来了:人的身体,其意义何在?

过去修行界有个名词叫“鼎炉”,也就是修行用的装置。小说中也有关于师父选徒弟,要看这人的根骨,诸如龟背鹤形之类,就是说的这个“装置”,硬件必须具备的机制要能产生并承载将来的强大能量,否则难以修成。也就是说,他们是借助自己拥有的这个身体修行,一旦修成,这个身体也就弃之如敝屣、如刍狗。修成神、仙后,他们换成“道”成的新的身体进入高层境界。佛家修炼圆满后涅槃,坐化,扔掉肉身,换成佛给他演化的新的身体,进入佛界。

道德经故事第十六章讲解(道德经三乘导读-第五章)(2)

所以,天地公正,域中苍生无不被二者覆载。天地无私,不会因为你家富贵而多降雨露,不会因为你家贫苦而少施霜雪。天地不会对某一个具体的植物、动物等生命的形体给予额外的关照、亲近、体贴等“仁”的作为。修行者也不会对自己的身体有多么的关爱,相反,更多的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压制、克制乃至消灭身体随遗传而来的各种欲望、情绪等,以清心寡欲,达到超凡脱俗。古人,或有信仰的现代人,历来看重人的“生命”、“灵魂”、“道义”等精神领域,而对属于身体上的利益得失看的比较轻。

此理用于圣人治国上,就是对百姓要无亲疏之分,一视同仁,不区分对待。百姓、众生,无非都是天地间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自由,他们像自然界万物一样在自然界(城市、村庄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形态)出生、成长、繁衍、死亡。天地之道给万物的存在和生息提供了一切所需,特别是对人类的给予:阳光雨露、四时轮换、瓜果梨桃、五谷六畜、气息万千、花好月圆,无微不至。所以,如同“无为”不是真的不作为,只是人们看不见或熟视无睹;所谓“不仁”也不是真的无仁爱慈怜,只是人们感觉不到或习以为常。所以,圣人之治,是要效仿天地对万物的作为,对社会治理体系、规范进行系统的构建与维护,而不是对百姓具体事情的亲历亲为的帮助。至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其对社会的作用就是承载高尚的道德,影响社会,传承后代,其本身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其生命的生老病死,是自自然然的事情,一茬新人换旧人,生命就是如此轮换,没必要干涉过多。

实际上,孔子提倡的“仁”是基于小圈子的感情,如血缘圈、朋友圈、熟人圈、地域圈等,超出这个圈子,“情”就失去了作用,“仁”就可能遇到困纠。比如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主张,当你跳出血缘圈看,显然它有问题,即真理、正义与亲情的关系。怎么办?麻烦就来了。

天地,整体看待万物;圣人,整体看待百姓。

第二段: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这一句比喻很形象,境界很高远才能有如此视角。天与地之间犹如一个大风箱,看似空无却有无限的物质与能量充沛着,只要鼓弄它,就会源源不断的出来,用之不竭。

这句话对修道者而言,是在讲调息。把自己看作是天地宇宙,生命在于呼吸之间。打坐中多采用腹式呼吸,小腹的徐徐收放,气息慢慢吸入又排出。在如此循环往复中,专注于调息,使自己进入定的状态,身体的机制就会自动起作用,宇宙的能量就会渐渐聚集在丹田(实其腹),补充元气,形成各种生命体或结丹。

在天地这个大风箱的自然运动中,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如同出进其中的空气一样生生不息。天地对于万物的造化生灭,并无什么仁爱偏私之心,而它们各自也是顺应而出,顺应而入。圣人治天下,当效法道的“无为而无不为”,不替百姓做主宰,只是用“正己正人”、“见素抱朴”等举措来营造一淳朴的社会环境,让百姓“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任由其自由生息。天地不逼迫万物行为一致,圣人也不要求万民目标一致。故而万物有选择依从各自特性适应自然的自由,万民有选择各自方式处世的自由。所以,此“不仁”乃是最大的仁。

第三段: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是本章的总结,大道至简至易,归根一句话:要达到玄妙之门的方法——守中!

修道者把身体看作炼丹的鼎炉,呼吸系统犹如给炉火鼓风的风箱,通过调息,使炉火徐徐温养丹田,持之以恒,慢慢就会出现在外在的呼吸中的同时,内在的“炁”开始在经脉上周流不息,日积月累,便可成功。这个过程被无数道学家写成一摞一摞的书,其实都是玩儿学问,除了卖弄玄玄乎乎的知识概念外,没任何意义。修行历来是口传心授,真正的东西是不写在书上的。因为道家从来都是师父选徒弟,而不是徒弟选师父,目的就是保证不被德行不够的人学去滥用。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说多了,便会导致困扰,衍生出无数麻烦。

老子本章特别告诉我们“守中”是修道的核心。真理从来都是简单而朴素的,对修行人来说,“守中”二字价值万金!

这个“中”不是“中间、中部”的意思,也不是儒家讲的“中庸”。它近似“冲和”,但不一样。因为“冲和”是道的特性,而“中”是对人意念的要求,与“虚静”差不多。诸如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自然而然,恬淡虚无,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当下,心平气和等等,大体是这样的状态。也就是人摆脱名、利、色、气、情诸多欲望之念的干扰,处在清静无为、虚无辽远的心境。

人在守中状态下,身子自有的机制就不被人为的杂念干扰,从“炁”才能流动。找到那个“中”,守住它。在这样的状态下,身心皆入“自然”,由“道”而行之,内在经脉与天体外在经脉慢慢地贯通,实现天人合一。

道德经故事第十六章讲解(道德经三乘导读-第五章)(3)

看到了吧?修道,就是这么简单。反复读《道德经》,时间长了很容易懂,全篇都在讲“守中”。

延伸到治国,依然是无为而治的理念。《通玄经》曰: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而政令烦苛,只会加速其败亡。老子无法想象今天铺天盖地的舆论宣传、导向、号召等山呼海啸般的“多言”天天激荡在天地之间,使百姓全然失去了自我,大脑被外在五花八门分秒不息的信息所左右,作为天地之灵的人,自我意识完全被他人的意志扫荡殆尽。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差不多。被称为“无冕之王”的媒体对人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人,实际上相当于是出生后二次人造的产物。这种机器般的人形活动体,在信息时代非常具有破坏性,《乌合之众》这本书简直就是对今天的预言。

所以,为政者,修德正身,简单教化,要比繁复指示、命令要强得多。社会发展,自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平衡,行政权力的过多干涉,会破坏其本应“自然”的进程。比如经济,“计划”与“市场”之争,其实就是权力与自由之争。或者说是标榜的仁政与百姓的自然之争。许小年说“如果政府搭完台还要唱戏,中国经济就没戏了”,是很有道理的。这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早就被证实了。

人类历史中的各种战争、政治运动,打来斗去,生灵涂炭,不也都是因为总是有人想改变世界引起的吗?总是有人认为自己最聪明,自己要实现某种抱负,自己要让世界更美好,自己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满脑袋都是自己,狂妄到无视自然法则,最后无不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演】

无所求拜佛

顺道而行的圣人,把老百姓当作草扎的狗,在他眼里所有人都一样,没有什么高低贵贱,没有特权,没有现在人们眼中的社会阶层。你若想找他走走关系或走走后门,想都不要想。

现在很多人去寺庙拜佛,跪佛菩萨像前毕恭毕敬地下拜,心里想啥呢?“求佛菩萨帮我生儿子、保佑我全家平安,我给您贡10块钱水果,让其我摸奖券中500万!”这实际上就是跟佛菩萨做交易,而且把其当作傻子,分不清10元与500万元哪个大。呵呵。殊不知,若你拜了佛佛就给你好处,没拜佛佛就不给你好处,那佛不就变成贪官了吗?也就不是佛了。在佛菩萨眼里,众生平等,没有你的高贵与低贱。高官去了也是刍狗,小民去了也是刍狗,发大愿的也是刍狗,不发愿的也是刍狗……所以拜佛应该是一个虔诚的心,应该是面对庄严法相做自我反思和忏悔,而并不是求名求利求这求那。求,是很肮脏的心。要无所求,方能得到。

三八二十三?

网络流传一个瞎编的故事,变种很多,但意思是一样的。故事是:

一天,小和尚在街上见到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吵架,买布的人是个流氓,他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

小和尚上前劝架,说:你错了,三八是二十四。

流氓赌咒发誓三八二十三。小和尚以头上帽子打赌,而流氓以项上人头打赌。

众人找老和尚评理。老和尚沉思一会儿说:三八,二十三嘛。

流氓很高兴地拿了帽子和布走了。小和尚不解问老和尚为什么要这么说,老和尚说:“说你输了,只是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小和尚听后沉默不语。

这种鸡血汤还真有人被灌迷糊,认为有道理。于丹甚至给安在孔子和颜回的头上,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了一番。荒唐至极。

老和尚若不如此“仁”,难道就会出人命?你真觉的这个市井无赖会因为一文钱九死不悔吗?呵呵!这种不分对错的和稀泥所谓的“仁”,是个例也就罢了,如果成为风气,那是会是怎样的一个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社会?无理取闹的每每获利,有理有据的无人支持,只要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为了别人的正当利益而出头不值,不如和稀泥!

所以,儒家在“仁”后,又增加了“义、礼、智、信”来做平衡。

尊重自然秩序

有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可以为圣人的“不仁”及“守中”的无为智慧提供很好的例证:

二十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而与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凶残的狼。为了这些鹿的安宁,1906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最终使得狼群在凯巴伯林区消失。于是鹿开始大量繁殖,不久就增长到10万头以上。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的野鹿数量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为了保护鹿而屠杀狼,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灾难。1973年,美国制定了重新引入野生狼,以重建生态平衡的计划,但遭到很多人反对。直到1995年才终于得到执行。他们从加拿大引进一批野狼放归凯巴伯森林,使那里的鹿群重新焕发生机。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自有万物之间其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维持着整体的平衡。人为的进行干预,看似“仁”,实在破坏。因为“仁”是站在人的角度针对某一件事情的善举,但在更大范围的整体看来,反而是恶。人不要以自己的智商和情感,去挑主宰在天地万物的道,而应保持敬畏、顺应,将所谓的“主观”放下,融于“客观”,方是将自己放入了道中。

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人是“身、心、灵”三位一体的复合生命。

身,是指身体,包括看不见的经络。人整个的运动机制都在这个身体上,由遗传而来,然后被五谷杂粮养大和维持。人对食物的欲望、瘾好,对情色的欲望,对舒适的需求,对能力的渴望,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等等,都是为了这个身体的幸福。包括人的脾气、秉性、情绪等,也是这个身体带来的。对这个身体的成功的追求,成为人类最大的生活动力,也是人类各种麻烦和困境的最大来源。心理学,就是针对这个身体展开的研究。

道德经故事第十六章讲解(道德经三乘导读-第五章)(4)

心,是指后天被各种知识、教育、熏陶、经验等在大脑里所形成的观众观念,它们共同塑造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主宰着人的一生对事物的态度和反应。心,就像一个口袋一样,装进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这里。有人喜欢酸,有人喜欢甜,不妨碍在一起。但如果是在价值观上不同,那就绝对不可调和。想想很奇怪的,人被两种不同的观念支配着相互为敌,乃至老死不相往来,很是可怜。所以,《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使自己从“心”的控制下解脱出来,由真正的自己支配,这就是正念!

灵,是指真正的自己,道家讲的元神即是。就像是开车的司机,身体是汽车,副驾驶上那个嘴巴不停的人是心。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问的就是这个“灵”,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的那句话“人啊,你要认识自己!”也是说的这个“灵”。这是人真正的自己。

身体,就如老子说的刍狗一样,是个功能性的道具,不是人本身。不可本末倒置。而这个刍狗带来很多欲望,在心的放大下,左右着人,使人陷入无止境的追求之中,欲壑难填。古语云“玩物丧志,贪欲败身”、“嗜欲深者天机浅”,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相对缺少智慧与灵性,而贪财、贪权、贪色,正是迷失心智,祸害人生的开始。所以,为身而活的人,容易被利、欲蒙蔽了灵性。

中国文化一直在教化人,要明白人之所以为人应有的尊严。人生除了吃喝享乐,还有正义、廉耻、爱、奉献、利他;除了金钱外,还有信仰、音乐、哲学、文学、绘画……人在身、心、灵三个方面的用心,决定了生命的境界高度,也决定了人的生命品质。克制“身”的欲望,矫正“心”的邪念,就是修行——在修缮自己的路上前行。

稻盛和夫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灵魂的高度。这是说到了实质上,指出了人真正的自己,人究竟为什么而工作,为什么而活着。一个人,无论有多么的“成功”,在社会上背负多大的名头,在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体会一下累不累、值不值?仰望星空,会有答案。

【用】

这一章,应用于生活,看似空泛,实则大有益处。

职场

作为老板,治理公司,如圣人治国。

俗语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板经营的是企业这个营盘,精力应该聚焦在这方面。而员工,大多是“流水的兵”,不能将市场、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关键环节寄希望于某个“能人”身上,那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如何让企业不依赖于个人的能力,而是靠组织的能力发展,是企业家们的主要课题。

有次去参访万达学院,院长跟我说他们有个理念叫“雁过拔毛”,意思是职业经理人不管他在公司干几年,都要设法把他的经验留下来,成为可传承、可复制的组织能力。实际上,员工对企业应该提交两样成果,一是业绩,这个不言而喻;二是工作经验,这是很多人没意识到的。因为员工是在企业这个平台上取得的经验,而且,企业不但为其提供了成长的条件,同时还承担了其失误带来的显性与隐性的损失,所以,将工作经验留给企业是天经地义的。企业的培训部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做经验萃取、加工、整理与传播,提升组织能力。

作为老板,对员工应一视同仁,无亲疏,建立让员工成功的机制,以“法治”取代“人治”,员工自我实现,老板则无需亲力亲为。近些年被广泛学习的由稻盛和夫发明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就是非常好的样板。无需与员工一起吃饭,无需出现在关怀第一线,无需亲切接见,无需亲自表彰,无需与员工打成一片等这些感情关怀仁爱之术,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一套帮助员工获得成就感的机制,就是最大的仁。

对员工而言,刍狗或许就是人人眼里大放光芒的金钱!挣钱养家糊口是每个有责任心的人必须履行的责任,但如能将视野再扩大,就会发现钱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乃至一小部分内容,给人带来幸福的还有成就感、经验、成长、友谊、爱情、关爱、公益、奉献、道义、担当、正直、善良、艺术、美等等,这些是能给心灵带来轻松、愉悦和幸福。

对学生而言,“成为人”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课程,就是要将自己培养成具备视野宽广、有人文情怀、有正义感、有良知、有社会担当意识和基本能力的有尊严的人。所以,要像自然界抚育万物一样,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道德情操,尊重他人,敬畏自然。把私利、自我,看作刍狗,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在精神上融入社会,才能在现实中成为社会人。

两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

古人说:“多言为处世第一病。动不如静,语不如默。”说的越多,距离越远,矛盾也越多。而大多数人在沟通时,总急于表现自己,一吐为快,却不想听对方的想法。

“风流不在谈锋盛,袖手无言味最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看似能言善变,但纵观古今,有成就者大多是言少者,言简意赅才是真正的表达力和影响力。你看那些语速快、嘴巴不停、声音响亮者,恰恰是份量轻的。而语速慢、声音沉稳者,往往是一锤定音的人。

有人说“两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讲的就是老子“多言数穷”的直白意思。闭嘴,自然不是不说话,而是指说话、做事要把握分寸。事情尚不清晰或未做足够了解就随意发表意见是不成熟和不负责任的,容易招来轻视和指责。而在不清楚时不说,一旦明白真相便及时道出,则会受到尊敬。

学会闭嘴,也不是明哲保身的工于世故,或老谋深算的城府,更不是阴险狡诈,知道何时该说话、何时该闭嘴,何时该主持公道、何时该沉默不语,何时针锋相对、何时该忍受与包容。

闭嘴,是成熟的表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