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聊城属于哪里(聊城十八拍之吕氏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聊城属于哪里(聊城十八拍之吕氏春秋)(1)

作者:张洪泉

《吕氏春秋·察今》里除了刻舟求剑外,还有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两个寓言,三个故事讲的就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和做派也应该随着变化。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事实上,在聊城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的当下,重新学习《吕氏春秋·察今》,和自己的思想和态度进行对比,意义重大。

刻舟求剑讲的是: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于是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动了,但剑没有动,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说的就是,时间变了,依旧按照原来的做法去做事,势必会出现问题。而当前,不仅是聊城,举国上下,人心思变,人心思进,人心思上,一个人再拘泥旧法,不思进取,显然已不合时宜。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从自身做起,积极变革。

循表夜涉讲的是: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淹死人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在一个岗位,干的时间长了,会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对工作有所帮助。但是在很多时候,也存在循表夜涉那样的笑谈,在面临新形势,出现新问题时,因循守旧,找不出及时准确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干好工作和适应新环境。

引婴投江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拉着一个婴儿,想要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大声啼哭。旁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即使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一定会出错的。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遗传基因和家教对一个人的素养影响较大,但很多时候就是出现了两辈人差距相当大的现象,这就需要在识人、用人上区别对待,量才使用,不因人废言、不因事废言。

时位之移人也。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和引婴投江三个小故事,分别从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告诉人们,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沉醉在过去的成功中,不能不醒在过去的位置上,不能仰仗在老子的辉煌里,需要与时俱进,投身于聊城解放思想大讨论后的实践中,深入领会学习上级精神,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倾听民意、找出不足,拿出符合聊城发展实际的改革方案和接地气的实施办法,实现从演说家到组织家的一个转变,最终聊城发展我进步,在这才是一个聊城人参加大讨论要的结果,这才是初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