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对待父母的一段话(莫言母亲九泉之下有知)

莫言在不同场合,总是对勤劳、善良的母亲赞爱有加,讲了好多故事,说明母亲的伟大。但通过这几个故事,我们也能看出,莫言人性上的弱点和心理上的缺失。我们试着分析一番,也许能看出莫言创作思想形成的人性渊源、心理基础和目的动机。

01 我小时候穷得光着身子到处跑,像狗一样把能吃的任何东西塞进嘴里,10 岁之前不知道什么是照相。

听过炫富的,见过炫贵的,也见过炫酷的,想不到现在炫穷炫苦也成为时尚。莫言在这方面情有独钟,炫技且是炉火纯青。小时候,多大呀?在农村,哪个人小时候不是光着身子露着屁股满街跑?有什么可说的。这是贫穷的象征么?

“像狗一样把能吃的任何东西塞进嘴里。”不就为西方人所赏识得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么,看把莫言祸害的,咋成了这幅德行,提起以前的事简直是不堪回首。像狗一样?真的么?能吃的东西多了,野菜、树皮、观音土、煤块等,还有我都不忍提及,大家伙自己想去吧。为了衬托得了诺奖的高大,不惜把自己贬损得猪狗不如,连一个做人的底线都没有了。

“10 岁之前不知道什么是照相。”兴之所至,有点得意忘形。莫言可能忘记了,但网友给扒出来了。8岁的莫言与其姐姐合影,莫言白白胖胖,衣服合体,根本不像是穷人家的孩子,从照片上看,家境不错,生活水平也相当好。从年龄上推断,此照片应该在64年左右拍摄。这种卖惨、卖穷的言行,同《星光大道》一些人为出名而故意编造自己艰辛的童年何其相似奈尔。莫言公然说谎,自我打脸,这叫莫粉誉其为“敢说真话的作家”情何以堪啊。

莫言对待父母的一段话(莫言母亲九泉之下有知)(1)

02 母亲在村里仓库当库管员,家里几个孩子饿得不行。村里当时看得很紧,母亲想夹带点粮食根本不可能。后来母亲想了个办法,趁没人的时候把粮食吞进胃里,到家里再吐出来,淘一淘给孩子们做饭吃。

母亲监守自盗也成了讴歌赞美的对象。莫言不是有着揭露人性丑恶的癖好么?为啥要唱赞歌?为了把自己的母亲描写成伟大、善良、无私的女性,都没有下线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看得紧”,就另辟偷窃通道,居然不顾人体内部系统的构造特点,编出这样一个雷人的故事,为自己的母亲涂脂抹粉。这恰恰从一个方面证明,莫言母亲有着惯于行窃的恶行,难怪莫言将“偷麦穗”说成“捡麦穗”。

莫言无愧于“魔幻”作家,把母亲的人性中见不得人的丑恶当成了大爱,从母亲的角度看似乎能说得过去,毕竟,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最为重要,在一个母亲看来,什么是非、荣辱已顾不上了,有的只是求生的欲望。但莫言忽略了一个事实。“趁没人的时候把粮食吞进胃里,到家里再吐出来,淘一淘给孩子们做饭吃。”先不说这种行为一是违法乱纪,是属于被批评和被惩戒对象的事;单是吞咽麦粒就很难做到。麦粒不咀嚼怎么下咽?即便吞进去,如何吐得出来?胃能受得了吗?(也许偶尔一次还行,绝对不会隔三差五地进行),那样的话,莫言母亲的胃肯定吃不消。说不定,后面提及的大病可能就是源于“吞麦粒”“吐麦粒”的行为。

03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到有看护人的田里捡麦穗,这叫偷。莫言是大作家,说是捡,自然不能叫偷(孔乙己说过:窃书不能算偷)。逮住没收那是必然的。打人不对,都是乡里乡亲的,一般不会动手,但有两种情况有可能发生例外:一是惯犯,总是趁着看护人不注意过来“捡”,又逮不住,屡教不改。气恼之下,出手打人就有可能;二是逮住以后耍赖,面对被没收的惩罚,出言不逊,甚至产生肢体推搡,被打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吹着口哨扬长而去”,就有点文学描写的意味了,可信度不高。至少,看护人维护的是集体利益,而莫言母亲则是偷捡麦穗的小偷(也只能这样说,其实这帽子有点大)。如果真是莫言描写的场面,那个看护人就太可恶了。多年之后,莫言还记得报仇,此时则凸显出了莫言母亲的善良、宽容。这里,按照莫言的“偏见”,应该把莫言及母亲和那个看护人的人性阴暗面挖掘一番才是,应该把自己母亲的心理活动细腻地进行描写,如何从一介平民心生邪念偷捡集体地里的麦穗的,如何从一个偷捡人变得善良和宽容的,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怒气填胸、愤恨不已、气血上涌,叫骂着,握紧拳头就要冲上去。被母亲拉住了。是怕莫言惹出更大的事?还是怕拉扯出当年当小偷损害集体利益的龌龊行为?不得而知。

04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多算了一毛钱,还是出于“无意”,就让母亲“泪流满面”,并说出了那句富于哲理、高大上的话语。此处,文学手法运用明显,痕迹太重,可信度不强。偷捡麦穗的时候,没有大义,突然间又高尚得令人肃然起敬,转换太快,让人不禁疑虑重重,缺乏感召力。莫言是大作家,应该老于此道:

母亲知道后,并没有责怪,见到莫言放学回来了,一双眼睛放射出幽怨和慈爱的光波,就这样看着儿子,是恨铁不成钢,还是心中内疚自责,久久地、久久地,母亲嘴唇翕动着,想要说什么,欲言又止。突然,只听见母亲无声地叹了一口气,一行热泪从母亲眼眶里喷涌而出,不无责备地兼有失望地说道:“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05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这个故事可信度高,但被一句话破坏了整个意境。母亲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又得了病,其心态之平和,心理之坚强,的确令人动容。说出的那句话,虽然文学意味浓厚,编造痕迹太重,但大致意思还是符合人物性格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何况一个充满大爱的母亲,不放心自己的儿女,又对困境无可奈何,只能强撑身体同病魔作斗争。

“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这句话编得不太符合一个母亲的心态。既然要塑造树立母亲在逆境中的完美形象,母亲应该这样说:“我得了病,咱家又穷,活得艰难,但只要有你们,我就快乐,就高兴。这点病不算啥,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舍不得离开你们的。”可惜,莫言只顾让母亲的形象高大完美,没有在话语上琢磨一下,说的话显然不符合母亲的身份特征。

06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客观地说,莫言长得不丑,之所以认为自己“丑陋”,是一种因为自卑而产生的妄想症。莫言的自卑不在于自身相貌的“丑陋”,而是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畸形心理。从莫言现在的照片来看,长相不错,根本谈不上丑陋,那他为什么要以丑陋自居呢?主要是心态不正常。小时候遭受伙伴们的嘲笑,有可能;至于成年后一些有文化的人“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这个可信度极低。现实生活中很少见,除非你自己不可理喻地钻牛角尖,和人吵架,和人过不去,难免有人一气之下会说:“真是丑人多作怪。”“长那样还挺多事的”等等。但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嘲笑人,依着莫言的性格脾气,他不会放过当面嘲笑他的人的。偷捡麦穗的事都过去了好多年了,莫言还耿耿于怀,要冲上去“报仇”,何况自己已长成七尺男儿,岂能自甘受辱,不进行一番骂战,甚而和对方厮打都是可能的。

想起母亲的话,是觉得自己和平常人一样,自己的心胸宽广,不与他们计较,显示出自己的素养不一般,怎么就“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道什么歉呀?我长得丑,你们不要见怪。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07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

“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这无可厚非。但有一点不明白,高密怎样你了,你又是爱又是恨的。爱能理解,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啊,生于斯,长于斯,再怎么受委屈,那毕竟是养育自己的故乡。由于自卑而产生的妄想症,莫言的爱,可能只爱他的母亲,他的家人。恨什么呢?是打了自己母亲的看田人?还是因为自己丑陋遭人白眼和嘲讽?儿不嫌母丑,莫言对充满善良、充满仁慈、充满宽厚的母亲一往情深,偷窃也好,违法也罢,抑或是自残,都没有一点微词,而对养育自己的故乡却充满了恨意。这种人格分裂症还是不多见的。

一样的“母亲”,态度迥异,感受不同,难怪他把揭露社会阴暗面和暴露人性的丑陋和龌龊,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如果像莫言所说的社会不公,人生晦暗,他能成长为著名的作家么?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但社会的宽容,制度的呵护,组织的培养,都不可或缺。莫言对家乡的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成就的获得,变得越发不可思议。

08 当母亲教会我们什么是梦想和志远、学习和生活、人生和处世、坚强和不屈、诚实和耻辱、怜悯和同情、宽容和理解、大爱和亲情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成功、不去瑞典领取诺贝尔奖呢?

由此看来,莫言母亲时白费心思了。莫言原本想塑造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即便有缺点也不失伟大),并不在母亲的身上,而是在说,自己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是和母亲的谆谆教导和熏陶影响分不开的。可是,莫言哪里想到,自己已经使母亲失望了,他没有继承母亲的优良基因,而是把母亲基因里的缺点发扬光大。没有宽容和理解,只有“偏见”和揭露;没有怜悯和同情,有的只是展现国家的弊端和晦暗。莫言母亲更没有想到,自己儿子已变成“忤逆不孝”之子,不仅不践行母亲的要求和教导,而且对另一个“母亲”举起手中的笔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到瑞典领取诺贝尔奖源于母亲的教育和熏陶,这能理解。但莫言母亲的教诲并没有成为莫言文学创作的动力源泉。莫言母亲的善良、仁慈、宽容、大爱并没有给莫言多大的影响。说到这一点,莫言其实是母亲教育的叛逆者。生子忤逆如莫言。莫言对母亲的爱毋庸置疑,但莫言对“另一个母亲”——祖国,就缺乏爱意了。整天埋头钻进阴冷潮湿的下水道在寻找“阴暗面”,把祖国的不足和缺点运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呈献给世界,呈献给专门抹黑、诋毁、攻击中国的西方人。其目的和动机就是来源于“偏见”和复仇。莫言母亲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无声的叹口气,泪流满面,戚戚然说道:孩子,你给娘丢脸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