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演的各个版本的和珅 王刚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王刚演的各个版本的和珅 王刚与京剧的不解之缘(1)

偷艺《杜鹃山》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刚被人发现有成为戏曲演员的天赋。“很多人说我膛音特别好,嗓子不错。因为额头比较大,唱铜锤花脸,都不用剃头,盔头往头上一卡就行了。”听到别人夸自己,小王刚一下子就躁动起来,下定决心报考戏校。回到家里他把打算告诉了父母,爸爸妈妈不置可否。谁知道姑姑听到这个消息,提着王刚的耳朵就教训了一顿,没办法,王刚只好打消了学戏的念头。

尽管没能到戏校学习京剧,但王刚与京剧亲密接触的机会却始终没有减少。王刚的家庭,全家几十口子都喜欢京剧。“都是票友,文武场齐全。”王刚小的时候,父亲总是请来一帮朋友唱京剧,大人唱累了,就轮到王刚等一群小孩儿亮亮嗓子,在间隙中过过瘾。后来,没想到王刚还真登上了京剧舞台,在《杜鹃山》里饰演大反派温其久。惊异于王刚是不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奠定了演反派角色的基础,王刚马上否认了,他说自己刚进文工团的时候,形象可光辉着呢,全都是英雄人物。“第一个话剧叫《一秒也等不得》主题是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当时出了一个英雄人物叫王大彪,真人真事,我演王大彪。”

王刚演的各个版本的和珅 王刚与京剧的不解之缘(2)

前面的演员一个个做着动作,很快就轮到王刚了。“在空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舒展,所以就尽量想让这个美妙的瞬间持续的久一点,结果扎头扎得晚了。”接下来的场景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只见王刚头冲下,一下就扎了下去。尽管下面是

一米多厚的海绵垫子,但王刚摔在那就不动了。所有人一窝蜂地冲上去,把王刚扶了出来,等看清了脸,人们才发现,队伍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个“外行”。“有两个月的时间,我的脖子都是歪的。”

谈到11年前自己第一次拍古装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王刚说当把长袍马褂套在身上的时候,就感到了一种浑然在身体里的中国情结。怎么迈步、怎么拂袖、怎么跨门槛儿,这一招一式、举手投足全靠着自己多年戏曲爱好的积累。

有一场戏王刚至今记得,那是一组为了表现和坤的馅媚,和坤给乾隆唱戏的镜头。要胖头胖脑的王刚饰演旦角“杨贵妃”,王刚真是没少下功夫。“那场戏是《小宴》,因为乾隆年间京剧还没有盛行,所以就设计成了一段昆曲。都是我自己唱的,为此我到北京昆剧院特意请了老师。”

年近半百再学艺,王刚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勒头、上油彩、穿行头……王刚不敢有一丝马虎,这一场戏光化妆,就用了两个多小时。等一切完毕后,“杨贵妃”来到片场的一个小广场上休息,大白天的,所有人都用稀奇又陌生的眼光看着王刚,平日里极为熟悉的朋友,都认不出他了。拍摄的时候,王刚设计了这样一个镜头:把水袖一甩,回头瞄了乾隆一眼,然后再下场。“当时张国立就不行了,这便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吧。”

浑然“中国味”

王刚说,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只有接触了中国最传统的艺术,我们才真正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是什么血统,自己为什么这番模样。我们现代人谁也没见过祖先的生活,只有通过戏曲这些活化石才能真正明白我们民族的韵味。王刚谈到自己演的和王刚和京剧的不解之缘,虽然是一代奸臣,可是很多观众都很喜欢这个角色,对电视剧里的和王刚和京剧的不解之缘恨不起来,后来有个朋友形容他是“坏得乖”,王刚觉得评得很到位,他感到这正如京剧里的丑角,虽然不正统,但夹杂了很多人性的幽默。前后200多集的和王刚和京剧的不解之缘戏,渗透了太多王刚个人的情趣和玩味。王刚身上的“中国味”总在不经意间散发。

1996年,王刚以主持人的身份随中国民族艺术团到欧洲进行演出,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晚上,艺术团从比利时来到了法国的首都巴黎。艺术团在当晚得到了当地华侨团体的热情接待。“中秋也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大家都凑在一起喝酒。”大概是因为那晚成了身在异乡的“异客”,王刚喝了很多酒,同行的朋友一看情况不妙,就委托中国银行驻巴黎银行行长刘大国送王刚回宾馆。

刘大国把王刚塞进了车里,向宾馆开去。在车上,两个人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天,从话语中王刚得知,刘大国也来自哈尔滨,和自己还是老乡。谈话间,刘大国随手拿出一盘磁带,放了起来,竟然是京剧。听到京剧,王刚顿时就精神了起来。“大国,你也喜欢京剧?”

“在国外尤其是喜欢唱这个,你愿意听。”“我也喜欢。要不咱们去那儿找地方唱唱去?”王刚激动得仿佛找到了知音。

看到王刚这副样子,刘大国不禁笑了起来。原来这天中国银行巴黎分行也为中秋节举行了聚会,就在银行的后院。“全行的人都在那儿,有会拉手风琴的,有会拉京胡的……有烤肉吃,有好酒喝,哈尔滨的玉泉大曲、北京的二锅头、还有一个北京人是个厨师……”

一听说又有家乡的酒又有京剧,王刚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先前的醉意早已经抛到九霄云外。“走走走,回什么宾馆,上你那儿去。”王同催促道。

来到聚会现场,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巴黎分行的员工们一看是王刚来了,都特别地高兴家一边吃烤肉,一边唱京剧,狂欢到凌晨 3点多。“真是美死了。其实那天唱的这一切,喝的这一个感觉,真的就是一个主旋律,这个旋律就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快乐“铁三角”

王刚有一副好嗓子,这是公认的事实。这不仅使他唱起京剧来得心应手,更是为他事业的成功开辟了道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让王刚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王刚演的各个版本的和珅 王刚与京剧的不解之缘(3)

1982年的早春二月,王刚在沈阳军区工作。辽宁电台一个老编辑找到王刚,说有一部还没出版的好作品,是反映东北城市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得赶在出版之前播。王刚一听便答应了下来,时间紧迫,老编辑决定3天后就开始录音。到了第4天的时候,75万字的作品,王刚读了还不到一半,就走进了播音间。

谈到这部改变王刚命运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不禁勾起了王刚关于作品以外的回忆。1982年的夏天,是王刚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回忆。每天吃完晚饭,王刚都会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里转悠。“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没有空调,大家都开着窗户,这时候,我就会享受我自己的声音。”王刚慢慢骑着车,走过一条长街,就能把小说连贯地听下来。“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有3亿多听众,而1982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是10个亿,就是百分之三十几的收听率。即便与现在热播的电视剧相比都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候,王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能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让听众得到愉悦,王刚认为那美好极了。

王刚带着对京剧的热爱一步步走到了现在。近几年,王刚和张国立、张铁林组成的“铁三角”再一次让王刚走入了另一个事业的高峰。一段时间内,《铁齿铜牙纪晓岚》几乎占领了所有电视剧排行榜的首位,“铁三角”成了收视率的保证。但观众也许不知道,这 3个人“铁”不光是因为他们演乾隆、和王刚和京剧的不解之缘和纪晓岚,他们在京剧和古董方面也“铁”到了一起。

在玩笑当中,“铁三角”总互相批评着对方,3个大男人有时就像3个小孩子,谁也不服谁。“若唱传统戏, 3个人里我是第一的。现代戏讲究把文武场都念下来,张国立最强。两者综合起来,张铁林老未。” 3个人聊天或者唱戏的时候,如果坐在一边的张铁林冷不了地冒出一句来,王刚总是不客气地说:你住嘴,不对不对。

士隔三日,刮目相看。王刚做梦也没有想到,非典时期,张铁林竟然千里迢迢跑到上海学习京剧去了。再回来的时候,愣是把王刚和张国立吓了一跳,不仅多会了好几段,而且腔也对了,调也准了,好不得意。最可笑的是,王刚再张嘴唱戏,张铁林就赶忙指正:王先生不对了啊,这应该是这样……

沉醉“大雪飘”

说起与京剧有关的小故事,王刚总是很开怀。王刚爱京剧,在他的汽车里,总是放满了各种光碟,有歌剧、西洋乐、当然也少不了京剧。有了京剧,就算是在北京最为拥堵的路段,王刚也能泰然自若,毫不心烦。王刚坦言,因为京剧,自己没少闹笑话。

王刚特别喜欢京剧《野猪林》中.“大雪飘”的一段唱。一次冒雪出门.面对银装素裹、鹅毛大雪,王刚感触颇深,便随手拿来《林冲夜奔》的京剧光碟,一边开车,一边随音响唱起了“大雪飘,扑人面”,投入之时,脸上必然是一张苦相,凄苦的样子好不应景,好不快意。正投入其中时,不想身旁的汽车不停按喇叭。“我直纳闷儿,我正‘大雪飘’呢,这是谁啊?打扰我。”没多久,身旁的汽车干脆拦在了王刚的车前,王刚赶忙刹车,不得已下车观望,不料,拦在前面的汽车上竟然是位自己认识的朋友:“大哥挺好的?”

“挺好啊。怎么了?”王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挺好?您没遇到什么窝囊事?”朋友一脸关心的表情。“没有。”“我怎么看见您在车里哭呢!”“晦,我这练‘大雪飘’呢!”王刚这才恍然大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