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带来的丧文化(心理篇丧文化非)

看到标题有人会问,怎么会有两个丧文化,这两个可不是一个含义,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

它是人和人之间、人和自己情绪之间有一个充分的接纳关系。

比如,对人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我有看到你的心情很糟糕,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糟心的处境。”这时所达到的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温暖感。

年轻人带来的丧文化(心理篇丧文化非)(1)

对情绪上,可以在不顺心的情况下,躺在床上,自言自语说一句:“唉,我怎么这么没用。”就像考试过后,确实有一些题错了,我们要承认它错了,并对其总结、改正。

而第二种“丧文化”有两种表现:

1. 是现代人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目睹过父辈的“含辛茹苦”,可自己在这个新型年代并没有感受到太多“苦”。物质生活提高了,可幸福感并没有增加,人的精神生活却异常匮乏。

所以,会有种撕裂的错觉:一面是生存压力,另一面是物质追求,而精神却被压榨得越来越少。

比如,现在很多年轻女孩,很现实,找对象要找有房、有车、存款在7位数的。有些年轻男孩就更可怕,甚至找富婆求包养,直言:“不想奋斗了”。这等等的一些现象成了现代年轻男女的时尚趋势。

年轻人带来的丧文化(心理篇丧文化非)(2)

2. 是一部份人在网络海潮中扮演“愤青”、“路怒”、“商贩”等黑色思维角色。一些不良情绪滋生,给人带来很强的压抑感,更像是一种颓废毒品。影响着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什么坚持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肯定很舒服等等的话。也成了时尚主流。

比如,有些人没梦想,没目标,平日只干日结工作,有钱就坐吃山空,放弃干活,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有空就去网吧打游戏消磨人生,然后晚上到处找地方睡觉,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年轻人带来的丧文化(心理篇丧文化非)(3)

所以,我们当代人必须分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丧文化,别被误导后,仍然把它当时尚。

那么,当你认清真正的丧文化后,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遇到挫折或遭遇时,总会想起一些传统的心灵鸡汤,它会告诉我们要积极阳光、努力、坚强,其实背后的潜台词是对消极情绪的不接纳。

而丧文化的主旨是,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可能有丧的时候。这是被允许的状态。

如果试着去转变、接纳,让我们不用使劲压抑或控制,不用“战胜”或“坚持”而是去寻找赶路时歇息的感觉。

年轻人带来的丧文化(心理篇丧文化非)(4)

相较于轻飘飘的一句“加油”,经过深度的反思后“唉,我怎么这么没用”不能把它闷在心里,要像对心仪的对象表白那样,勇敢大声地说出来,这样你才真正为改变你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实质性的行动。

之后再向“重新认识的自己”靠近,再改变策略让自己“重新站起来”。

所以不要怕真正的“丧”,直接去躺在床上,一边休息一边鞭策自己的来一句:“唉,我怎么这么没用”,岂不更好?#我要上微##心理情感##励志人生#

【欢迎留言,关注我,我是心理情感原创作者,为你的生活下佐料,为感觉打点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