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励志演讲(随笔朱炳初奋斗成就梦想)

奋斗成就梦想

作者 朱炳初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励志演讲(随笔朱炳初奋斗成就梦想)(1)

所谓奋斗,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而梦想呢?那是一种渴望与幻想,亦就是要实现的目标、达到的目的。所以,奋斗与梦想是相辅相成的,是须臾不可分离的精神与意识的紧密结合。奋斗是为了梦想;梦想的实现,必须奋斗。

奋斗,乃是一支歌、一首诗、一把号角,它能唱出时代最强音,启迪人生创奇迹,催人奋发显威力。唯有奋斗,智慧才能丰富,意志才能坚强,生命才能闪光;唯有奋斗,历史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前进,事业才能成功,梦想才能成真!

人类的历史,原本就是一部拼搏奋斗、开拓前进的历史。人生的道路,从来就是充满着荆棘和坎坷。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总是在劈破斩浪中向前推进,在挫折与失败中获取成功,在播种与耕耘中得到收获。只有奋斗、创造才是真正的人生享受,只有搏击、进取才是充实的生活。

奋斗,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和弘扬,是无产阶级的优良传统和本色。我国革命的成就,今天幸福生活的到来,正是老一辈革命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斗不息的结果。“掀天揭地”的毛泽东。13岁那年,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及另一个亲戚家的孩子给祖父拜年,堂叔问道:“你们三个读书的伢子,长大以后都想做什么人?”亲戚家的儿子首先答道:“我要做有钱的人。”毛泽民想了想说:“我要做不被别人欺负的人。”毛泽东最后站起来不慌不忙的说:“我要做掀天揭地的人。”掀天揭地,毛泽东从少年时起就确立了这一伟大志向,并伴随终身: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唤起民众闹革命,从井冈山到延安,再到西柏坡、北京,带领革命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无私无畏,战天斗地,斗凶顽,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了一生,创下史无前例的丰功伟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1911年秋天,周恩来转入奉天东关模范小学,那年他12岁,在一次修身课上,校长为了测试学生的学习目的,提出了一个问题:“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回答是“为了当官,光宗耀祖”;有的说是“学好数学,替人记账”;还有的表示,是为了爸爸,因为是爸爸叫他来的。校长听到这些回答,紧锁眉头。这时,他见到新生周恩来,便问道:“周恩来,现在你回答,为什么要读书?”全班学生的目光一齐投向周恩来,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用洪亮而坚定的南方口音回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们被他的话惊呆了,连校长也惊讶于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伟大的抱负。

周恩来终于为国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了一生,实现了这一少年时代的诺言,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人人敬仰的伟大人物。新中国的创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辟,全面脱贫致富、人民安康幸福社会的到来,正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并将继续进行新的奋斗征程,创造更加宏伟的事业。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励志演讲(随笔朱炳初奋斗成就梦想)(2)

奋斗,成就梦想。奋斗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梦想的实现,常成于坚韧执着、不断拼搏,而毁于急功近利、半途而废。勇敢与胜利、斗争与成就,如影随形,休戚相关。任何梦想要实现,就要付出汗水与心血,就要承受痛苦与煎熬。成就始终同奋斗在一起。有志者用奋斗的辛劳淘尽了挫折的泥沙,留下了一颗闪光的金粒,那就是梦想成真。梦想的实现,永远不属于那些空想而不愿付诸行动的人。不善于在挫折与失败面前,激励自己坚持下去,奋斗到底,就不可能获得梦想的成就。成就意味着始终不渝地奋斗;成就永远属于逆境中坚持进击的奋斗者。

奋斗,是人生追求的体现,是实现梦想的唯一手段。奋斗的成就总是伴随着艰苦而取得的,没有艰难困苦,总是温馨舒适、优哉游哉,那将一事无成。偷懒怠惰,不愿付出辛劳,尽管有发达的头脑、一身的力气,那也只是个行尸走肉的无用之人,不可能有所作为。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你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到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够凌空飞翔。”

凡是天生刚毅的人,必有自强不息的能力,也就是生存的本能,挣扎图存的本能。凡事欲其成功,必要付出代价——奋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国人民热爱生活、追求梦想、不甘落后、敢于争先的优良品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生动体现。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凭着这种精神,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历史发展到今天,要使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穷国,跻身于世界富国、强国之林,就要比人家多吃些苦、多经些磨难,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正在带领亿万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业实践,我们要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就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让这个“传家宝”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励志演讲(随笔朱炳初奋斗成就梦想)(3)

要奋斗就要付出代价,就会有牺牲。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用诗的语言颂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有多少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人,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作风啊!翻开《党魂—中国共产党人风范事典》一书,多处可见为国为民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先驱感天动地的英勇业绩。在此仅举一例:“为革命奋斗到最后一口气”的罗炳辉。长征时,罗炳辉是红九军团司令员,负责掩护主力红军和保卫中央机关的安全。部队渡过大渡河以后,罗炳辉病了,同志们用担架抬着他。这时,红军总部发来一份急电,命令他率两个营星夜夺取天全城,使一、三、五军团和中央纵队在天全一线北渡,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罗炳辉读罢电报,立即挣扎起来,部署战斗。战斗胜利结束后,罗斌辉一坐下便晕倒在地。1945年春,罗炳辉的病又犯了。当日寇乞降的消息传来时,他正昏迷在床。第二天,朱德总司令在延安一发命令,他便马上决定带兵去山东接受受降任务。同志们见他正生病,劝他别去,他却坚决地拒绝了。两天后,他坐着担架出发了。在战火线上,他又两次晕倒。在最后一次奔赴前线前,他和爱女告别时说:“在我牺牲以前,誓必打个胜仗,作为我对党的最后一个敬礼。”在前线,他又接连晕倒几次,肩骨也跌伤了。但直到牺牲,他也没有离开过战斗岗位。陈毅在他墓前追悼时说:“炳辉同志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民,他为革命已经奋斗到最后一口气。”

时代的新纪元,是先行的奋斗者开创与造就的;如今的新发展,是众多的奋斗者拼搏奉献取得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涌现出了多少时代楷模啊!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树起了一面面勇于拼搏、顽强奋斗,夺取辉煌成就、圆了伟大梦想的璀璨耀目的旗帜,成为亿万民众学习的榜样!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绝不会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会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当终身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喜的硕果,收获的是梦想成真的喜悦!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

艰苦奋斗犹如磨刀石,可以砥砺人们战胜艰难困苦的坚韧意志,培养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并以此推动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爱因斯坦说:“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我们应该为之努力追求、奋斗不息。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励志演讲(随笔朱炳初奋斗成就梦想)(4)

在奋斗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坎坷曲折。困难是一把锋利的雕刀,时刻都在雕琢着人们的意志与品质。当你在奋斗的航程里,碰到风浪的时候;当你在前行的旅途中,遇上障碍的时候,千万不要畏惧却步,不要悲观丧气,一定要满怀信心,驾驭自己。只有不怕艰险、勇搏风浪的人,知难而进、坚持抗争的人,才能领略到胜利的绮丽风光,收获到奋斗的丰硕果实。

在梦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目标越高,志向就越可贵。有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颗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浊流。对准一个目标,毫不动摇,豁出命来全力以赴。只有这样奋斗搏击,才能逐渐扩大自己成功的可能性,甚至实现一番意想不到的把幻想变成现实的业绩。

每当我回顾经历、盘点梦想的时候,总会感到有成功亦有失败,有收获也有缺损,所有这些都与自己的奋斗精神有关。

具有伟大的理想,出以坚定的信心,施以努力的奋斗,才有惊人的成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唯有奋斗,才显英雄本色。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人在他的历史中表现不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成就梦想。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切莫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珍惜宝贵的光阴,以不懈的奋斗精神,在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誓圆自己的梦想!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励志演讲(随笔朱炳初奋斗成就梦想)(5)

作者简介:朱炳初,男,汉族,江苏省宜兴市人,1937年3月出生,1954年7月入伍,1956年7月入党,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9月退休。

退休后不甘寂寞,喜欢文学创作,曾任中国校园作家协会会员、石景山区作家协会理事、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会员。1998年由从化市《乡村语文报》社、解放军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14万余字散文集《青春寄语》。

2012年初由北京军区政治部移交到朝阳区军休十五所后,任过党支部书记、总支宣传委员,热心宣传报道工作,曾在报刊、【我的卧虎湾】【百度】《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江山文学】【新华网客户端】【丰融春秋】等微信平台登文500余篇,连年获得军休办表彰。2017年6月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35万余字文集《夕阳漫笔》,2019年3月由时代出版社出版45万余字回忆录《回顾与思考》,2022年5月由时代出版社出版54万余字文集《晚霞拾零》,总计出版148万余字文稿。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文化养老,发挥余热,不断提升精气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