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武将排名 顺口溜(三国为什么好多单名)

孤罔炎史,主攻两汉三国历史。谈历史,不演义。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收获。

今日话题:三国时代的单名


看三国的人往往有个疑问,那么多人物,为什么几乎都是单名呢?中国传统很讲究辈分,那单名如何区分长幼?只能用一个字,那取名是不是很费劲?本文将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做一个小小的尝试性解答,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给予意见和建议。

三国武将排名 顺口溜(三国为什么好多单名)(1)

一、为什么是单名1、始于王莽

目前流行的说法,单名源于王莽时期颁布的政策“令中国不得有二名(两个字的名,以下皆同)”。当时王莽派遣使者出使匈奴,匈奴回信写到:“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这样的说法。王莽的孙子王宗,因为有谋反的举动,便将他的名恢复为会宗。通过二名的方式来表示对个人的贬低和折辱。于是皇宫之外大受影响,自此以后,整个中国就几乎全是单名了。

三国武将排名 顺口溜(三国为什么好多单名)(2)

2、存疑论证

但这个说法有点禁不住推敲,首先王莽是篡权,再者王莽的新朝不过15年的时间。一个被认定为“反动”的短期政权所颁布的政令,即便再有影响力,也不至于影响到整个东汉一直到魏晋差不多300年的时间吧。尤其是东汉,直接取缔了新朝的政权,凭什么拿上一个政权的政策为自己所用?除非它确实有利于统治。东汉12帝,可全是单名。要知道,西汉的时候,仍有刘弗陵、刘箕子两位皇帝是复名。所以王莽的政令似乎起到的作用像是“压死骆驼的稻草”而非千钧巨石

三国武将排名 顺口溜(三国为什么好多单名)(3)

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中有“崇仁义,讥二名”的说法,说明二名被贬抑由来已久。但事实上,我们单看孔门七十二贤人,确定是二名的就有澹台灭明、公祖句兹、颜无繇、颜之仆、宓不齐、任不齐、施之常、公西舆如、漆雕徒父这9个人。说明孔圣人未必如公羊高那么执著地针对二名。另外,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重耳、齐桓公小白、秦穆公任好、宋襄公兹甫,或者另一版本中的越王勾践也都是二名。就足以证明,起码在春秋时期,二名并非遭到贬抑。只不过取二名的不如单名多罢了。

三国武将排名 顺口溜(三国为什么好多单名)(4)

​3、根在避讳

所以,单名被普遍接受,原因主要还在于“避讳”。所谓避讳就是针对王公贵族、家族长辈,不能直呼或者直接书写他的名,而是要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缺笔。但西周时期,避讳的对象主要还是死者,活人是不大讲究的。到了秦始皇时代,避讳才开始普遍用到活人的名上。秦皇名政,于是“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于是“邦”改为“国”。司马迁作《史记》的时候,因为避父亲司马的讳,将赵孟谈写为赵孟同。

从周朝开始到秦汉兴盛的避讳,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取名用单字。之所以是单名,是为了避免“万一两个字都犯了讳”这样的尴尬。也因此,如荀彧家族、东吴景帝孙休的儿子,取名多用冷僻字,目的一是为了避开古人的名,二是省得子嗣犯讳。当然,这也得益于当时的人口数量远不如现代多,而且懂得避讳的终究只是社会中少数一部分人,字还是够用的。

三国武将排名 顺口溜(三国为什么好多单名)(5)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莽的政令才能顺其自然地被普遍接受,东汉朝廷也才没有把它推翻。因为避讳对于封建统治者的权威意义很大。汉朝的“举秀才”便因为刘秀而改为“举茂才”。单名的习惯被基本终结,差不多在五胡乱华时期,因为传统文化失去了继续施展影响力的土壤,避讳的说法也就远不如从前那样被严格遵守了。但传统的文人还是要讲究的,比如杜甫母亲名海棠,所以他一生创作的诗中,绝不见“海棠”二字。

二、如何区分辈分

在多用二名的后代,很多家族会通过排定家谱来定辈分。比如最有名的孔氏家谱,“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等,全国通用,见面问辈便知大小。但是单名的如何来区分呢?这里就要提一个事情了,古人的名,是不能随便称呼的,基本上只有长辈或尊辈可以称对方的名。平辈乃至晚辈只能称呼表字。

三国武将排名 顺口溜(三国为什么好多单名)(6)

而表字中一个很常见的取字方式就是大家熟知的“伯仲叔季”,这是平辈之间用来区分长幼的,比如孙坚的四个儿子:伯符、仲谋、叔弼、季佐。另外,还有在表字中用同一个字的,比如荀彧的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倩、叔倩、曼倩、景倩和奉倩。又如司马八达、马氏五常,都是典型的一辈用一字,和后世在名中用一个字定辈分的性质是一样的。当然,也有完全不参考以上方式的,比如诸葛亮家三兄弟。那就是以后要讨论的事情了(编外语:其实他根本不懂)。

三国武将排名 顺口溜(三国为什么好多单名)(7)

这里多说两句。在《三国志》中常见叔父、从父、族父之类的称呼,叔父一般特指父亲的亲弟弟(此外还有仲父、季父的称谓,虽《三国志》中未见,但还是说明一下。根据与父亲的相对排序来算。比如父亲在家中兄弟里排行第三,下面又有3个弟弟,则老四被称为仲父,老五叔父,老六季父。项羽称呼项梁就是季父),从父则是和自己的父亲一个爷爷但不是一个父亲的堂叔,族父则是和自己父亲一个太爷爷但不是一个爷爷的堂叔。

三国武将排名 顺口溜(三国为什么好多单名)(8)

这些都是未出“五服”的。所谓“五服”,就是和自己能够在五辈之内(包括自己这一辈)找到共同老祖的亲戚。在作者老家,将这些堂叔都称呼为“爹爹”,再根据家族排行,具体称呼为“三爹、五爹”之类的。如果出了五服的,三国中称为宗人,作者老家则称呼这样的叔叔为“伯伯(音百)”。

三、取名费不费劲

还是参考荀彧家族,荀彧有个儿子叫荀俣(音与),有个孙子叫荀寓,还有个曾孙叫荀羽。由此可以看出,起码在三国时代,非同辈之间,同音或近音但不同字是完全符合礼法的。作为大名鼎鼎的颍川名门、荀子后代,荀彧不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这样一来,取名的范围就明显扩大了。况且,名的使用广度本就不如字,日常也很少能被人直呼其名。所以即便家族中有同名(起码得出了五服)的,但表字不同,还是很好区分两个人的。下面举个《三国志》中赤壁前夕的例子,充分说明表字的使用。

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三国武将排名 顺口溜(三国为什么好多单名)(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内容并非作者一篇小小的文章就能阐述明白的,有不周全的地方,还望大家指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一起交流。

推荐阅读:非资深三国迷慎入:10个你耳熟能详的表字,它们的主人却未必熟悉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权益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立即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