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1)

夏绿松石龙

夏商同源,黄帝之裔

说夏,必说先商。真知堂已经发表了若干篇关于夏朝历史的研究文章。夏商史,确实如同某些朋友理解的那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夏先商并存。当然,夏和先商并不是对等的关系,而是臣属的关系。夏后氏为大邑夏,先商不过为小邦商,实力差的不是一点点。

后来商汤灭夏,”欲迁夏灶,不可,做《夏灶》“,可见夏灶乃为华夏正统。商人自己也认为代夏,是需要名正言顺才可以进行的。所以商汤在伐夏之前,还必须给大家说清楚伐夏的原因-并不是我这个小子敢于以下犯上(”非台小子敢行称乱“),而是因为”有夏多罪,天命極之。”(《尚书 汤誓》)。

商汤伐夏的全过程,笔者已经写明白了。夏和先商的历史其实是混在一起的。那么,什么是史学上的先商呢?

我们知道商分为先商和商代,先商史就是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的商族历史,商汤之前的商族领袖,甲骨文祭祀中称为先公。商朝的历代王,甲骨文祭祀中称为先王。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2)

夏商青铜镶嵌绿松石龙

商人称自己的先祖契为玄王,契乃是帝喾之妃简狄,有娀氏之女所生,长大后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赐姓子。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这事《史记 殷本纪》上写得很清楚。

契是大禹的助手,也是黄帝后裔,夏启夺位后没敢对他怎么样。他被剥夺了司徒的官职,外放到封地商丘为商侯,从此离开了夏朝的政治和权力中心。他带领的亲信后来在商地繁衍生息,就形成了商族。第二代商侯昭明没有太多事迹,到了第三代商侯相土,商族进入了先商时代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3)

相土,商汤十一世祖,阏伯(契)之孙,昭明之子,又名乘杜,河南商丘人,商族的第三任首领。关于相土这位先祖,商人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 商颂》)。《史记 殷本纪 索隐》曰:“相土佐夏,功著于商。"《世本 作篇》曰“相土作乘马”。《竹书纪年》也说:“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相土是契的孙子,商族第三代领袖,而夏帝相,则是帝仲康之子,夏启的孙子,大禹的重孙,夏朝第四位君主。甲骨文卜辞中记载的先公也有关于相土的记载,被称为土。

关于相土的原始记载就这么几句话,简单得很。要想复原相土的历史功绩,难度极大。那么,他到底有何功绩,而被后代商人谓以”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称颂呢?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4)

商 青铜器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出自《诗 商颂 长发》,是春秋时期商朝后裔宋国祭祀祖先的颂歌。”相土烈烈“好解释,就是说相土声名赫赫,那么”海外有截“又是什么意思呢?

要搞清楚这句话,必须搞懂两个词,海外和有截。那么何谓海外?

海外并不是今天说的外国,而是指四海之外。那么,又何谓四海呢?

四海,一般和八荒连在一起,被称为四海八荒。

西汉刘向《说苑·辨物》中曰:“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唐人颜师古解释说到:“八荒,乃八方荒芜极远之地也。”《尔雅·释地》则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就是说,四海指的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地。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5)

石家河文化玉人像

《尚书 禹贡》里是这么解释的:

”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距离京师一千八百里之地为夷,距离京师两千三百里之地为蛮。两千里之外统称蛮荒之地,那就很偏远了。

搞清楚这些,海外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就是蛮荒之地。那么,什么是有截呢?还是看看《诗经》吧。

《诗·商颂·长发》中说到:"九有有截,韦顾既伐, 昆吾夏桀 。" 东汉大儒郑玄解释到:"九州齐一截然。截,整齐也。"

九有,又称九州。《诗·商颂·玄鸟》中说到:"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西汉《毛诗故训传》曰 :"九有,九州也。"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6)

商 青铜鸟

尧舜禹时代到夏朝,方国多称为有某氏。有某氏的小王被称为后。如帝舜有虞氏,夏启征伐的有扈氏,后羿有穷氏等都是这种称呼。商汤则称夏朝为”有夏“。

所以,从”九有有截"这句诗来看,说的应该是九有之地,也就是九个后国都听从商汤的指挥,泛指天下。如此,则“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意思就很明了了。

这句颂诗的意思是说-商人的先祖相土声名赫赫,蛮夷之地都听从相土的号令。

我们知道上古时代的河南商丘之地,是华夏族和东夷族交集的地方。相土的功绩在东夷地区声名远扬,可见他的主要活动区域已经到达了河南东部,山东一带,甚至包括河北部分地区是无疑的。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7)

夏 绿松石铜牌

那么,除了搞明白了相土的活动区域以外,他还有何功绩呢?为何历史上说“相土佐夏,功著于商“呢?

相土做乘马,功著于商

关于相土,他的功绩其实可以用三个字概况-做乘马。

乘马,一般解释为四匹马。

《诗·大雅·崧高》曰:“路车乘马,我图尔居。”《毛诗故训传》解释说:“乘马,四马也。。。”

《诗·郑风》也有:“叔于田,乘乘马。”的句子。这里的乘马看似应该是四匹马拉的马车。

相传相土用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驯服,于是能套马拉车,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而《世本 作篇》确实有“胲作服牛,相土作乘马”的说法,并且这个胲就是商族另一位先公王亥。据说王亥驯服了野牛,发明了畜牧业,所以叫做王亥服牛。如此看来,相土做乘马说的确实应该是相土通过圈养的方法,驯服了野马。那么,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8)

秦铜车马

我们知道,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马来自西北,马车则多被认为是从中东地区传过来的技术。这事咱们暂且不论,说服牛,这个没有太大争议。

牛行动缓慢,比马更容易被捕获而驯服。野牛分布区域也广于野马,从常识的角度上说,牛的驯服应当早于马的驯服。

王亥是相土的玄孙,他生活的年代比相土晚了一百几十年,商人没有先驯服牛,却先驯服了商丘之地少见的马,这是一桩奇事。

再者,既然叫服牛,为何不叫服马呢?

或许有朋友会认为服牛乘马应该是不同动物的不同说法,含义是一样的。

请看下文,《吕氏春秋 古乐》中记载"商人服象,虐于东夷。“说的是商人驯服了大象。

甲骨文”为“字,图形为以手牵象的形状,可见商族确实是有驯兽的特长,连河南地区特产的大象也被商族驯服,用来做了攻伐东夷的象兵。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9)

商青铜象尊

也由此可见,驯马应该称为服马,而不是乘马。

再者,仅仅是驯服了马,能说“相土辅夏,功著于商”吗?是否有点过誉了呢?如果不是这个意思,那么”相土做乘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相土佐夏,战功赫赫

想要搞清楚相土做乘马的含义,还得去史料中寻找。《竹书纪年》记载:

”帝仲康。。。七年,陟。 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

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征淮夷。二年,征风及黄夷。。。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我们可以看到相土在夏初太康失位时期,有一番作为。

先科普一下太康失位。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10)

夏代的铜铃

史料记载,夏朝开国之君夏启即位后十几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太康继位为王。太康喜欢田猎,一继位就为所欲为,去有洛地区田猎一百多天音讯皆无。此时,有穷国君后羿逮着机会就带兵进入了太康之都城,并派兵“拒太康于河上”,把握了朝政。

太康不能归国,后羿自己并未称王,而是立了太康之弟仲康为王。仲康在位七年也莫名其妙的死了,他的儿子就是相。相在仲康时期,出居商丘,依邳侯。

邳国,就是今天的江苏邳州,距离河南商丘仅有200多公里,夏商时期属于东夷之地。相后来继位为夏王。

我们知道,商丘本就是商人受封之地。夏王相在为世子期间,来到商丘居住,并以邳侯为靠山。相土应该是奉献了土地给世子相,自己带着族群离开了商丘去远方谋生的。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11)

夏家店文化彩陶罐

相土,或本就叫做土而不是相土,(甲骨文中商代先公有土无相土)。因为辅佐过帝相,故被称为相土。这和商侯冥因为为夏朝治水死于河而被甲骨文卜辞称为河是一个道理。

帝相即位后,先后征伐了淮夷,风夷和黄夷。

淮夷,一般认为位于江苏宿州,安徽蚌埠一代,和相邻的邳侯为敌。所以相即位后立刻征伐淮夷,也就是替邳侯报仇。夏帝相应该是夏初一位热衷于武力的君主。

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回到了商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12)

夏代青铜爵

夏帝相为世子时期,肯定是不被待见的,所以才走投无路出居商丘。邳侯和商侯土,是他在落难时期的依靠,邳侯提供了武力,土提供了土地。此时的世子相,就好像后来春秋时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

后来相即位为夏帝,帝相十五年间南征北讨,商侯相土和邳侯应该是帝相的急先锋和领兵者,立下了战功,所以后世才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颂歌。这样,也才能符合”相土佐夏,功著于商“的说法。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13)

安阳殷墟车马坑

相土做乘马,应该是跟军事有关的事情,因为军功受赏,夏帝相十五年,相土率领族人迁回故土商丘,这样才符合逻辑。

那么,乘马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请看《司马法》中的记载:

戈楯具,謂之乘馬

读《司马法》之前,先看看其他古籍上的关于乘马的说法:

《荀子 解敝》:“乘杜作乘马。”杨倞注曰:“杜与土同,以其作乘马之法,故谓之乘杜。相土,契孙也。“相土就是乘土,做了乘马的相土,又被称为乘杜,二者实为一人。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14)

北朝时期的战马

《周易 系辞传》曰:“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屯卦 六二》曰:”屯如邅如,乘马班如。”

乘马又是古代姓氏,《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击陈豨,屠马邑。所将卒斩豨将军乘马絺。“

《管子 乘马第五》曰:”天下乘马服牛,而任之轻重有制。。。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五聚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方,官制也。。。。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马也。“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15)

秦兵马俑战车

那么,这个乘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接着往下看:

《司马法》曰:”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有戎馬一匹,牛三头,是曰匹馬丘牛,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楯具,謂之乘馬

《司马法》是春秋时期的兵书。何谓乘马?我为大家解释一下:

六尺为一步,一百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每丘有战马一匹,牛三头叫做匹马丘牛。四丘为一甸,一甸有六十四井,出战车一辆,战马四匹,牛十二头,车上带甲武士三人,跟车的步兵七十二名,并且都有自备戈盾等武器,这就叫做乘马。

也就是每甸六十四井(234000亩土地)的人民,战争时期要出兵车一辆,战马四匹,十二头牛,甲士三人,步兵七十二名,自备武器粮食参战。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16)

青铜戈

《汉书 · 食货志》记载:

“ 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也就是说:一井为九百亩地,八户人家各得私田百亩,还有公田十亩。战争期间都得出人出钱出力。这种制度是非常有效的。

这是典型的授田于民,育兵于民的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和后世宋金时期金国的猛安谋克制度,清朝的八旗制度非常相似。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17)

汉兵马俑

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

灭辽灭宋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采取的是名为猛安谋克制的军政合一制度。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之上置军帅,万户,都统。依靠这种兵民合一的军事政治制度,女真人在短短十几年间就灭了大辽和大宋,享国上百年。

而后来的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则在猛安谋克制上建立了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牛录成为军民合一的女真族基层组织。分田耕地,披甲征战,服役纳赋,都以牛录为基础单位。五个牛录设一甲喇额真 ,五个甲喇设一固山额真。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18)

每个固山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为标志,汉译固山为"旗"。努尔哈赤共有"八旗",每旗有战士七千五百人。

当然,满清的一个牛录出三百战士,以一户出壮丁两名计算,女真人的一百五十户就要出兵三百名,真可谓全民皆兵,南明的汉人打不赢极为正常。

军政合一谓之乘马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搞懂了商侯相土的功绩了。我来总结一下: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19)

夏代镶嵌绿松石青铜钺

相土,本名土,是商汤的十一世祖,先商时期第三位商侯,又称乘杜。

他生活在夏朝第二三四代王(太康 仲康 相)时期,本居住在河南商丘地界。

夏初,太康失位,有穷国君后羿把持朝政,仲康之子相被放逐,土接纳了相,并且奉献上了自己的土地,带着族人离开商丘,居无定所。

七年后,仲康暴毙,世子相继位,相土最早建立了军政合一的乘马制度,把族人,土地和军队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商族的战争能力,并在替夏王相征伐东夷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被赐名相土,也就是夏王相之土。帝相十五年,他率领族人终于回到了最初的封地商丘。

战国时期商人实力排名(商人为何会打仗)(20)

秦代的军阵

由于相土首做乘马,大大的提高了商族的战争动员能力,取得了伟大战功,所以后世才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颂歌。相土对于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功绩是显著和伟大的。

乘马,应该读为盛马,和千乘之国的乘一个读音。乘马制对于历史的功绩,远远大于驯服野牛的王亥服牛。所以,相土才成为《诗经 商颂》中仅次于玄王契的先祖,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