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八十章解密(格己无名解密道德经-德经)

道德经八十章解密(格己无名解密道德经-德经)(1)

道家之道  老子讲的道分为道和道术  道,何为道?道是万物之根,是万物之祖,是万物之父母,是造物主,是万物的主宰,是上帝,是同帝,是他化育了天下万物及人类。道分化为天地,天地是道的阴阳两极,天地一体是谓道,所以我们常说的上天、老天、天公等都是指道。我们万物生于天地间,也就是生于道中。天地即道,不是指我们五感所感知的这个宇宙,他是一个灵体,我们所感知的这个宇宙只是天地即道的显化。道也是我们的大宗师,是道用不言之教的方式教我们人类以道德,授我们以道术。  道术,何为道术?道术就是道的法术(法,理,术),谓之道术。道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自然的一切规律及天地万物的运行纲纪法则。是道通过道术生发产生了一切现象世界,也就是所谓物的世界。

道家之德德包括明德、修德和积德明德,明德就是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德,彻底的理解德。何为德?德就是道的品性,所以叫道德。道有哪些品性呢?老子说:道生养万物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隐无名,善贷且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等等。这些我们归纳总结道的品性就是:大公无私无我不求名利,化育万物,成就万物,包容天地万物,无分别心,不偏爱,不偏私,谦卑处下,柔和宁静,恬淡虚无等等,这些就是道之德,谓之道德,或称之为天德,天地之德。道德也就是道的精神,道的胸怀,即道心,道之本。道德的本质及核心是无为。(注:道家的道德不是我们世俗所说的道德。我们世俗所说的道德是仁义礼智信,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真正道德。真正的道德是道的德,道德是最高的精神境界,是至德)

庄子说“物得以生谓之德”,也就是道化育万物,这是道的德,这就是道德的具体体现。反过来说,道的德就是我们万物之得,也就是我们万物从道那里获得的利,如果我们万物没有从道那里获得这种利我们就不可能存在。就像我们的父母生养我们,给我们提供一切条件让我们长大成人,这个就是父母给子女的利,是父母的愛,是父母之德,如果没有父母的这种愛,我们也不可能存在于世间。所以道德也就是道给万物的一种最博大深沉的愛,是至愛。德与得是对立统一关系,德是奉献,得是受利。我们人的品性就叫人德,或称为人的德行(德性),人的德行怎么样,其实就是看他与道德的相合度是多少,与道德的相合度越大那么这个人的德行越大,反之越小。所以那些有大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有大胸怀的,谦卑的,柔和的,是有大愛的等。无德之人是自私的,自我的,狭隘的,高傲的,狂妄的等。我们每个人所具备的德行在本质上是由每个人的心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公心越大德行越大,反之亦然。公心也就是佛心,也就是慈悲之心,也就是大愛之心,也就是圣人之心,以就是一个人的胸怀。所以一个人有没有德行,也就是看他有没有公心,有没有愛心,有没有慈悲之心,有没有胸怀。

我们华夏民族所倡导和追求的“和”文化就是一种德文化。庄子说“夫德,和也;和,容也”。和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包容力,一种胸怀,包容力又是由一个人的公心大小所决定。一个人具有的和气也是一个人的德行的体现。所以公,容,和三者一体构成了一个人德行的表里。积德,积德就是用我们的公心去愛人利物,去奉献,去助人,去行善,去发挥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在世间奉献出了多少愛,行了多少善,发挥了多少价值就积了多少德。(注:愛不是情欲,也不是喜欢,而是一种予而不求的给予。就象父母对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发自内心的,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其本质就是在你的潜意识里,你是把对方当成你自己,没有分别心,你能把多少人和多少物能当成你自己,你的公心就有多大,你的愛心就有多大,你的慈悲之心就有多大。在现实中,我们很多父母对孩子其实都不能做到真愛,把养孩子只是当作一种交易,希望孩子帮自己完成理想,希望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模样,希望孩子将来为自己光耀门庭等等,其本质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而不是真正为了孩子。如果你觉得你对你孩子的愛是真的,那么就请你自己叩问自己的内心,当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你心中的模样,你是否还喜欢他?当你的孩子身患疾病或残疾,亦或智障成为你的负累,你是否还能真心对他好?回答“是”那说明是真愛,“否”那说明是假愛。愛必须是利它的,是对客体的接纳,尊重和包容,自私的愛和乱施愛是无愛。)我们为什么要积德? 积德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灵魂永不灭,我们是为自己的灵魂积德,德滋养着灵魂,让灵魂的灵性成长,灵以德为食。我们今世所积的德决定着我们有什么样的来世,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德也决定着我们未来的人生, 我们今世有多少福泽也是我们往世积德的体现。我们能今世为人,也是我们万世积德的结果。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每一个物种都重视积德,所有物种都在奉献着自己的价值。我们在今世如果损德太多,可能只能再去作几世的牛马猪羊被人宰割。天地是有准绳的,每个人的起心动念天都知道,天地对每个人也都是公平的,有什么样的德就有什么样的福,处于什么样的物界。当一个灵魂的德积够了,灵性大了,彻底觉悟了,达到道之至德就能在人间成为人之至,是谓至人,圣人,再进一步就是得道,当道常不离同于道,就能跳出尘世的轮回,晋级为天人。但我们人界看起来是所有物界最高等最好的,但每个灵魂在这人界也是最有挑战的,最难突破的一关,因为在这里充满各种诱惑,让灵魂损德灵性减损,最后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进入低等物界再继续修炼,这样不停地轮回,最终每一个大的周期从人界晋升到天界的灵魂是少之又少。

我们要积德首先一定要明德,更要慢慢去修德,修好自己的德行。知彻为德,“修德“也就是慢慢的觉悟自己,让自己从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革除掉私心,修大公心,去合服道德。这样才能打开我们的胸怀,容他人,容万物,容天下,这样才能愛天下,愛万物,愛他人,从而为自己广泛的,无分别心的,海纳百川般的为自己积德,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心私欲去损德。

怎样才能觉悟自己呢?就是要善于解剖自己。要解剖自己就要学会自省内观,内观就是要给自我建立道的视角,也就是上帝视角,让我们时时刻刻用道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心念。庄子说“无为言之之谓德”,这里的言之是指心之言,心之言就是一个人的心念,是一个人自己在心里说的话,其实也就是一个人在心里跟神,跟上天说的话,所以上天知道你在想什么。“无为言之之谓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公无私的心念就是积德。所以对于一个贫贱者来说,只要有善良的心念,这一世积的德比那些乐善好施的富贵者也不会少,甚至更多。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应该去净化自己的心灵,让其多生善念,少生恶念。

道家无己(无我),无为和无不为无己(无我)这里的“己”是指己心,我心,也就是人的私心,名利之心,得失之心,“无己”就是大公无私,不求名利(名利是功名利禄权的总称)。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庄子》里至人,神人,圣人是相同的,所以无己=无功=无名,这里的“功”指功利功名,“名”指名利。所以庄子给我们诠释了无己(无我)也就是大公无私,不求名利的意思。

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去的是私欲名利之心,所以老子和庄子讲的“无为”这里的“无”就是指不求名利,也就是无己,所以“无为”就是无己之为,也就是以大公无私的无我之心去作为,去为人处世。《道德经》里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弗居”等等都在表达“无为”就是大公无私的去作为的这个意思,并且还要去辅万物之自然而敢为,也就是合乎万物自然天性的事我们要敢于去做,千万不要把老子的“无为”错误理解成什么事都不做,无所作为,不作为。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为而不争”,这里的“不争”就是不争私利,不求名利,大公无私,也就是“无我”的意思。我们人能做到“无我”,我们就没有忧患,也就没什么人能与我们争。俯看我们社会大众不都是在争名利吗?不就是在为名利相互倾轧内卷吗?不就是名利的奴隶吗?所以我们人只有做到了“无我”才算做回了自己的主人,才得轻松,得自由。 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抛开了名利之私欲,以大公无私的无我之心去作事,就能够无所不为,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道大公无私无我的做事,他可以无所不为,没有什么是道做不了的事,没有什么是道做不好的事。所以我们以道一样的精神,也就是按道德去做事,与道同频,就会得到道的支持,就有如神助,就能天人合一。

归纳:无我(无己)就是不求名利,大公无私。无为就是无己而为,也就是以大公无私的无我之心做事。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以大公无私的无我之心去做事,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道家圣人

何谓道家圣人?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后其身,外其身。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常善救人,常善救物。圣人为而不争”等等。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这里至人、神人、圣人是相同的。所以圣人就是一个无己的人,一个不求名利的人,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即有道之人。在我们的世俗和我们的习惯性认知中,我们以为儒家的圣人才是圣人,要大才、大智、大德;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成万世之名,立绝代之功,遥不可及。我们也以为千古帝王他们是圣人,在封建时代臣子把皇帝也称作圣上,帝王也自命为圣。庄子在《胠箧》篇中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圣人主要是指那些借圣人之名和圣人之法行窃国之实的国君侯王,国君侯王视国家为私器。所谓盗钩者诛,窃国者侯。那个时代人人都想成为窃国大盗,成王称圣,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侯王自以为是圣人其实就是大盗。(注:庄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为两种:一种是道家所反对的那种打着仁义的旗号,藏仁以要人,用好名声树立个人权威,追求功名的人,也就是儒家所推崇和世俗追求的圣人。另一种是道家所倡导的大公无私不求名利的,无己的,无为的圣人,也就是道家圣人。)所以作道家的圣人最容易,最简单,不需要你有大才,也无需你三不朽,更不用你去窃国,只要你能作到无我无为就行。怎样才能作到无我这个就成为道家圣人的关键。其实就是去私心,存公心,让自己拥有一颗圣人之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私心和公心,亦或者说一颗心有公有私,只是公私比例不同,大小不同,强弱不同。私心是后天的,是我们来到世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影响及教育形成的主观之心或叫假我之心(注:私心不同于人的本能之欲,本能之欲是先天的,是基于基本的生理和情感需求);公心是先天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是真我之心。私心让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感受到自己,视野偏狭,格局小,成就小;公心让我们看的别人,能够跳出自我感受到别人和它物,也能让自己有上帝之眼审视自身,所以公心大的人视野开阔,格局大,胸怀广,成就大。私心是魔心,是鬼心,是人心,是机心,是贪心,是贼心,它让我们追逐私欲私利,去争去抢去掠夺;公心是佛心、是圣心,是道心,是良心,是仁心,是愛心,它让我们生发爱和慈悲,去奉献去创造。私心让我们成为欲望和情绪的奴隶;公心让我们成为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主宰。所以我们要慢慢觉悟自己,慢慢去革除掉自己的私心,修大自己的公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圣人,反过来说,圣人其实就是一个觉悟了的人,一个摆脱了名利束缚的人,你的公心越大,则圣性越大。

道家圣人大公无私,很多人可能要问,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无私的圣人呢?其实老子和庄子给了我们答案。

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等等,我们把这些话套在国内国外,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身上,不正好证明了这些话是真理吗?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正是他们做事大公无私,反而成就了大功大业吗?我们身边的那真正成大事的人,不正是他们有一个无我利他的胸怀吗?我们大众不正是因果颠倒了吗?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人因为肉体的存在而存在,因为精神的存在而永生 。庄子也说“众人重利,廉者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重视精神道德修养,让心灵富足愉悦,让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才是我们人生最本质的追求。我们现在的世人又难道不是丧身于物,失性于俗的倒置之民吗?

庄子说“圣人者,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河汉冱而不寒;疾雷破山而不伤”等,意思就是圣人在洪水滔天,酷热大旱,地震火山等大灾之年也能全生活命。现在我们的世界正在走向这一步,难道你不想去做一个大公无私的圣人保其身,全其生吗?老子留给我们《道德经》,庄子立近十万言,就是希望我们这些子孙人人都能够修一颗圣人之心,得道成圣。圣人是已经觉醒了的众人,众人是还没有觉醒的圣人。如果你是一个已经觉醒了的,摆脱了名利束缚的,大公无私的无我之人,你就是圣人,你无需别人证明,圣人无名,求名者伪也。愿天下人人都是圣人,人人力争成为圣人,并且力争成为一个有大愛大德的大圣,到时天下人人都是圣人,也就无所谓圣不圣人了,就像庄子说的“圣人已死,天下太平矣”,天下就是真正的大同至德之世,人间就是真正的天堂。

德 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得),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此取。译文】大德之人没有名利得失之心,这正是因为他们有道德。无德之人在乎名利得失,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大德之人大公无私的做事,不刻意而为。无德之人追求得,是用私心刻意而为。大仁之人追求仁,不刻意而为。讲大义的人追求义,是用私心刻意而为。好礼法的人追求礼,没有人会搭理他,于是就挥动拳头强迫别人去守礼。因此失去了道才会去追求道德,丢掉了道德才会去追求仁愛,丢掉了仁愛才会去追求义理,丢掉了义理才会去追求礼法。所以那些好礼的人,是缺乏忠诚和信义的,是祸乱社会的首要份子。前面好礼这般见识的人,是只看到了道的表象追求形式,这也是他们愚蠢的根源。所以顶天立地的人拥有厚重的人格,不会浅薄;追求本质,不求浮华。这就是去彼之虚,取此之实。解读:“上德不德”这里的上德指至德大德之人,不德是不得,在商周时期德通得,两字没有分开,不得的意思就是不求得到什么,没有名利得失之心,上德不德(得)这句话庄子给了我们正确的解答,庄子在《秋水》篇中说“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在这里至德之人,得道之人,大人,圣人是相同的,意思是大德至德之人是有道之人,是圣人,他们是无己的,是不求名利的,是没有得失之心的。“下德不失德(得)”这里下德指无德之人,“不失得”与前面不得意思是相反的,意思是舍不得丢掉外物,在乎名利得失。“无为”就是无我之为,就是大公无私做事为人。“有以为”就是用私心有意的,刻意而为。“无以为”就是无意的,不刻意。“攘臂而扔之”指挠起胳膊强制别人做某事。“道之华”指道的表象,也是指一个人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追求形式。“始”指源头,根源。本章是《德经》的开篇,老子在本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具上等大德的人是什么样子的,讲仁,义,礼的人又有怎样的表现。上等大德之人,也就是至德之人,他们是完全合乎道德的,是有道之人,是圣人。所以他们象道一样有大格局大胸怀,他们以一颗大公无私无我之心去为人处世,不求名利,也不会刻意表现自己,所以我们世人也感觉不出他们的存在,就像庄子所描述的“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货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下等无德之人,他们是没有道德的,他们是用自己的私心为人处世,名利之心重,在乎得失。这种人中的有些人会刻意地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很有德行,很高尚,其实这种人无非就是满足自己在别人面前的优越感,也就是好名,或者是为了换取别人的好感,获取别人的信任来谋求利益。譬如:在中外历史上和现在世界上,很多政客在台上的时候,其表现得象一个德行完美之人,舆论机器也为其开足马力大唱赞歌,吹捧如何的贤德愛民,如何的英明神武,其目的就是获取美名,骗取百姓爱戴,好让自己的政治地位牢固,名利双收,当哪天倒台时,当真相被揭开时,才发现这些人玩弄权柄,好名贪利,腐败低俗,龌龊不堪。所以真正的美德不是自吹自擂的,不是自我标榜的,吹出来的美德是自欺欺人的,是无德,或叫作伪道德。我们大众一般处于大德与无德之间。真正的仁愛,它是一种无私的利他行为,是一种予而不求的付出。最大的仁愛是至仁,至仁无亲,也就是至仁没有私亲私情,对万物都没有分别心,也就是合于道德。真正的大仁之人是大仁不仁,不为仁而仁,也就是不求仁之名,心中有别人但不刻意从自我出发去施愛于人,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给予尊重与接纳,或给予有益的,建设性的帮助,不留形迹。但在我们世俗中对仁愛的追求往往带着几分刻意,夹杂着几分伪善,施仁于人而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愛,或者为了获取一个仁愛之名,是为仁而仁。譬如: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人刚开始时对你很好,如果你不回给他相应的好,他从此就对你冷落了,象这样的人就是施仁是为了求仁,其实我们世俗之人基本都是这样的人。再就是一些好仁的人,在他们眼里总认为自己觉得好的就是好的,自己觉得不好的就是不好的。这种人常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施与别人,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也喜欢批评自己认为不好的一些东西。庄子给我们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象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觉得浑沌没有七窍,不能看,不能食,不能呼吸于是帮浑沌凿七窍,结果把人家给整死了。还有愛马人的故事,不能站在马的立场上愛马,结果愛有所亡。所以我们世俗之仁只能称为小仁私仁,很难做到无私之仁。义强调的是合理性,合宜性,正当性。但正当性的定义往往是人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得失,认知,是非观来确立的。譬如站在人的立场我们定义了什么是益虫害虫,什么是好物坏物,友邦敌邦,损友益友,凡此等等。社会上一个讲义的人是有着很强的偏私,偏爱的,爱讲私情,有亲疏之别,他们的表现有很强的刻意性。这种人对待事情的态度,本能上会从我的主观立场出发,是我这边的我就要对他好。譬如,在同一件事情上,讲义的人首先会想,这边是我朋友,我肯定要帮我朋友;这边是我家乡,我肯定要先照顾我家乡;这边是我国家,那我肯定要站在我国家的立场上等等这些,所以这类人比较自我,不能客观公正。在我国历史上最讲义的就是关公,被称为忠义的化身,从他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类人有偏爱,好讲私情,但这种人有忠有信。礼法礼制以前是统治者根据自己的意志制订的一些社会法则法规及个人行为规范,其本质是匡民之形来维护统治层自己名利的工具,让自己处于名利最上层,有很强的贵贱等级性。 在社会上好礼的人一般是那些名利观特别强的人,又特别自我的人,这类人内心有特别强的等级观,有很强的贵贱意识,他们的行为模式有很强的趋名逐利性,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重形式轻实质,重外在轻内在。这种人在官场上的表现就媚上欺下,爱搞特权,爱争权夺利。他们制定的政策不是追求公平公正,而是有很强的利己性。所以老子说这类人是无忠无信的浅薄之人,是祸乱社会的首要份子。本章老子也因此告诉了我们,人类开始是从失了道,才要去追求道德,失去了道德才讲求仁愛,失去了仁爱才讲求义,失去了义才讲求礼,是一个不断退化,不断地背道而驰的发展过程,越往下人的私心越重,人为造作越多,越虚伪。对于一个人说能得道,常道不离的话那是天人了,不在我们世人这个维次,所以我们世人都是失了道的人。我们世人能将德性修得圆满,完全合乎道德那就算人之至了,也就是至人,圣人,其次就是一个有仁义的君子,再次就是一个好礼的人。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上古至德之世是道德水平最高的,这个时期人们与万物和谐共存,那时天地和静,风调雨顺,鬼神不扰,万物不受伤害,生命不会夭折。那时的社会不崇尚贤才,不任用能人,君主就象树梢于树只是人民的标杆,人民自由自在。那时的人们虽然有智慧但不会用来谋私利,相互友愛但不知道那是仁,行为端正但不知道那是义,敦厚老实但不知道那是忠,安守本分不知那是信,相互帮助而不把帮助当作恩赐。所以那个时代没有好事和坏事,社会平静祥和,后世也就没有留传他们的事迹,这个历史时期在应该是伏羲之前。从伏羲到黄帝这个历史时期可称为德世或建德之世,这个时期不能完全同于道,作到至德,但这个时期人民的道德水平也特别高,这个时期的人民也很淳朴,少有私心,人们都讲奉献而不求回报,不知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人民自由自在。从黄帝至尧舜这个时期可以称为仁义之世,黄帝始作仁义,尧舜大力推行仁义,这个时期的人民慢慢地开始讲亲情,慢慢的地兴教化,人也就慢慢有了分别心,也就有了名利之私心,开始有竟争,有了竞争之心人们也就开始有病夭,有灾殃。从禹夏开始中国进入礼法时代,开始刑律和礼制治理天下,公天下也就变成了私天下,有了贵族特权阶层,统治者用刑律礼制匡百姓之形,用仁义慰百姓之心,百姓也就慢慢开始好知,投机取巧,社会也就开始争名夺利,纯朴不再。自夏以后各个王朝都是把仁义和礼制作为维护自己特权和名利的工具,天下也就离道越来越远了。

第三十九章 至誉无誉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译文】 以前凡是能得以和谐的:天得以和谐就会清明,地得以和谐就会安宁,精神得以和谐就会灵明,川谷得以和谐就会物产丰盈,万物得以和谐就会富有生机,君王得以和谐就能让天下安定。这样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说,天无法得以清明恐怕就会崩裂,地无法得以安宁恐怕就会塌陷,精神无法得以灵明恐怕就会歇息,川谷无法得以丰盈恐怕就会枯竭,君王无法将天下安定恐怕就会被推翻。所以说,高贵是以卑下为根本的,高层是以下层为基础的。因此,君王自称为“孤”、“寡”、“不穀”,这不正是把卑下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名誉就是不求名誉,这是因为他们不追求美玉外表的华美,只想象石头一样的质朴。

解读:“得一”就是得以和谐统一,阴阳调和,与道合一的意思。老子在本章第一点是告诉我们,和谐态是天地万物最正常,最好的状态,也是最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天地万物才是最有生命活力的。第二点是告诉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要谦卑,要愛护自然,千万不要去破坏自然,搞得天地万物不得和谐安宁。我们搞得天不得清明,就会寒暑失调,四时不得节,就会有天灾。我们搞得地不得安宁,就会有地震火山。我们搞得自己精神没灵不明,人就会慢慢歇菜。我们搞得川谷枯竭,川谷就不会再给我们提供物产。我们搞得万物没了生机,那万物也不会再给我们提供给养。领导人搞得国家混乱,人民无以生计,那就只能被轰下台。第三点是告诉作为国家的领导人,千万别去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名,不要去搞那些形式主义,劳民伤财。作为领导人对人民一定要谦卑,你们所享有的高位是下层老百姓给的,千万不要觉得自己高贵,高人一等。反过来,老子也是告诉下层人民别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其实以道观之,总统主席也好,国王天皇也罢,跟一个掏粪工没有什么区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职分不同罢了。那些身居高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搞特权,搞特殊化的人其实你们的灵魂是卑贱的;那些身处下层,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人,其实你们的灵魂才是高贵的,因为一个人真正的高贵是灵魂的高贵,是一个人的德行,是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

第四十章 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事物都是由强弱、终始、有无等这样不停地相反发展转化的,这个就是道术的运转推动方式,善处柔弱就能发挥道术的功用。天下万物都是由有形之物相生,有形之物生于无形的道。

解读:万物的生命周期都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再从强到弱,到无这样相反运动转化的,这个就是道术的推动方式或者叫万物生长规律。我们为人处世善于守弱处柔就能顺应道术的运转方式,就能发挥道术的正向功用,就能让自己成长,不断地强大自己。如果我们逞强的话,道就会把我们推到我们想要的反面,只会早衰早亡。天下万物都是以有形相生,有形之物生于精神也就是灵魂,精神生于道,这个《庄子》里面有解。

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却成。

【译文】 大学识的人听闻道后,去勤勉修道悟道;一般学识的人听闻道后,将信将疑;没有什么学识人听闻道后,就会哈哈大笑。道如果不被没有学识的人嘲笑,那就不是道了。因此曾经有人立言说:给人光明的道仿佛让人晦昧,让人前进的道仿佛是在让人后退,给人平坦的道仿佛使人坎坷崎岖。崇高的德行象山谷一样虚空,宽广的德行好象也有不足的地方,促人成长的德行好象是偷偷摸摸的。质朴纯真让人看起来好象是浑浊的,最真实直白的表达让人好象受辱,最方正的品性让人感觉象没了棱角。最重大的器物总是最后才能完成,最博大的声音近似无声,最大的物象让人看不清形迹。道幽隐深藏,不为自己求任何的名利,只有道,它乐于无私地资养而成全万物。解读:“士”在我国古代一般指有学识的人。所以在本章“上士”就是有大学识的人,“中士”就是指一般学识的人,“下士”就是指那些没有什么学识的人。在本章首先老子讲了不同学识的人对求道的不同态度。在古代,那些具有大学识的人是特别爱修道悟道;一般学识的人可能对求道持怀疑的态度;没有什么学识的人因为认知局限,固执己见,也因为道不可见,所以认为世界上哪里会有什么道,别人修道悟道可能都觉得那是荒诞可笑。如果我们用老子对士的定义标准套我们现代人,可能我们没有几个人不是“下士”的,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已经离经背道很久了,也很远了,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人之迷是固日久。其次,老子在本章中也给我们介绍了道对人的作用,其与我们世俗的认知恰恰是相反的。譬如:那些从抑郁中走出来的人应该深有体会,曾经心灵饱受负能量的浸蚀,内心痛苦,晦暗无明,生无可恋,可当自己从心中黑暗之屋的暗门走出来的时候,外面世界的一花一木都会如此的美好动人,一片光明,这就是道给了你慧眼,让你获得了觉悟,这也就老子说的“明道若昧”。那些早年人生的路上经历过坎坎坷坷,风雨洗礼的人就会获得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困难的化解力,在后面的人生路上就会平安顺遂,这就是老子说的“夷道若颣”。一个人粗茶淡饭,比饱食终日更健康长寿,一个人年少体弱多病长大了反而更身强体健,一个人起先在事业上屡屡碰壁反而能厚积薄发,等等这些就是老子说的“进道若退”。总之,天道给我们每个人的挫折,苦难等人生逆境,其实都是来磨炼我们灵魂的,让我们灵魂成长的,让我们觉悟的,是道送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应该接纳,而不要去抱怨,天之道利而不害。再次,老子在本章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有道之人的德行,品行等人格特征。拥有大德行的人是虚怀若谷的,因为德在容,有容乃大,就能包容万物,爱护万物。有广宽德行的人因为真实,纯真,不刻意隐藏自己的缺点,所以看起来也会有许多不足。一个拥有建德的人,是特别有奉献精神的,他会无声无息地去帮助一个人,让人感觉不到,等等。最后,老子告诉了我们,只有道善于大公无私无我地资养和成全万物。我们要得道就要有象道一样大公无私无我的德行。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不得其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生了万物的第一批,第一批再生第二批,第二批又生了第三批,第三批接着生,以至万物,万万物。万物都有看得见的阳面(形体)和看不见的阴面(灵魂),是若有若无的道让它们和谐一体。人们最不喜欢和讨厌的就是孤独,鳏寡,绝后。而王侯公卿且把孤,寡,不谷当称呼。所以事物有时遭破坏反而受益,有时受益反而带来损失,这些天地教给我的道理,我也教给大家。好争逞强的人或物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我教条的宗旨。

解读:“冲气”是指道,因为道无形无相,若有若无而又无处不在。“强梁者”指强取豪夺,强横凶狠等这些好争逞强的个人、团伙、组织或国家。“教父”这里的教是指教条,父是指宗旨主旨,因为我们是以父为主为长为宗,所以教父就是指教条的宗旨,也是指整部《道德经》的宗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就是女娲造人的老子版。我们华夏民族一直流传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想想一下,道就相当于女娲,女娲造了五对十个男女,这五对十个男女又各生了十个,这样10*10*10*10=10000三代人后第四代就上万了,这不正是我们人类五大种族繁衍至今天这样吗,其它万物以此类推,当然这里的“万”不是指一万这个绝对数,而是指许多的意思。(注:我们流传的很多神话故事,是有很强的喻意的,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揭开谜底,没有理解其包含的深刻含义,所以我们总以为那是虚假荒诞的。其实神话可确确实实是神给我们人类的话,反推一下,按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我们的祖先能有那么高深的认知和智慧吗?我再透露给大家一个秘密,女娲伏羲图象征着道,女娲和伏羲是道的阴阳两极,分别代表着天和地。他们的蛇身代表道的柔性,也代表着生命力,因为所有有生命之物都是柔性的。相互缠绕代表阴阳交错,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他们拿的规、矩和绳代表道给天下万物立规矩,定准绳。日月星辰代表着时空时序等等)老子在这里告诉了我们,道就是造物主,就是上帝,是他创造了万物,万物再以形体相生。每个生命体都有看得见的形体和看不见的灵魂,是象虚空之气无所不在的道将这两者调和到了一起。这也就是我们人类,万物产生之谜,也就是宇宙的真相。在《庄子》中有祥细的论述。老子在本章也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这就是道的准绳。我们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好处,也必将在其它方面受到损失,反之亦然,所以我们人要淡然地看待得失。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你会发现道对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公平的,所以我们要善于追求平衡,象庄子所说的平为福,在任何方面都不要贪。“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句话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部《道德经》教给我们的重点,并且老子反复的强调,只是用语不同,这其实就是老子给我们人类立的规矩,也就是天规。老子《道德经》通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去私心,存公心。老子叫我们要向道学习,向水学习,学习它们利万物大公无私的精神。 老子在《道德经》的结尾篇,特别强调要我们要“为而不争”,就是要我们去奉献去创造,这样我们就有丰富的收获。不要为名利之私欲去争去抢,否则我们到头来终究只能头破血流,一场空。我们以审审的眼光去考察历史上,或者你身边那那些为私欲强取豪夺,好争逞强的人,无论他是秦王霸王,还是地痞村恶,最终是不是一个个都不得好死,即使祸不及身,也会殃及家人或遗祸子孙。团体,国家亦如此,这就是桓古不变的真理。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驰骋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上;虚空看不见的东西,能自由穿透任何没有间隙的地方,我是因此知道了以无我之心做事的好处。天地万物给了我们不言的教诲,以大公无我之心做事的好处,天下很少人能知道作到。

解读: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是水,水因为大公无私,无我而为,所以能驰骋穿行于天下任何一个地方。天下无处不有而又虚空看不见的是道,道因为大公无私,无我而为,所以道能存在于任何有空隙和没空隙的地方。老子是用这种借喻的方式告诉我们大公无私无我做事的好处,也就是“无为”的好处。“不言之教”我们常容易理解为对他人用不说话的教育,也就是身教。其实对他人的教育,言教和身教都重要,否则老子就不会立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了。其实老子的“不言之教”庄子给我们很好的解释。庄子说“天下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就是说天地万物给了我们不言的教诲,这个才是老子所说“不言之教”的真义。老子是告诉我们天地万物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以天地万物为师,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如果一个人把以天地为师当成一种习惯,你就会获得一种对外界超强的感知力,洞察力。还有一种最顶级的不言之教,那就是得道,道可心传而不可授。“不言之教”在本章中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就是水和道那种大公无私无我而利万物的“无为”精神是给我们最好的不言之教,水和道之所以能到处都存在而无所不能,正是因为它们有这种精神。我们人只要修到了这种“无为”的精神也可以无所不为。在以前世界上真正有这样的认知和去践行的人寥寥无几,真正能作到的都是伟大,杰出的人。

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名位与生命相比,哪一个更可亲?生命和财货相比,哪一个更珍贵?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哪一种有毛病?过度追求欲望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过度聚敛财富就会招来惨重的损失。所以人要知道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顺遂。解读:本章老子是叫我们在名利和生命之间要分得清利害轻重,不要过度地去追求名利,贪聚财富,要懂得适可而止,否则只会给我们带来祸患。

庄子对老子本章的精神在《盗跖》篇中通过无足与知和的对话有更精妙的阐述,现摘录如下请大家体悟。无足问于知和曰:“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彼富则人归之,归则下之,下则贵之。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今子独无意焉,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故推正不妄邪?”知和曰:“今夫此人,以为与己同时而生,同乡而处者,以为夫绝俗过世之士焉,是专无主正,所以览古今之时、是非之分也。与俗化世,去至重,弃至尊,以为其所为也。此其所以论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不亦远乎!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于体;怵惕之恐,欣欣之喜,不监于心。知为为而不知所以为。是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于患也。”无足曰:“夫富之于人,无所不利。穷美究势,至人之所不得逮,贤人之所不能及。侠人之勇力而以为威强,秉人之知谋以为明察,因人之德以为贤良,非享国而严若君父。且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天下虽非我,孰能辞之!”知和曰:“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计其患,虑其反,以为害于性,故辞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誉也。尧、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无足曰:“必持其名,苦体绝甘,约养以持生,则亦久病长厄而不死者也。”知和曰:“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今富人,耳营钟鼓管籥之声,口惬于刍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侅溺于冯气,若负重行而上阪,可谓苦矣;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静居则溺,体泽则冯,可谓疾矣;为欲富就利,故满若堵耳而不知避,且冯而不舍,可谓辱矣;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满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内则疑劫请之贼,外则畏寇盗之害,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遗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尽性竭财单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也。故观之名则不见,求之利则不得。缭意绝体而争此,不亦惑乎!”

无足就是意指那些把名利当追求,以为有了名利就有一却的永不知足的人,这些人是只见名利之好而不见其患,自己背负着名利的枷锁被名利所役而不自知。知和意指那些有德的人,他们以道的视角看待名利,以平为福,恬淡知足,自由自在。真正的大觉者不享一世之富贵,只求万世之顺遂。如果我说人的灵魂不灭,上天给了每一个灵魂在千世中所享有的总富贵是有定数的,有的人在一世中就把上天给他的富贵贪享完了,那以后可只能永世贫贱,大家作何感想?哈哈,我所说的如果可能不是如果。天地有循环,富贵不可以用尽,贫贱也不用自欺。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有成就的人似乎有很多缺点,但他们做事不留败笔。精神富足的人似乎没有存在感,但他们的智慧是不可限量的。最正直的人看起来是容易屈就的,身怀绝技的人看起来是笨拙的,最雄辩的人看起来木讷不善言辞。冷静能平息烦躁,寒凉能抑制狂热,清静才是天下万物的正常自然态。解读:本章老子是告诉我们真正有大才,大智慧,大成就的人看起来跟我们常人的认知是相反的。有句话叫“曲高和寡,行高人非”,因为我们常人是用世俗的眼光看问题,只看表相,不看本质。而高人是用道的视角看世界,看本质,懂得反求,所谓顺成人,逆成仙。在中外历史上那些无论是在自然科学上,思想哲学上,还是政治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你去看他们的个人历史,你会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这样那样的缺点,有的甚至还有严重的人格缺陷,有很多少人在他成名前也是不被当世之人认可的,所以老子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在宇宙中最充盈而又感觉若有若无的就是道。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能充盈而又感觉似有似无的就是精神。在本章中老子都在写人,所以在本章中“大盈若冲”是说那些精神充实,内在丰盛的人看起来或是走在人群中是不显眼的,没有存在感的,是若有若无的。我们去生活中看,你就会发现那些精神充实的人都很安静,不显山露水,没有存在感,而那些内在匮乏的人最爱表现,在哪里都要彰显自己的存在。这两种人一个是安静内求,智慧能源源不断的生发,一个是外求存在感,娱乐大众。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是在大是大非上所表现出的一种人格特征,一种气节,这样的人是慈悲的人,是有大爱的人,这样的人心中装着天下苍生,他们着眼大处,所以他们在小事上不计较,善屈就。大巧若拙。我们看看那些身怀绝技的人,他们看起来感觉都比较笨拙,老实。这是因为要想获得绝技需要一个人有很强的专注力,需要在一件事情上下笨功夫,死功夫,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那些所谓的聪明人,机灵人,精明人是不可能下笨功夫的,是不可能在一件事情上长期耗的,他们想的是如何低成本,快捷,高效获取自己的利益。所以绝技是上天赋予笨拙,老实人的专利。大辩若讷。真正的雄辩靠的是对真理的掌握或者用真本事说话,不是靠一张巧舌如簧的嘴巴,也不是逻辑修辞,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是不屑于在嘴上表现的。所以老子说“大辩若讷”。在本章后面老子告诉我们,清静才是天下万物的自然正常状态,是最好的状态。我们人之所以会烦躁狂热,都是因为我们的心受到了外物名利、是非的诱惑,干扰,所谓心生于物,死于物,所以我们要学会看淡是非名利得失,善用冷静去平复自己这种不正常,不好的心理状态,必清必静乃可长生。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统治者治国合乎道,天下就会太平,即使战马也会象粪土一样的低贱;统治者治国背弃道,天下就会混乱,即使百姓农耕之马也会夺去用作战马。人最大的罪过就是去追求贪欲;最大的祸患就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错误就是什么都想得到。所以能够懂得满足的人,才能永远充实富足。解读:我们人类最大的迷失就是把名利当追求而不能自拔,与其说我们是名利的主人,不如说我们是名利的奴隶,所以老子说人之迷是固日久,庄子说我们是倒置之民。天下无道,天下就会混乱。天下为什么会无道?就是因为统治者失了道德,而去把名利这些私欲当追求,好大喜功。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这样整个社会从上至下就会陷入到争名夺利中,在物欲中不能自拔,人性中的恶性就会激发出来,整个社会就会贪腐成风,各种伤风败俗,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等等邪事就会层出不穷,老百姓就会怨声载道,最终天下大乱。还有些统治者,想获取大功大名,不断对外用兵,最后落得个国破身亡,给本国人民和受害国人民造成莫大的痛苦。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这样的统治者举不胜举,总之这样的统治者就是一个字“贪”,要么内贪要么外贪。

庄子说“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憟,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告诫当权者,贪恋权利、贪图功名、贪求利禄而不能自拔是会遭天杀的。借庄子之言观今日之世界,现在我们许多人崇拜的某国的某大帝不就是这类人的典型吗?他的结局,他将给他的国家带来怎样的命运到时大家好好的端详端详。(权利就像毒品,那些好毒的人飘飘欲仙享受着毒品,其实是在被毒品毒杀,那些把权利玩的溜溜转的人,享受权利带来的快感,又何尝不是被权利所侵蚀呢。贪食毒品者不光毁了自己,也毁了自己的家庭,迷恋权利者不光害了自身,更是害了自己的国家,可悲啊!弄权贪功好名者,别说20年,就算给你200年也治理不好国家,何也?物物者不可物于物,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不出家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看外面,就能悟透天道天机。我们越是苦苦的到外面寻求,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智慧。所以圣人不去外求智慧,反而更有智慧;没见到事物,反而已经明了事物的走向;好象没做什么反而获得了成功。解读:在本章老子是告诉我们要静下心来内求,不要一味的外求,智慧和真知是靠自己一点一点觉悟出来的。世间万事万物看似纷纷扰扰,复杂多变,但其实也很简单,简单的不过一个“心”字。当我们悟透了自己,也就是把自己的心给整透,就能一眼看透别人,就能很透彻地洞察社会,因为社会也是人的集合体。当我们悟透了人生,我们就能慢慢从名利这些物欲中解脱出来,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当我们确实杀死了自己的私心,我们就达到了圣人的无我之境,我们就能连接到天道智慧,也就是有人说的宇宙智慧,其知可以通神,这样我们就能真正作到不出户知天下。

老子在第六章告诉了我们连接天道智慧的方法“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意思就是空谷虚怀的精神不要丧失,这种精神是一种很玄妙的智慧生发器,掌握了这种智慧生发器的窍门,我们就能连接到天道智慧也就是慧根。这样我们的智慧就能源源不断,若有若无,怎么都用不完。我们很多人应该有过灵感获得的体念,在不经意中,在忘我中灵光乍现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灵感就是一个人在虚空中连接到了天道智慧。所以我们要想不断的获得智慧,就应该向虚空宁静中走去,净化心灵,象庄子说的坐忘,心斋,象佛家讲的禅定,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谷神不死。庄子对不出户知天下也有详细的论述。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 ”意思就是私欲太强的人慧根浅薄,私欲少的人慧根深厚,能获得天机。庄子说,“先有真人,后有真知”意思就是你要先作一个纯粹的,干净的人,然后你就可以获得智慧和真知。庄子说,“孰能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意思是你如果能得道,那智慧就会源源不断,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来的。我们用老庄的话去审视中外,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你会发现他们无不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人,一个深居简出的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们也没有多高的学历,这些伟人智慧的来源是天道送给他们的,让他们悟到的,不是他们有多聪明,有多勤奋,天道只垂青于跟它一样大公无私无我之人,纯粹的人,这就是真相。(注:从天道那里获取智慧是一种盗取天机的行为,只可以公用,不能私用,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反观我们的当代的教育体制,都是建立名利之上(其实不仅仅教育,现在整个东西方的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名利之上的)。国家人为地把学校划为三六九等,学校老师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人为地制造贵贱差别,从小就给孩子,学生灌输争名夺利的竞争意识。名利就那么多,蛋糕就那么大,大家都想要好的,都希望超越别人,碾压别人,其结果就是大家争得头破血流,严重内卷内耗。从这样的教育体制下的很多获胜者,幸运儿也不过被培养成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即使以后在名利上取得了一点成功,其实内心早已是伤痕累累,也很难有真正的幸福。因为我们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是在人灭天,并且愈走愈远,它扼杀了人的天性,灵性,毁了人的纯真,使人失去了连接天道智慧的慧根,所以人就会缺乏生命力,活力和创造力,让人活不出真我,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在制造工具人,名利的奴隶,资本的工具。庄子其实在《养生主》第一段话就给了我们为学求知,为人处世的衷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外在的知识是无穷的。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外在知识,这是错误危险的。已经在以这种方式外求知识的人,最终困顿失败罢了。我们做好事情,不要去求取一时的虚名;做了错事,但不要触及刑律。遵循大道去为人处世,我们就可以身无祸患,可以有圆满的人生,可以养护我们的亲人,可以享尽天年。庄子这是在告诉我们人生很短暂,千万不要把追求外在的知识当目的,不要把自己变成知识的奴隶,花点时间悟求大道反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庄子还告诉我们“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可以为国家,其土渣可以治天下”,所以悟道修身比其他学习要重要得多。试看我们当今的高等教育是不是也背道而驰了?现在我们很多大学生花了大半生的精力,读了博士到头来是不是还是碌碌无为,是不是活生生的把自己变成了知识的奴隶?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高校只是在贩卖文凭,许多学生只是在混文凭,与其说这些学生是知识的奴隶,真还不如说他们是一纸文凭的奴隶。即使许多人用心学,花大精力学,到头来所学的可能大部分都不是真知,象老子说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给了我们教育的理念和宗旨。那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就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谦虚、谦卑、纯真的品性,让他们有宽广的胸怀,高远的境界。“实其腹”就是从小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去满足口舌之欲,贪吃乱吃,这句话的引申义也是要我们学会追求本质,不要去被外在的各种现象迷惑,贪求耳目之欲。“弱其志”就是在塑造学生价值观上不要把功名利禄这些私心私愿当人生的追求,要学会把奉献,服务于人和社会当追求。“强其骨”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好的健康观,要积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其引申义也是要我们去学着作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骨气的人。把老子的思想总结一下就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唤醒学生内在的智慧和生命力,去把他们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纯真的人,一个追求生命和生活本质的人,一个自主自立自由自强的人。一句话概括就是立天之道以定人,莫以人灭天。

庄子说“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意思是人行走在世间,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结局是以德为准绳的,主宰者是天,而我们大众还傻傻的以为是勤劳或者好钻营获得的。所以教育要以德为本,我们每个人更要修德积德,天地万物都是在围绕着德与得在转。以利为目标的教育没有未来,以利为循的个人也不会有好的结局,重利的集团最后都会被清算,重利的国家最后都会崩盘,一个重利的世界最后必然走向毁灭。

(现在我们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能做真正的自己,这也是现在抑郁症,焦虑症,空心病等一些精神问题高发的根本原因。我们为什么不能做真正的自己?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及世俗文化都在给人灌输一种对名利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说白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贼心,是看见别人有自己也想有,或者更要超越战胜别人的一种在名利上的攀比心理。这种心理让我们习惯性的把目光盯着别人所有的而看不清自己所拥有的,不能自明,所以就适人之所适而不能自适其适,得人之所得而不能自得其得,所以生活就会患得患失,精神就会内耗,人就会萎靡。庄子说“天生万民,必授其职”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自己的天赋使命,都有天生禀赋。一个人的禀赋是指一个人对做某项工作有一种超越名利的爱。一个人的天赋使命就是一个人一生中为他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这也就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但我们的社会大众总是错误的把获得名利的成功当做人生的价值,这是本末倒置。为了名利失了所愛,人就失去了真正的幸福,强求得来的名利最终都会受到名利的反噬。我们每个人也各有各的时命,你是桃花你春天盛开,我是梅花我冬天绽放,何必在意先后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何必羡慕别人呢。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发现自己,接纳自己,做自己,去追求真愛,去成就真正的自我,去安其所安。

我们现在整个人类最大的悲哀就是只知道求道术而不知道求道心,也就是我们现在只重视对科学规律的探索,发展科技,追求物质,而不知道修道德。这就相当一个习武之人只求武功而不修武德,好争逞强,到最后武功越高死得越惨。再打个比方吧,如果世界哪天没了电,我们所有的城市,特别大中城市会不会都变成废墟?大家可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杞人忧天,但我也告诉大家,这个世界除了道是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是永恒的,再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道是指道术,名是指名利,意思是“道术,可以有道术,没有永恒的道术;名利,可以有名利,没有长久的名利”。因为人类过度的自私贪婪,追名逐利,好争逞强,道术终将为天下裂。)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学习知识,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追求大道,我们每天都要减少私心私欲,私心私欲一天比一天减少,以至达到没有一点点私心私欲而以大公无我之心去做事。以大公无我之心去做事就没有什么事做不好的。治理天下我们要常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式行事,如果我们采用制造事端,激化矛盾的方式来为政处事,这样我们是治理不好天下的。解读:这章老子是告诉我们要想求得大道,我们每天都要去克制减少自己的私心私欲,直到让自己没有了一点私心私欲,这样我们就达到了无我之为的境地,以无我之心去做事就会干什么成什么,有如神助,也就是得道,也就是天人合一。其次老子也告诉了作为治理国家的领导人,更要以无我大公之心去治国,不要去追求个人名利为国家生事添乱,要作社会矛盾的化解者,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要和天下,这样国家就会大治,天下太平。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译文】圣人没有自己的私心,他们把百姓的心愿当作自己的心愿。对善良的人我们用善良来对待,对不善良的人我们也要用善良来对待,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变得良善美好;对诚信的人我们用诚信来对待,对不讲诚信的人我们也要用诚信来对待,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人人讲诚信。圣人在社会中,心无偏私,执守中正,影响引领社会精神风貌回归淳朴自然。老百姓一般只关注自己看得见,听得见的事物,并常把这些外在的东西当追求,圣人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护,引导他们重归淳朴天真,无忧无虑。解读:“常心”指私心,世俗大众平常的心思大都在围绕着名利得失在转,所以常心就是指名利得失之私心。“德”通得,指得到。“歙歙”的意思是心无偏执,持守中正。

老子在这一章主要是讲圣人的使命就是通过自己大公无私的精神,影响、引领大众回归淳朴,达到社会自然和谐。其次老子也讲了我们人不要有分别心,对善良的人,不善良的人都要善良以待;对讲诚信的人和不讲诚信的人我们都要诚信相待,这样才说明我们自己是一个善良诚信的人,这样一个人影响一个人,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如果别人对我好我才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就对他不好,这样的人只是把人的交往简单地当成了一种交易,这其实是一种心胸狭小的表现。我们对别人的善良是积自己的德,与他人无关,无须别人善良还是不善良。我们人来到尘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积德,德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人从出生到死亡,能安祥享尽天年的,有十分之三;中途夭亡的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好好的,而自己作死没有享尽天年的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贪婪,不知足自己把自己作死的。曾听说过善于保全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碰不到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伤害。犀牛虽凶,却对其无法用它的利角;老虎虽猛,却对其无法用它的利爪;兵器虽锋利,却无法施用它的利刃。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不会有死亡的境地。解读:“出生入死”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生之徒”指能安祥享尽天年得以善终的人。“死之徒”指人生中途夭亡的人。“生之厚”指过度追求生活和生命需要和不需的东西,也就是贪婪。“兕”指犀牛。老子在这一章首先间接告诉了我们,每个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是天定的。在人世能够安祥地享尽天年的大概占人口的三分之一,这部分人是前世积德深厚的人。也有大概三分之一的人,前世积德也很深厚,本来上天给了他们很长的阳寿,但在今世贪婪,求生之厚,损德太多而不能享尽天年。最后还有大概三分之一的人,由于前世德行有亏,在今世就是被惩罚的,不能安祥度过一生。其次老子也告诉了我们,每个人的寿命虽然天定了,但能不能用完享尽那就得看自己的了。所以我们要想享尽天年,第一点就是不能贪婪,譬如在吃的方面太贪就容易造成机体过早衰老退化,未老先衰,在物欲美色方面太贪就会累身,或招来无妄之灾。第二点就是修心积德,象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是说少点私心私欲,让自己内在外在都能够纯朴自然,也就是修一颗纯真的无我之心,这样就可以获得天机,凭直觉就可以察安危,宁祸福,谨去就,这样的人就是真的无死地,无忧患了,就可以平安地享尽上天所给的天年阳寿。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道化生了万物,它的德畜养了万物,物质给了万物以形体,时势使万物成长起来。因此说万物无不尊崇道和重视修德积德。道之所以被万物尊崇,它的德之所以被万物重视,就在于它对万物不加干涉,而让万物自然成长发展。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它的德畜养了万物;使万物得以成长发育,使万物得以吃苦独立,使万物得以抚养和保护。它化生了万物却不当成私有,它为万物奉献而不自恃有功,它导引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管,这就是道最博大深厚的德啊!解读:“亭之毒之”意思是让吃苦而独立,亭之是让独立,毒之是让吃苦。“覆之”意思是保护。“玄德”是厚重深厚的德行。

道是造物主,是它化生了万物,道也用它那博大深厚无我的德,也就是以它博大深沉的愛在畜养着万物。道生了万物具体讲应该是道生了万物的精神也就是灵魂,灵魂与物质再由道将其结合构成万物,万物的出生和成长遵循着一定的时序,万物各自的形体又以形体相遗传。道是我们万物的母亲,道有着最博大最深厚的德行,所以道被万物尊崇,也是万物的模范。我们人类是万物中最重要的一员,更要去修德积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译文】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开始生发时的状态,我们把这个状态称作事物的前因根源。我们知道了事物的前因根源,再来认识事物的发展结果。我们既懂得事物的发展结果,又能循守事物的前因根源,这样我们做事终身都不会困顿。堵塞嗜欲的孔窍,关闭贪念的心门,我们终身就不会有劳心烦忧。开启嗜欲的孔窍,去追求名利,我们将终身劳累而不见成功。能发现事物细微的变化,就叫作心眼明亮,能守持柔弱的品性这样才称得上内心强大。让外面积极的正能量照进我们的心房,我们的心灵就会光明,我们就会远离祸患,不会让祸患殃及其身,这就是我们人生应追求的正常状态。解读:本章老子是教我们应该怎样度过一个正常完整的人生。在我们一生中做事要善于循守把握住事物的前因后果。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顺着规律去办事,我们一生就不会犯错误或者说少犯错误。在我们一生中不要把名利当追求。我们追求名利,我们就会成为名利的奴隶,终其一生都会患得患失,就象庄子所说“终身役役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我们的人生应该去为他人,为社会去奉献,去创造。我们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我们就有多大的价值。我们有多大的价值,社会就会回馈给我们相应的名和利。强取的名利只会给我们带来灾殃。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要善于保持内心的宁静。内心宁静,我们的心眼就能明亮,我们就能感知和体察到外物和环境细微的变化,这样我们就能抓住机遇或者远离祸患。在我们与人相处中要心态柔和保守谦卑,这才是强者应有的品格。在我们常人的认知中总以为那些脾气火爆,盛气凌人,争强好胜的人是强人,其实恰恰相反,只有那些云谈风轻,心若止水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譬如: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一个大人能作到心平气和,而一个小孩就会气急败坏,暴躁如雷。最后在我们一生中,我们要善于打开自己的心房,让一切正能量和美好的事照进我们的心房,这样我们的心灵就能充满阳光和愛,这样我们就能吸引到那些美好的人和事来到我们身边。

第五十三章 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译文】假使我稍微有点良知,行走在大道上,我最害怕的是误入歧途。大道其实很平坦,而有些人就喜欢投机欺诈,强取豪夺走小道。天下要大力清理整顿了,田地荒芜了,仓库空虚了;权贵利益集团们却追求浮华奢靡,带着利器,醉生梦死,富可敌国,他们这是盗贼中的罪魁祸首啊!这是无道啊! 解读: “唯施是畏”是害怕误入歧途的意思。“甚夷”是指特别平坦。“好径”是指投机欺诈,强取豪夺这些走小道不走正道的行为。“朝甚除”这里的“朝”是指朝廷、国家、天下,“甚除”是指垃圾太多,要大力清扫,清理。“服文彩”指追求浮华奢靡的东西。“利剑”在这里意指那些欺压剥削人民的工具。“盗夸”是指罪魁祸首。看当今天下,多少国家莫不如此,悲夫!悲夫!这老子的《道德经》分明就是写给我们当代人的,难怪古来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理解老子,是不是?玄,玄,玄

第五十四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译文】奉献精神不要丢弃,团结精神不要舍弃,我的子孙们只要一直继承和发扬下去,把它贯彻到自身,其获得将是真真切切的;把它贯彻到家庭,其获得就会富足有余;把它贯彻到乡里,那乡里也会长盛不衰;把它贯彻到国家,那国家就会繁荣富强;把它贯彻到天下,那天下就会无处不繁荣。所以我们要以人对比人,家庭对比家庭,乡里对比乡里,国家对比国家,天下对比天下这样来考察,我是怎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是用这样的方法(类比归纳法)。解读:“善建者”是指建设、服务、助人等这些奉献精神。“善抱者”是指接纳、拥抱、合作等这种团结精神。“不拔”是不要拔除,不要丢弃。“不脱”是不脱离,不舍弃。“祭祀”这种文化形式的内核就是继承先贤、祖先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用在这里就是继承和发扬的意思。“不辍”是不停止,一直坚持。这里的“德”通得,是得到,收获的意思。本章老子是教我们怎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哪怎样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那就是讲奉献,讲团结,将这两种精神彻底贯彻下去。奉献精神会让人主动去帮助别人,为社会去贡献,去建设,去创造,从而成就自我价值;团结精神会让人去接纳,去拥抱与人和谐相处,包刮自己能与自己和谐相处。奉献精神和团结精神其实是公心所具有的两种精神属性,公心能让人和团体生发出价值驱动力和凝聚力。我们用老子的类比归纳法去观察身边的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甚至公司,团队,国家等,你会发现具有这样精神属性的个人会很充实达观。夫妻双方有这样精神属性的家庭会比较和睦富足。有这种精神属性的公司,团队会比较有凝聚力和创造力,有这种精神的国家就会走向富强。纵览我们中国各个王朝的兴替,你会发现统治者建国之初心里都装着百姓,能与百姓上下一心,所以国力发展的很快,但在王朝的后期,统治层只顾追求个人名利,满足自己私欲,从而与人民离心离德,致使社会大乱,王朝衰败,被历史扫进垃圾堆。再强调一下,老子其实就是要我们以一颗大公之心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太平,天下归心。归一颗什么心,不就是一颗“公”心吗!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译文】拥有深厚德行的人,就象天真无邪的婴儿。毒虫遇见不蛰他,猛兽碰到不伤害他,巨鸟看见不搏击他。婴儿虽然筋骨软弱柔嫩,但手抓东西且很牢固。他虽然不懂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却常常勃起,因为他的精气充沛。他即使终日号哭,而声音也不会嘶哑,因为他和气醇厚。能认知事物的和谐状态就叫作懂得了事物的自然常理,能懂得事物的自然常理我们的心就会明澈。有益于生命的事叫作吉祥,情绪驱使人冲动发脾气就叫作逞强。人或物超出自然需求而不停地撑大自己,这叫作违反天道,不合乎天道就会过早地衰亡。解读:我们常说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天真无邪的,每一个伟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伟大的灵魂,赤子之心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大公无私的无我精神,从而有深厚的德性。每个人在婴儿期还没有形成自我观念,没有物我区别,没有分别心,也就是无我状态,这时他们身上的德行是最浑厚的,所以灵性强,灵与形完全合一,这时他的灵在守护着他的形体,保护着他不容易被外界的病毒病菌侵害,也不容易被外面的毒虫野兽伤害。当一个人慢慢的长大,就会慢慢的变得自我,其心性也会受到世俗名利观念的浸蚀,德行就会慢慢的减损,灵性也就慢慢的失去。所以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婴儿期是他们人生德行最大,灵性最好的时期。因此我们要善于修德积德,而不是为私欲损德。再者,婴儿之所以和气醇厚,从而精神自然饱满,是因为他们没有私心杂念,身心完全和谐,德行深厚。所以我们要经常净化自己的心灵,调节好心态,让自己身心和谐,这样精神才能平和自然,才能容物,为人处世就能平安顺遂,吉祥如意。反之,如果我们不去修好自己的心性,德行,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就会矛盾冲突,内耗,这样就容易起情绪,从而动心使气的逞强去做事,我们就容易招致失败和祸患。

其实每个人原本善良。上天给了每个人都有一颗天真无邪,纯洁友愛的天心(天性),天心也就是一个人的公心,但后天世俗的名利观让我们形成了私心(人心)。私心包裹着天心(公心),所以庄子说,“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莫开人之天,要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去革除掉裹挟在公心外面的私心,修大公心,公心才能增长人的德行,私心是让人变成贼。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

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译文】真正的认知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用言语表达的认知不是真正的认知。堵塞嗜欲的孔窍,关闭欲念的心门;挫掉自己的锐气锋芒,化解掉内心矛盾冲突的思绪;让自己心态阳光而温和,使自己相容混同于尘世,这就是合一大同的最高深境界,因此就不会再有亲疏之别,利害之分,贵贱不同,所以就能为天下人尊重。解读:真正的认知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必须要自己亲身去体悟。譬如:别人说苹果是甜的,如果你没有亲自吃过苹果,你永远不知道苹果真正的味道,反之你把吃过苹果的味道怎么用语言描述表达给别人,别人也不可能真正知道苹果的味道。老子在这章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作为起始句,是教导我们要把他说的话去亲身实践,去亲身体悟,这样才能获得真知。老子在本章中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玄同”,玄同就是大同,至一,齐物齐论,也就是佛学讲的合一,无分别心。这是道家和佛学对人修身的最高最终要求,达到这种境界就能兼容天下万事万物,这就是一种最高深的境界,最博大的胸怀,其实也就是玄德。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老子告诉我们方法,就是要我们革除掉私心私欲,作到“无我”。私心让我们只看到了自己,看不到别人和它物,心胸狭隘,格局小。私心驱动着人追求自我,追求名利,其行为就是好争,处处锋芒毕露,当现实满足不了私心时,人的心态就会患得患失,精神矛盾冲突,情绪纷绕多变。所以我们要革除掉私心,让公心来主宰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消除自我自见自是自大的分别心,这样我们就能心态平和阳光,就能接纳和包容万事万物,自己也就能与世界万物相容一体。我们的容量大了,我们的德行也就大了。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译文】以中正廉明之道来治理国家,以奇谋诡道来用兵打仗,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调和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应该这样的呢?根据在这里:社会上各种禁忌约束多了,人民就会陷入穷困;民众私人个体手里的利害器物多了,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人们投机取巧的心思多了,社会各种骗局怪事就会多起来;法律和政令越是森严繁苛,不遵纪守法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因此圣人说:“我大公无私的办事,人民就能自我成长和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应有的价值;我喜欢宁静淡泊,人民就会慢慢端正自己的行为;我不去为国家制造事端,人民就会越来越富裕;我不追求个人之私欲,人民的精神就会越来越淳朴。解读:本章老子主要是讲用中正廉明之道来治理国家,则人民生活富足,民风淳朴,国家强盛。怎样才能中正廉明?那就要求领导人要大公无私无我以道治国,不要去为了个人的名利追求政绩,大搞一切假大空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形式主义,瞎折腾劳民伤财。也要求领导人要端正好自己个人的生活作风,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正则民自正,上面贪婪成风,社会就会大乱。其次,老子也提到要善用奇谋诡道,破局思维用兵打仗。治理天下就不要到处制造矛盾,要帮社会和世界去化解调和矛盾冲突,象庄子讲的和天下。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倚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固日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译文】为政者收敛私欲克制好自己的行为,老百姓就会忠厚淳朴;为政者精明严苛,老百姓就会狡诈不服管理。灾祸啊,幸福就倚傍在它上面;幸福啊,灾祸就潜藏它的下面。谁能知到它们的因果究竟?它们没有定准。正常的事反反复复的做会出现变数,好的状况反反复复的呈现也会变成灾难。人类的迷失,根深蒂固己经很久了。因此,圣人方正正直但不固执,清廉廉明但不会带刺扎人,直率直接但不放肆,自带光芒但不会让人刺眼。解读:本章老子主要是提醒我们,我们世人在名利的追逐中迷失自己已经很久了,是应该觉醒了。名利看起来很好,其实在名利之下藏着很大的祸患,无论为政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要明察,不要被名利所役。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译文】治理百姓和对待天地万物,什么方式都不如用愛心来对待。只有愛心称得上是一种积极的服务意识,积极的服务意识称得上是一种重视积德的精神态度,用重视积德的精神态度去做事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没有做不好的事他就有无法估量的能力,有无法估量能力的人可以担当好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重视积德这个治理国家的根本,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一种深入本质巩固根基,长期有生命力和显明表现的治民事天的道理。解读:“啬”是指爱护,爱惜,怜惜。“早服”这里的“早”是指先进积极,“服”是指服务精神或奉献精神,“早服”就是指积极的服务意识或积极的奉献精神。“重积德”就是重视积德。老子在本章告诉我们对任何人,或物或事都要用愛去对待,这样才能把事办好。

愛能生发出一种心甘情愿的服务意识及奉献精神。作父母的人都知道,我们愛孩子所以我们能不辞辛劳抚育我们的孩子,为他们可以做任何奉献。养过宠物的人都知道,因为你对你的宠物有愛,你会心甘情愿的为它服务,充当它的铲屎官,服务员。那些有大成的人都知道,因为你对你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无比的热愛,你会投入全部精力和心血。所以我们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事业没有愛我们是不可能去奉献的。愛、服务、奉献、德这四者是等号关系,去愛、去服务、去奉献就是积德。我们把对任何事情都当作是一种积德的行为,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老子特别强调了为政者重视积德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是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基石。所以为政者可千万别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给弄丢了,这可是个宝啊!这可是为国积德,也是为自己积德哟!千万不要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也不要贴在胸前,更不要摆在庙堂之上装门面,应该刻在心里面。那些自称公仆的人,也千万不要把公仆这个名给弄反了,人民的眼睛可是雪亮的,千万不能自欺欺人呢!欺人那可是失德哟。(高高在上的权利是不可能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的只能是权贵利益集团。权利就像是一匹马,你只有骑在它上面它才能为你服务,如果你处在马的下面,那你只能被其践踏。所以你只有将权利踩在脚下,它才能为你服务。权利不能关在笼子里,也关不了笼子,即使关在笼子里,那它还怎么服务呀。西方近现代之所以先进,就是因为他们人民的觉醒,逐渐的将权利踩在了脚下。)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译文】治理好一个大国,跟做一道鲜美可口的菜一样。依天道去治理国家,那些妖魔鬼怪就起不了作用;不是说那些妖魔鬼怪起不了作用,就是起作用也对人们造成不了伤害。不是说妖魔鬼怪起作用对人们造成不了伤害,就是圣人也无须去惩治这些妖魔鬼怪。这样妖魔鬼怪不去伤害人,圣人也不去伤害妖魔鬼怪,这样两不相伤,大家及整个社会就都回到了以德相交往的轨道。解读:“小鲜”是指可口鲜美的菜。“鬼”指妖魔鬼怪,为非作歹之人。“神”是起作用,发挥作用的意思。我们世俗对妖魔、鬼怪和圣、佛的定义,其实就是看一个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那些私心大,特别自私自我的人就是魔就是鬼,其行为就是贪婪,好争,好抢,为恶;公心大的人,大公无私就是佛就是圣,他们愛人利物,包容,奉献,为善。其实我们一般大众是亦魔亦佛,亦鬼亦圣,在两者之间摆动。本章老子是讲治理好一个大的国家,跟把一道菜做得鲜美可口没有什么不同。菜做的好无非就是五味调和,治国也无非就是调和天下。怎样才能调和天下?就是要求国家领导人顺应天道大公无私的去治理国家,而不要根据个人的私心喜好这些主观意志行事,不要讲私亲私情,这样社会上的妖魔鬼怪即使有贪婪妄为之心也不敢行妄为作恶之事,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清正廉明,这样大家都会重视德行修养,社会就会和谐。(反观我们中国江湖时代是个什么状况?早期,官场吃喝风,官倒风,假公济私,巧掠公产。下层社会沉渣泛起,鬼鬼魅魅,黑心胆大妄为之徒取得了成功。至中后期,官场追求物欲,大搞特权特供特服,形式主义大行其道,浮华风,奢靡之风盛行,贪腐成风,买官卖官从暗地到明面。整个社会争名逐利不择手段,道德沦丧,毒食品,毒药品层出不穷。权贵利益集团逐步坐大,许多国有公司和部门甚至已经家族化,世袭化,成了私人的提款机。象教育,医疗等一些民生行业硬生生的被一帮官僚主义分子搞成了名利场,对内排挤打压良善,在外对老百姓敲骨吸髓,平民百姓怨声载道。这就是整个江湖时代的现状,这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可以感受到的。唉!如果不是中国老百姓隐忍的话,如果不是从高层反点腐的话,其实早已国已不国,这就是典型的不以道治国的结果,不以道治国鬼就会神,妖魔鬼怪就会横行于世为非作歹,斯已矣。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希望当今当权为政者能看清名利之下的罪恶,繁华之下的危机,逐步回到以道治国的轨道上来,不要再去把猫论当信条,不要继续拿摸石头过河当方法论,否则只能滑向深渊。那些唯猫论者我想反问一下,如果你们家有只猫确实很会抓老鼠,但它也时不时咬死你家的小鸡小鸭,甚至还经常抓伤你家的小孩,这样的猫于你们家而言是好猫吗?在任何时候,于人于家于国,只有德才是根本。摸石头也只能过水沟,淌小溪可能都会被淹死,怎么过大江呢?只有以道为宗才能越大山淌大河。何谓以道治国?我再强调一遍,就是要求当权为政者首先自己要去合乎道德,正己才能正天下,己正则天下正。何为正?就是要像道一样有一颗大公心,公生正,是谓公正,正则明,明则治)

第六十一章 以静为下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译文】大国应将自己置于下流卑下的位置,下流的位置是天下万物生发繁衍的地方,也是天下万物汇聚交流的地方。雌柔能以宁静包容胜过雄强好动,我们处世应宁静包容善居下位。所以大国能对小国谦卑,就能获得小国的拥护;小国对大国谦卑,就能获得大国的照顾。所以不管是大国用谦卑获取小国的拥护,还是小国用谦卑获取大国的照顾,大国不过是想兼容照顾小国,小国不过是想依附依赖大国。这样大国和小国都能获得各自的愿望,特别是大国更应该谦卑。解读:“下流”指居下,谦卑。“天下之牝”这里的“牝”是指生发器,孵化器,温床的意思。“牝恒以静胜牡”这里的“牝”是指雌柔这种精神,“牡”是指雄强这种精神。

本章老子是教我们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彼此都要有谦卑之心,这样关系才能和谐融洽。老子在这章特别强调作为一个大国就更应该谦卑,要把自己放在下流的位置。谦卑居下是一种胸怀,一种容纳万物的德行。江海之所以广大就是因为自己身处下流,所以能广纳百川,汇聚天下万物,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物质丰饶。在本章中大家对这个“静”字可能不太好理解。静代表着平静宽容,一个人能真正作到静的心态特别不容易,需要修炼自己深厚的德行,广阔的胸怀。你看我们一般人,在遇到一点小事情就容易起情绪,稍大点的事就冲动焦躁不安,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容量太小。只有当我们的胸怀宽广了,格局大了,事情就会慢慢的变小。所以说你的胸怀有多大你就能撑起多大的事,你的心态就有多平静。老子说的“以静为下”就是要我们以大格局大胸怀谦卑为人处世,个人、国家亦如此。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译文】道这个东西是万物的根本根源,善于利用它的人把它当作法宝来遵循,不善于用它的人也因为道而得以保全自身。美好的言语能换来别人的尊敬,美好的行为能让人高尚。一个人丧失了良知,还有什么不能将他抛弃的呢?因此就是被立为天子,处在三公的高位,虽然有希世的珍宝和先进的车马,还不如坐进道门中来修道。过去人们为什么如此重视修道呢?不是说为了求得到什么名利和犯了错误可以免除罪责,是因为道被天下尊崇。解读:万物都是道生的,所以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母亲。我们每个人也是靠道来保全活命的,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只是我们一般人不知道没有觉知,我们为事以是顺之则成,逆之则败。所以懂道的人把道当宝贝,来修道悟道。修道悟道才能让一个人了悟生命和人生的真谛,从而让人有良知,进而有良言、良行,这样才能使人高尚。所以以前修道被天下人重视。天下最高的名位,最希世的财货都比不上得道。如果一个人真正得道了的话,那皇帝的名位在他眼里都不是个东西,就象你是个人,既使让你在猴群中当猴王你也不愿意,因为维次不一样。

第六十三章 为大于细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以大公无我之心去作事,以化解调和的方式去消弥事态,去追求纯真朴素。大事和小事能相差多少呢?对任何怨屈,我们要以德去化解。处理困难我们要从容易处着眼,干大事情我们要从小事情入手。天下所有的难事无一不是从一处处容易点入手的,天下所有的大事无一不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的。所以圣人一生没有做什么大事,反而成就了大事。我们随随便便应承别人,我们就容易失信于别人,把事情看得容易就会为难自己。圣人把每件事情都慎重对待,所以一生都不会有什么难事。解读:本章老子是教我们为人处事的方法。要我们要以无我无私的方式去做事,帮社会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去追求生活和生命的本真。对待怨屈尽量用德,也就是用爱去化解。因为很多事情你认为是大事情,可能别人以为是小事情,所处的位置不同,视角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同,所以我们要扩大我们的格局,也就是增大自己的德行,当我们的格局和德行大了,事情就小了,就不会再起怨恨之心。再就是做事的方式。做难事一定要先从容易处突破,再一步步分解之。干大事一定要从小事作起,莫眼高手低,要积沙成塔。无论小事大事都要慎重对待。如果每一件事情,我们自始至终都能够慎重对待,也就是不忘初心,这样的话每件事都会有完美的结果。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敢为。译文】在局面安定的时候容易把持掌控,在事情还没有出现征兆苗头时容易提前筹谋。事物在机体脆弱时容易分裂,在凝聚力微弱时容易离散。对于未来的事情,我们要早规划,在天下及社会还没有动乱时,我们要早预防,防患于未然。合抱的大树,是从一根小小的萌芽慢慢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第一锹夯土一点点累积而成的;千里的行程,也是从第一步开始一步步走过来的。追求名利我们就会失败,执着于外物我们也会失去。因为圣人大公无私的做事,所以不会失败;不执着于外物,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失去。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成功的时候功败垂成,如果做事情一直到最后都能象开始时一样慎重,就没有作不成功的事。圣人追求大众所不追求的东西,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贵重财货;学习大众不愿学习的学问,弥补和避免大众所犯的过错,积极的去辅助万物按照自己天性去成长发展。解读:这章老子教我们作事几点方式:第一,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佛家讲的因果律,我们要善于在事物的因上去作为。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我们想要事情有一个好的结果,一定要未雨绸缪,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种善因。第二,作事情一定要慎终如始,不忘初心,自始至终才不会失败。第三,作事情不要以名利为目标,不要去执着于外物。如果我们把名利这些外在的东西当追求,并执着其中,那我们就会成为名利的奴隶,终身役役不见其成功。名利这些外物你得到的越多压力会越大,最终都会失去,没有任何人能留得住。第四,我们要用一颗大公无我之心去做事,这样才不会有执念,才能跳出自己的主观成见,去帮助别人成就他们,其实反过来也就成就了自己的价值。在这个世界上你成就了多少人,为社会奉献了多少,你就有多大的价值,多高的地位。佛说众生颠倒,众人追求名利为名利所役,圣人大公无私超脱名利去奉献,反而有更高的成就。

第六十五 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译文】古代善于遵循天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聪明智巧,而是引导人民醇厚朴实。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太过聪明智巧。所以用聪明智巧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祸害;不用聪明智巧去治理国家,才是国家之福泽。能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并作为考核方式践行。将这种考核方式一直践行下去,这称得上是一种玄德,玄德深不可测,远不可及,使万物返归到自然状态,这样到最后就大顺天道,天下大治。解读:“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句话从字面表意理解,会让人认为这是愚民政策,你会觉得老子不是个东西。但只要你通读,读懂《道德经》你会发现老子的思想深不可测,是绝对真理。老子的这个“愚”字可不简单,老子自己说自己,“我愚人之心也哉”,其实老子希望天下人都跟他一样弃小聪明小智巧,而有大聪明大智慧,所谓大智若愚。智慧与我们世俗所认为的聪明是有本质区别的。智慧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觉悟,你的觉悟越高你的境界就越高,智慧越大。智慧的人是一个摆脱了名利外物束缚的人,不露锋芒的人,所以有智慧的人在世俗人眼里象一个愚蠢之人,也是因为我们世俗之人好用名利之眼看世界。我们再反观我们世人眼里所谓聪明人,不就是那些好钻营算计,机心伪诈,以小博大,投机取巧,油滑虚伪,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媚上欺下的这些人吗?这些聪明人的本质就是自利,专注于名利这些外物,他们的思想和思维就是让自己在社会名利分配上少付出,多回报,所谓用力少而见功多。大家去把老子这番话往当今社会和世界上去套。社会上那些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产品,毒食品毒药品等不都是那些所谓的聪明狡诈之人所为吗?现在社会和世界上的一些精英,不正是一些绝顶聪明的人吗?他们哪一个不是贼精贼精的呢?他们哪一个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所谓的精英集团不正是一帮权贵利益集团吗?他们难道不是国家之贼吗?不是世界之贼吗?不是人民之贼吗?所以要读懂老子,大家要理论联系实际,要用老子的话去鉴社会,鉴世界,鉴人心,才能有深刻的理解,不能光从字面意思上去解读。(注:我所说的精英是指那些以名利为追求,在名利上博取了大收获的所谓成功人士,这也是当今世俗对精英的定义)

庄子也以他深邃的眼光,在《庚桑楚》中早给了我们后人以告诫“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意思是推崇有贤名之人,人民为了名就会相互打压争夺,任用聪明机巧之人,人民就会起投机贪婪盗窃之心,推崇负有贤名的人和任用聪明知巧之能人对人民没有什么好处。人民太过于追求名利,就会有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君主,大白天的也会有人盗窃,光天化日之下也会有人挖人家墙角。天下大乱的根源必定启自尧舜,它的危害将显现在千年之后。千年之后,必定有人吃人的事情。我们把历史翻一翻,是不是这样的?举贤任知启自尧舜,尧舜千年之后,人相食的时代好像发生过多次吧?子杀父,臣杀君的事直到现在世界上也不少见吧?

举贤和任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危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撑大了人的名利之心,强化了人争名夺利的竞争意识。举贤就会造成整个社会为了名相互倾轧,让大家慢慢变得虚伪。就像现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许多先进分子,优秀分子等有几人是名副其实的呢?社会上的这个家,那个家等有几人是货真价实的呢?这个头衔,那个头衔有几个是与其贡献相合的呢?任知就会造成社会过度的争利。聪明智巧之人都很精明,精明人往往算计又自利,这样的人掌握了公权力就容易争权夺利,急功近利和贪腐,贪腐成风就会社会动乱。

附: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不标榜推崇贤名,不要让人民去争名;不追捧那些稀少的贵重之物,使人民不起贪求之心;不要去宣扬倡导会让人起物欲的事,这样民心才不会惑乱。因此有道之人治国的话,就是让百姓精神淳朴豁达,生活富足充实;减损他们争名夺利的心志,让他们身体健康强健。平常多去作那些让人民不起智诈之心,不起私欲的事情,这样就促使那些有智诈贪欲之心的人也不敢去投机取巧,强取豪夺了。我们以大公无私之心去做事,天下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解读:本章老子是教我们治国为民之道。首先老子告诉为政者治国要避免的事主要讲了三点: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贤名很好吧,人人都想拥有,看历来那些个贤名。譬如说:和尚,历来是个贤名吧,光看名字就是高大上,“和”德也,“尚”高尚,和尚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和尚的职责本应教化众生觉悟向善,但现在又有多少人捧着佛祖的衣钵,顶着和尚的名号,享受着信众优渥的供奉,行着名利的苟且。很多真假道士也是一个样,打着老子的旗号招摇撞骗。好象共产黨员在中国大陆也是个贤名吧?有代了三个表吧,如果你是一个共产黨员,请你摸摸你的心,看你是为了你的信仰,还是为了你的名利,你知天也知。还有社会上好多个贤名,象什么家,什么长,什么先进等等,不都是引得群魔乱舞,你争我夺吗?所以老子说贤名不是个好东西,惑人心性,失了根本,真正去追求奉献的人不会去求贤名,去求贤名者往往夹带着名利的私货。不贵难得之货,就是要求为政者不要去追求那些贵重的希有之物,不要求侈,要以俭朴治国,这样老百姓才不会跟风追逐那些贵重希有之物,不跟风攀比,不起贪婪盗窃之心。中国历史上不贵难得之货作得很好的就是汉文帝和隋文帝,他们日常器物不饰金玉,吃穿用度不求山珍海味,不锦衣华服,都很朴素,所以百姓也就淳朴,政治清明,民富国强。不见可欲就是不要去追求名利这些外部的物欲,其实这句话也是对前两句话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贷的加强句。这句话老子也是说给当权人听的,要求为政者管好自己,不要倡导和追求物欲。追求物欲就会造成贪污腐败,享乐主义横行,民风不淳,民心惑乱,最后天下大乱。其次老子告诉我们一个有道的人治民是怎么做的,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第一,精神方面,那就是让老百姓心灵虚空,心里少装点私欲私愿,这样人民的精神就能淳朴豁达,这样人民内部才能团结友愛,少矛盾冲突。反观我们近几十年的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伤分败俗,没有道德底线的事发生,不就是因为我们的私心私欲太重,心里只有自己,只有钱吗?所以你坑我,我害你;你生产假药品,我生产毒食品;你把牛皮吹上天,我把陷井挖至黄泉,等等。第二点,物质方面,要让老百姓生活丰衣足食,身体健康强健。现在我们老百姓丰衣足食是基本实现了,但身体健康强健就不知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反正是还需花大力气才能实现。其实归纳起来人民个体主要就是一个精神需求与身体健康需求,对一个国家的来说也就是一个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物质文明建设主要就是保障老百姓有一个富足的生活和健康强壮的身体。国家其实就象一个小家庭,如果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话,那么这个家庭也就散了。反之,如果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用一颗公心为家庭着想,彼此照顾,那这个家庭怎么会不美满和谐富足呢?我们以大公之心,也就是以无为去治理国家,让大家都大公无为,国家怎么会不和谐富强呢?国家焉能不治?一个家庭要做到大公无为,作家长的首先要自己大公无为。一个国家要大家作到大公无为,首先作领导的要自己作到大公无为。要老百姓大公无为,首先政府必须要大公无为。所以老子一再强调修身正己才能正天下,己不正天下焉能正?反观我们现在的官员,我要拿高薪我才能廉;我要特供我工作时间长;我要特服我工作很劳累;我要特权因为我是官。比辛苦你们没有民工辛苦,比工作时间长你们比不上生产线上的打工仔,比重要性你们比不上农民。你们要高薪,要特权不就是自己是个官吗?不就是那点自贵之心吗?公心何在?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老一辈国民黨人,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朱德,还有习仲勋等老一辈共产黨人,他们正真的信仰是天下为公,不是某个主义,更不是为了某黨之名。试看当今国共黨员能有几人不是名利之徒?试看当今世界所有的政黨,既使是一些自命为最先进的政黨,哪一个又不是打着为民的旗号从事着一黨之私?自为种而天下耳。世界上没有一个黨不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究竟谁有真理呢?曾经世界上那些所谓伟大的黨对世界人民所造的伤害好象也不小吧?不是一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吗?所以还是我们的老祖宗看的透彻,无黨不黑,给我们子孙留的这个“黨”字都是黑的。黨就是一个大团伙,有大团伙就会有小团伙,团团伙伙就会你争我斗,造成内耗,最终受害的是老百姓,所以政黨的存在对天下无益。我也告诉大家真相,救中国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里面有道家天下为公的思想,共产黨正是靠着天下为公的思想并践行所以得天下,在当时老百姓谁认识马克思?自古至今,每当天下大乱老百姓过不下去时,谁要是高举天下为公的旗帜就能聚民心,谁的公心大谁就可以得天下,谁失了公心也就失了民心,也就失了天下。我们的儒家也讲大下为公,讲仁义,但儒家更讲功名,讲等级贵贱,所以儒家用一颗名利之私心而讲公,讲仁义道德,那是假公济私,那是私仁私义,是伪道德,也所以儒家多伪君子。其实儒家,诸子百家包挂现在东西方的思想学说都出自道家,道才是源,只是它们各得其神之末节,没得道之全貌,没得道德之真,有的是误入歧途。只有老庄之道才得道之全貌,才可以救世。老庄之道是唯心,更准确地说是唯道,是唯道是从。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暂且不论唯物唯心还是唯道谁对谁错,过几年大家会自明。马克思说资本是恶的,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各有所用,资本用在公心大的人手里会是造福人民的利器,用在私心大的人手里会成为盘剥人民的工具,正如鸦片用在良医那里是药,用在恶人手里是谋财害命的毒品,原子能用在善良人手里是造福人类的能源,用在邪恶的野心家手里是毁灭人类的大杀器。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应该是社会越富足精神越文明,道德层次越高,那为什么现在的世界不是如此,那我们历史上的一些王朝为什么总是在强盛时,精神道德且开始滑坡呢?道家说我们首先要正己,正己在修心,心修好了外在的自然会好,现实确实是心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了结果,有什么样的心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就象早期中共先有思想才能夺取政权。如果用马克思的唯物观,物决定精神,那我们就很容易重物质,轻精神,让人永远滞留在物的层次,成为物的奴隶而不能进入生命的层次,更别说灵魂的层次,而道家说人要尊生而轻物,反而更富足,物而不物才能物物,让人成为物的主人,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人也只有真正懂得尊重生命,才能不会为争外物相互打打杀杀,才有和平,看我们人类所有的战争不都是争名夺利吗?等等这些到底是道家正确还是马克思正确呢?就算马克思对,但现在的共产党员有几人读完过马克思二百多万字的《资本论》?如果你没读过那你信仰的是什么呢?

第六十六章 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江海之所以能让百川归服自己,是因为它将自己置于卑下的位置,所以百川归服它。因此圣人要成为人民的领导,就必须言行谦卑;要当好表率,就必须将自己的私心抛到身后。所以圣人处在上位,人民也不会有负担;走在前面则人民不会害怕。这样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拥戴而不会厌弃。因为圣人不争名利之私欲,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解读:老子在这里是告诉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一定要有大海般容纳百川的胸怀,身处上位必须言行谦卑,必须用一颗大公之心去为政处事,只有抛开私心私欲,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你争抢。其实天下所有的争斗无外乎名利之争。

第六十七章 持保三宝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慈卫之 ,天将救之。译文】天下人都说我道行大,好象不成器。正是因为我道行大,所以象不成器。如果象世人认为的成器,那么长期下去你也会觉得我渺小啊!我身上有三件宝贝:第一,是有一颗大愛的慈悲之心;第二,是有一个俭朴的品性;第三,是有不敢走在别人前面的谦卑。慈悲之心能让我生发勇气;俭朴的品性能让我胸怀宽广;有不敢走在别人的前面的谦卑,所以能让我走得更长远长久。今天的人们舍弃了慈悲谈勇气,舍弃了俭朴求宽广的胸怀,舍弃了谦让而追求先进,这些都会徒劳无功。我的一颗慈悲大愛之心,用它来征战就会胜利,用它来防守就会牢固。在危难之时,我用慈悲大愛之心作护身符来撼卫自己,上天都会帮助我。解读:“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这里的“道大”是指人的道行大。“不肖”是指人不成器,不成材。“细”是渺小。“慈”是指慈悲之心,仁慈之心,大愛之心,大公之心。“俭”通简,是俭朴,简朴的意思。

本章是老子对自己的自我简介,自我描述,也是在以己来教诲我们怎么为人。本章前面几句话是老子描述世俗之人对象老子这样一些修道之人的一些看法。因为世俗之人站在名利的角度看世界,在他们眼里,那些修道之人淡泊名利,不富也不贵,并且还食古不化,简直就是废柴一根不成器。站在修道人的眼里看世界,就是在名利上取得多么大的成功,长期看也是渺小的,就如同以前恒大许某印,你以前可能觉得他多么风光,现在你看他,觉得他屁都不是。又譬如:你可能觉得李嘉诚大富大贵,是一个大材大器,当他哪天离开人世时,如果不能散尽余财,你可能又会觉的他只不过是一个投机的小商人而已,如果李嘉诚能彻悟自己,在有生之年将从天下聚敛的财富还与天下,施惠于众,你这才觉得他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一个功德圆满之人。再譬如:象周某康、徐某厚、郭某雄等之流,以前名位不可谓不高也,现在你们又觉得他们是个什么东西呢?所以老子说“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名利是不长久的,无论你在名利上取得多大的成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大愛大德才能让人高尚,只有崇高的精神才能让人不朽。真正有觉悟的人不会以名利之眼看世界,更不会以名利为追求,这就是真相。“ 慈故能勇”,这句话可能不容易理解,慈悲为什么能生发勇气呢?因为慈悲之心是一颗见人苦如己苦,见人悲如己悲的大愛之心,有慈悲大公心的人看见别人有危难时,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援手,看到社会和国家有难时会挺身而出,不会顾及自身安危。所以一个人没有慈悲公心而去谈勇气那是舍本求末,徒劳的,假的。没有慈悲的勇气那叫逞强斗狠,这样的勇气只能给自己带来灾殃。“俭故能广”。一个俭朴的人,淡泊名利,他们的心念,行为是一颗大公之心在主宰,他们看问题的视角不是从自我出发,而是站在道的视角看天下,所以格局大。反观我们普通人都是以一颗私心,站在自我的角度看天下,把名利当追求,沉浸于物欲中,结果被名利所役,所以我们普通人的心里只装着自己,没有格局。我们去审视历史上,世界上那些真正伟大的,有大格局的,为人类作出大贡献的人,他们无一不是过着简单俭朴的生活。一个人没有简朴纯真的内在,只追求丰富广大的外在,这样的人就是贪婪,贪婪只能给人带来祸患。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这是教我们作人要谦卑,做事要谦让,这样人生之路才能行稳致远,事业才会有大成。我们世人总是自大自贵,在功利上怕落人后,好争先恐后,急功近利,这也是许多人走不远,喜欢摔跤的根本原因。老子这章表达的思想内核用一句话表达就是,“以一颗大公大愛的慈悲之心去做事,进可功,退可守,并且老天都会帮你,成全你”,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注:在本章老子特别强调了慈悲的力量。慈悲之心确实有很高的能量,慈悲之心是大愛之心,是公心,是圣人之心,象庄子说的“内圣外王”,内有圣心就能外生王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仁者无敌”。那什么是慈悲呢?我们要准确的认知它,从字面上看慈悲=慈 悲,慈就是愛和仁的意思,悲就是悲痛、悲悯的意思,所以慈悲这个词给我们诠释了慈从悲中来,无悲不成慈的道理。一个人有没有慈悲之心,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同理心,一个人的共情力,是一个人看到别人痛如己痛,别人悲如己悲的一种情感,是自己与别人的合一。一个人的慈悲之心有先天差别,你去仔细的观察儿童,每个孩子所表现出的同理心,同情心是有很大差别的。同理心强,同情心大的孩子先天具备的慈悲心大,德行大。慈悲心也是可以后天修的,需要一个人凡事要学着换位思考,并把这种思维模式当成一种习惯,这样人的同理心会慢慢增强,慈悲心会慢慢增大。再者,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吃的苦和受的伤多了,同理心强的人会将所吃的苦和受的伤转化为慈悲,相反,同理心弱的人会将其转化成恨和报复,就像有的人被伤害过不忍心再去伤害别人,而有的人被伤害过后会疯狂的加害别人。在社会上我们怎么审视一个人有没有慈悲心呢?譬如:我记得前些年有个女孩子受欺负后抑郁要跳楼,当时多少人在下面幸灾乐祸,这些人就是毫无慈悲之心。现在俄乌战争,网上多少人幸灾乐祸,这些为战争幸灾乐祸的人也是缺乏慈悲之心的。前段时间某国某前领导人遇刺身亡,网上也有好多人欣喜若狂,这样的人也是缺乏慈悲之心的。慈悲之心不分敌我,没有分别心。一个人只有对敌人仇人都能报之以愛,这样的人才算大慈大悲的,这样的人也就没有了敌人仇人。慈悲的人能受到上天的眷顾,能逢凶化吉,在险能安,所以我们要修大自己的慈悲之心。慈悲之心是一个人行走在世间最好的护身符,大家要谨记。)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译文】会当将帅的人,不逞强炫耀武力;会打仗的人,不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被敌方左右;会用人的人,对人都很谦卑。这才称得上一种不与人争的德行,这才称得上用人的能力,这才是配得上高远的境界。解读:“天古之极”是指高远的境界,古人以天为高,古为远,极是指境界。本章老子是告诉领导人要有一种“不争”的思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一种深厚的德行,是一种高远的境界。在现实中那些“好争”的领导人,就喜欢发动战争,侵略别人,结果就是让本国和受害国的人民可承受痛苦,最后自己也会身败名裂。在战场上一个“好争”的指挥者就很容易产生情绪,动不动就怒火中烧,从而失去理性造成失败。在社会上,一个“好争”的人,名利观强,就容易与他人起冲突,由于这样的人缺少谦卑之心,作领导,也就很少有人真心追随和服从。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译文】用兵应该这样“我不逞强主动挑起战争,而是先被动应对。先不要强取深入,而要守弱退让”。这就是让自己行不得不行,拳不得不挥,敌不得不击,兵不得不发。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差点让我把道给丢了。所以双方相对抗的兵力差不多时,隐忍守弱心怀慈悲的那一方一定胜利。解读:几丧吾宝,这里的“宝”是道的意思,老子在第六十二章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老子在这篇的用兵思想与第三十章和三十一章的用兵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就是用兵要不得己而为之,这样才符合天道,才不会失德,才能无往而不利。千万不要逞强,逞强是不道,是违反天规,逞强只能得意一时,迟早会以失败告终。天之道犹张弓与,射箭要先往后拉,挥拳要先缩手,跳高要先下蹲,等等这些都是先聚势蓄力而后才能爆发全力。天道法则都是先卑下而后高远。

附: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译文:国家领导人遵循道的话,是不会在世界上好战逞强的。好战逞强反噬性强。发生战争的地方,土地就会荒芜,大的战争后,就会有天灾等一些不好的年景。我们应对战争就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的结果,不要去逞强斗狠。取得了好的结果不要自大,不要夸耀,不要骄傲,取得胜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要因此而逞强。万物都是因为强撑,贪婪这种行为让自己衰亡的,这种行为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就会早衰早亡。解读:本章老子主要是告诫我们,战争是一个特别不好的行为,它的反噬性特别强,战争只能作为最后一种万不得已的手段,千万不要用战争去逞强,好战必亡。

附: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之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译文:用兵打仗不是什么好事情,天地万物都讨厌它,有道的人是不愿意干的。有道的君子平时处事居左边上位,在用兵打仗时则让自己处于右边的下位,因为用兵打仗不是一个好事情,不是一个君子喜欢的东西,是不得已而为的。用兵之事淡然为好,即使胜利了也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那些为战争唱赞歌的人,是把杀人当乐事。一个把杀人当乐事的人,是不可能在天底下实现自己愿望的呢。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边为上。打仗时,兵权小的偏将军居左边,兵权大的上将军居右边,这样就是说把打仗当凶丧之事来对待。杀的敌人太多,我们应以悲哀的态度来对待;打了胜仗,我们应以丧礼仪式来迎接。解读:本章老子告诫我们用兵打仗不是一个好事情,一个有良知的人是不会以争战为乐的。战争是一个不得已的行为,就是对敌人也应怀慈悲之心,慎兵慎杀。我们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愛好和平,珍愛生命的民族。我们民族对战争的态度一直是把它当凶丧之事来对待。我们的先祖从我们文明的源头就给我植入了"和"的基因,我们所有兵法的第一原则就是不争,止战。不争的精神是与天道相合的,所以我们华夏文明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我们华夏子孙更要继承和发扬下去,去构建整个世界和平。

附: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想要将天下拿来为自己的私欲而为,我看他是得不到的。天下是神圣的,不是让人用来满足私欲的,不是让人占为私有的;谁要是为私欲而为就会失败,谁要是占为己有也一定会失去。因此,圣人大公无私无我的作事所以不会有失败,不执着于外物所以也不会有失去。世上的人或团体,有的在前行,有的在跟随;有的唏嘘嘲讽,有的吹捧奉承;有的恃强欺凌,有的羸弱依附;有的不屈不挠,有的破罐破摔。因此,有道的人不走极端,不奢靡,不自大。

解读:“为之”是指为私欲而为,看我们世人不都是在为名利这些私欲而为吗?圣人不为名利而为,所以世人之所为是圣人所不为,故称为圣人之“无为”,也就是“无为”就是大公无私的做事。“去甚”指去除极端,不走极端。“去奢”去除奢侈,贪婪之心。“去泰”是去除自大之心。

老子在本章首先是告诉我们,天下万物都是神圣的,是上天的,不是让人为满足自己私欲去争去抢的,不是让人窃为私有的。谁要是想将天下之物据为己有,最终都会失去;谁要是强取豪夺,最终都会身败名裂。庄子也说“名,公器也,不可多取”意思是名利之物是上天给大家的公用之物,是共享共利的,拿自己的那一份就好,不要贪。本章最后部分是老子对社会争名夺利,个人或集体所表现出的各种精神状态的描述。教导我们对名利不要贪婪,要适可而止,要懂得平衡,走中正之道。

庄子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意思是一个人最高的认知就是知道自己在这个物的世界从来就不曾拥有什么。汝身非汝有,天地之委形也;汝生非汝有,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天地之委蛻也。这个世界是道创造的,我们的形体也只是道给我们暂用一下而已,我们能拥有什么呢?我们有什么好争的呢?

我们真正拥有的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灵魂也是由道所生,但我们的灵魂是出自道的本体,所以我们的灵魂也可以说是小道。我们的灵魂行走在世间,一世牛马一世人,今世为男下世为女,今世为夫下世为妻,今世为父下世为子,今世生甲地下世生乙地,今世落A国下世落B国,今生是白人来生是黑人,今生贫贱来生富贵,这世为民它世为君···其形就这样万化而未始有极,体尽万般角色,尝尽万种滋味,历经生老病死。我们的灵魂在世间就是这样一种体念和修炼,从而不停成长晋级升维,最终走向大彻大觉大悟合一。

天地有循环,阴阳有平衡。你今世讨厌的人,或许就是你下世的模样;你今生伤害过的东西,下次再来伤害你。在这个物的世界没有什么比什么高贵,不要自己暂世是个人样就看不起猪狗,大家前世都当过猪狗,有些人这世损德太多说不定下世又回去做猪狗。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你用什么样的手段对待世界,世界就会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对付你,不差分毫,并且你还觉知不到,最终你能成为什么,有什么样的结局完全取决你自己,每个人都在无形无觉中承受着各自的因果。所以人在世间千万不要自大自贵,莫贪莫争,莫逞凶为恶,要去愛天地万物,愛天地万物其实就是愛自己。万物本一体,都生在道中;万物本一家,都是道的子孙。

第七十章 则我者贵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不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译文】我的话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实行。天下人不能理解,不能去实行。我说的话是有宗旨的,所做的事也是有根据的。大家之所以不能理解,是因为大家还没有自知之明(还没有觉悟)。能理解我的人很少,照我去作的人难能可贵,这其实是一个披着粗布大衣的圣人怀揣着美玉送给大家。解读:“有宗”就是有宗旨。“有君”就是有根据,依据。“不我知”就是不自知,没有觉悟,没有自知之明。“则我”就是照着我,依着我,按着我的去做。

老子在本章告诉我们要读懂《道德经》,要能理解他说的话首先要觉悟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格己格己先把自己给整明白。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别人的,知己才能知彼这就是真相。你的觉悟有多高,你对老子的理解就有多深刻,你就会发现《道德经》就是老子留给我们这些子孙的稀世美玉。这是一个觉醒的时代,现在能理解老子的人应该很多,并且将会越来越多。整部《道德经》老子都说了些什么?老子说他的话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实行,但天下人不能理解他,不能照着他说的去做。其实老子主要就讲了两个字“无为”,也可也以说就一个字,那就是“公”,就是以大公无私之心做事的好处。纵览古今中外,以前凡是以大公无私之心去做事的人都能成就伟业,或者成为各个行业的杰出人物,公心越大成就越大。也有许多人本来可以成就伟业,在事业盛时被名利所惑把老子这个公字给弄丢了,结果功败垂成,身败名裂。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做到无为可以安天下,对于个人来说做到无为可以发挥出人生最大的价值,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做到无为就可以美满富足,天下如果能做到无为那就无处不和谐,无处不繁荣。在精神层面无为可以让人得真乐至乐,那是一种价值感,那是一种灵魂的快乐,远超世俗的名利物欲之乐(名利物欲之乐严格来说不可以称之为乐,只能算是一种感官刺激,它与吸毒没有本质的不同)。无为是天之乐,是天之所好,我们人能做到无为那就是与天同频,与道为友,与造物主同游,故无天灾,无物累,无鬼责,无人非。这些还只是无为显性的,世面所能见的部分好处,无为真正价值是看不见的的隐性价值,无为是在积德,德滋养着灵,让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这也是我们今世为人真正的目的所在。

老子说他说的话是有宗旨的,那是什么宗旨?那就是老子在第四十二章所讲的“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是告诫我们只要我们凭公心去做事,就会该有的都会有,要是用私心去好争逞强,投机欺诈,强取豪夺那最终都会死的很难堪。大家自己去审视一下历史,看你周遭的世界是不是这样的?有些人可能会说世上许多为恶的人不是也过的有滋有味吗!我也要告诉你,因为你只看到了他的一时而没有看到他的结局,你只看到了他的今生而没有看到他的来世。

老子说他所做的事是有根据的,那是什么根据?那就是老子写《道德经》是根据绝对真理,因为老子就是道的化身。道是规律的创造者,法则的制定者,只有道最了解道。(注:我现在在这里说老子就是道,就是上帝,五年之内天下人人信老子,人人信道,人人信上帝,可能没几个人会信,特别我们中国大陆人,因为我们现代一直受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影响。我本人曾经也是唯物主义者,我也只是现在才改变。每个人都是一样,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此乃人之常情,这样的好处就是不容易上当受骗,但另一面就是就是容易把别人说的真相当谎言,从而使自己错失良机。不管怎么说,大家去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一个有良知有德行的人是不会错的,让时间去证明一切。那些抑郁焦虑中的人们,那些深处生活和人生不幸的人们,那些被疾病痛苦折磨着的人们,请你们时常读读背背老子的《道德经》,慢慢的去品,慢慢的去悟,这样心灵会得以净化,心变了外在的世界也就变了,这样日改月化,慢慢的就会从困厄中走出来,当哪天你再回头看自己时会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全新的自己。《道德经》能给人一种冥冥中的能量,此言不虚。)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矣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译文】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值得称赞的;把不知道当作知道,这样是有毛病的。圣人不犯错误,因为他们敢于直面认知错误,我们只有直面认知错误,才能避免错误。解读:我们之所以会犯错误,根本原因是我们认知不足的问题。我们的大脑思维很容易固化,把我们过去所学到的知识和体念过的东西当作世界的真相。譬如说,过去别人告诉你葡萄是酸的,你会形成一种葡萄一定酸的错误认知,直到你吃了各种葡萄才知道葡萄也是有多种味道的,从而消除对葡萄认知的成见。再譬如,我们以前觉得某个人愚钝胆小,一直认为这个人没出息,待到几十年才发现这个人才是最有出息的。所以我们看问题一定要以变化的眼光全局地看问题,一定要有道的视角,要敢于否定自己,不要先入为主,打破自己的成见偏见,然后才能自明。老子在这里还说了一个人格问题。圣人之所以没毛病是因为他们敢于直面错误,承担错误,从而化解消弥错误事态。而我们一般人对待错误的方式,要么不承认,要么想方设法推给别人。这两种人作人处事的底层逻辑就是一个大公无私,一个自私自利。

第七十二章 自愛不自贵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译文】当老百姓都不怕统治者的威压时,那国家的祸乱就要开始了。不要逼迫老百姓不得安居,不要压榨老百姓无以生计。只有不欺压别人,别人才不会讨厌你。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没有成见和偏见;他们自愛,但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贵。所以我们要去除自我偏见和自贵之心,要自知自愛愛人。解读:本章老子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觉悟自己,去除自己的成见偏见,要有一颗自爱之心,但不能自己觉得自己高贵,高人一等,要有平等心,无分别心。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觉悟了自己,才能去除成见偏见,才能生发出一颗大公大愛之心,才能知道人生的根本价值是奉献而不是满足自己的私欲。特别是为政者,一定要不断地觉悟自己,用大公之心去作事就能获得老百姓的拥护和愛戴,如果只追求个人名利之私欲,搞得老百姓无以生计,那就会被老百姓讨厌抛弃。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谁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译文】把勇气用来逞强就会受到伤害,不把勇气用来逞强则可以保全性命。这两种勇气的行为方式,一个有利,一个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什么原因呢?就是圣人也很难知道。上天的规矩就是,它不争斗反而能胜利;它不说话,但能给你很好的回应;你不召它,它且自己来了;它虽然悠闲,但很会谋划。天道之网虽然稀疏,但不会遗漏什么。解读:“勇”是指勇气。“敢”在这里是指逞强。

老子在这章主要是告诫我们,人要把勇气用到正处,这样才能给我们带来利益,千万不要用它去逞强,上天是最不喜欢别人逞强的,否则会修理你。人的每一个心念和行为上天都会给于回应,只是早晚的事,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有良知的人,千万不要去做恶,自欺欺人。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译文】老百姓都不怕死了,怎么还能用死亡来吓唬他们呢?假使常让老百姓处于死亡的恐惧中,而对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们抓住了他,就应该把他杀掉,谁来执行呢?有专门杀他的人来杀他,如果我们代替专门杀他的人来杀他,就如同我们去代替高明的木匠来砍木头。 如果我们去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很少有不伤到手指的呢。解读:老子在这章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就应该敢于去反抗,把那些始作俑者抓起来杀掉,对于那些强大的邪恶势力我们也无需自己动手,免得伤了自己的手指,自会有专人来替天行道。反过来,老子这也是在告诫那些为非作歹之人,不要自恃强大,以为老百姓奈何不了你,也还有一种杀叫作“天杀”,时候一到,上天会有无数种方法来惩治你于无形中。

第七十五章 不求生之厚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译文】人民之所以吃不饱饭,是因为国家的各种税收太多,所以吃不饱饭。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为名利乱作为,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去触犯法律,是因为统治阶层追求个人奢靡丰厚的生活享受,让人民生活过不下去,所以人民为了活命,就会轻生冒死。只有那些不追求个人生活享受的领导人,是比那些追求个人享受的领导人贤明。解读:老子在这章主要是告诫为政者,治理国家不要为了个人名利,胡作乱为,搞得国家混乱。不要追求浮华,贪求奢靡享受,搞得老百姓负担重,生活过不下去,这样老百姓不答应,会导致国家动乱。一个贤明的领导人应该是俭朴的,不求个人名利的。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文】 人在生的时候,形体是很柔弱柔软的,死了就会变得僵硬。花草树木,在有生命的时候也是很柔软脆嫩的,死了之后就会变得干枯硬邦。所以僵硬干枯的那些东西和事物是没有生命力的,柔弱柔软的东西和事物才是有生命活力的。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造成失败,树木强硬了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霸道其实是让自己处于不利的下位,守柔处弱才是有利的上位。解读:老子在这章主要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去逞强霸道,这不符合天道法则,要让自己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这才是最有利的位置,这样我们反而能把事情做好做成功,正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但我们世俗之人总好霸道逞强,视柔弱处下为糟糠。人类的社会总是以强者为崇拜,说什么强者生存,物竞天择,可为什么强大的恐龙可灭绝了呢?世界上那些强大高大的动植物总是少之又少呢?为什么强霸之国总是容易崩溃呢?为什么强横之人总是不得善终呢?这些是为什么?世界上最强大的是道,它至柔至弱,无形无相,它又无所不能,无所不克。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外在强大富有光鲜,而是内在的丰盈真实,是灵魂的高贵,是以道为宗。

第七十七章 天道平衡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译文】天道法则,它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吗?谁太高了就要把他往下压点,谁太低了就要把他上举一点。谁太多了就让他减少一点,谁太少了就会给他增加一点,天道的法则就是减损多余的那一方,来补偿不足的那一方。可是人类社会的法则就不是这样的,总是让不足的那方减损来供奉给富足有余的那方。谁能把自己有余的东西奉献给天下需要的人呢?只有有道的人。因此,有道的人奉献而不求回报,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们不会去追求这些外在的好名声。解读: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天道对每个人及天下万物都是公平的,没有偏私。而人因为有一颗私心,所以都想得到的名利比别人多,造成相互之间争名夺利,强者恒强,弱者永远被收割。但那些得道之人象大道一样没有私心,只有一颗大公大愛之心,去追求奉献,不会去追求名和利,所以他们会把自己多余的东西资助需要的人。

第七十八章 柔弱胜刚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译文】天底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这样它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的。弱小的可以战胜强大的,柔软的能够战胜坚硬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没有人去这样做。所以圣人说:能够为国家承担屈辱,才配得上是国家的君主;能够为国家承担灾难,才配得上是天下的君王。正确的话,看起来好像是搞反了。解读:本章老子是教我们为人处世要象水一样,善于守弱处柔,甘于卑下,这样才符合天道。对于个人来说只有这样才有胸怀,才有承担力,才能成事。对于国家领导人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承担起责任,才有担当,才能获得百姓的认可和拥戴。

第七十九 报怨以德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译文】大的怨恨经过调解,彼此之间一定还会留下一些余怨旧恨,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化解呢?圣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笔欠帐而己,接受而不苛责于人。有德的方式就是用这种记帐法,采取报复的方法就会失德。天道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亲疏之别,他会把最好的送给遵循他的善良人。解读:本章老子是教我们化解怨恨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佛家讲的因果相报,别人对你的伤害可能是你上辈子欠别人的,或者说他这辈子对你的伤害,下辈子再还给你,这样我们在心理上面就得到了平衡,就获得了解脱释怀,不会在自己心理上再去自己伤害自己。你今天受到的伤害或者失去的东西,上天会在别的时间以其它的方式补偿给你,不要怨天尤人。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对敌人,仇人都能报之以愛,那老天都会赐大福给你,因为德乃容,有大容就有大德,有大德必有厚福,这就是天道。

第八十章 理想国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直译】:小小的国家,我一介寡民,纵使有强大的军队也没什么用,虽然有甲胄利刃,也不需要拿出来展示;让人民珍爱生命,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有车,也不用乘坐;使人民又回到了淳朴真诚的生活交往状态,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安适,民风和乐。邻里之间和谐自然,人们到老死相互之间都不再有矛盾冲突。【意译】:这是一个自由的王国,我就是我王国的主人,这里没有兵役,再没有战争。这里的人民珍爱生命,热爱和平,不用到处奔波,没有舟车劳顿。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生活富足,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睡得安稳,民风和乐。邻里和谐,人们到老死都没有冲突。解读:“小国,寡民”,这里“寡民”是老子自称,这句是老子说给自己听的,并且整篇都是老子在心里自己对自己说话,这句与庄子《逍遥游》“无何有之乡”多么的自洽,就是说这个国家就我一个人,也就是一个没有国家的自由王国。在老子,庄子那个年代,国家是君王的私器,是用来控制和奴役百姓的,每当国与国相争又给百姓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所以人民多么希望没有国家,消灭国家。“ 什佰之器”是指军队,“使民结绳而用之”这里老子不是要我们回到没有文字的社会状态,是意指回到过去那种真实纯朴的的交流状态,不要口是心非,机心伪诈。“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的“邻国相望”和“小国,寡民”是相对应的,就是没有国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自由国,所以邻国相望也就是邻里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的来往是指矛盾冲突,在先秦小农时代,国与国之间人民大规模往来不就是战争冲突吗,还能有什么?我们到现在也还在用“往来”形容冲突,所以“不相往来”就是没有矛盾冲突。老子给我们设计的这幅理想国的画卷,多么象马克思设计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是不是马克思看了老子的《道德经》找到了灵感,还是他与老子心有灵犀呢?“理想国”老子把它放在《道德经》的结尾部分,这就是老子整部《道德经》的目的所在,这就是老子为我们人类设计的终极家园。我今天解其密,还其真,也是顺天应人,说明这样一个“人人平等,人人自由;各展己长,各尽其能,各安其命;以无私奉献为乐,以自私贪婪为耻;以讲团结为荣,以求分裂为辱;以朴素自然为美,以浮华奢靡为丑;人人生活无忧,精神充实,乐享天年。这样一个和谐自然,天下为公,天下-家的大同社会”就在我们眼前。现在,世界正在进入黎明前的黑暗期,跨过去了,我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将进入新的纪元,人间将是天堂,天堂就在人间!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译文】真实的言语不求华美,华美的言语不够真实;真正明了的人不喜欢与人争辩,好争辩的人往往不够明了;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广博的知识,有广博的知识不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圣人不贪积,他们越是帮助别人,他们越充实;他们越是为别人奉献,他们越富足。天道的法则是有利万物而不去伤害,圣人做事的原则是奉献而不是去争私利。解读:本章是《道德经》的收尾篇,在这里老子对《道德经》做了总结,《道德经》没有用华美的语言,没有用善辩的逻辑修辞,没有用广博的知见,而是用朴素,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相,告诉我们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教我们修身治国之道。

在本章老子告诉我们有道德的人,他们不贪积东西,他们大公无私的去帮助别人,把有余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他们反而越富足。庄子说“天道运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无所积故天下归”意思是天道的法则是不贪积,大公无私所以成就了万物,帝王之道不贪,公而无私所以天下就能归服。一个系统哪个环节出了贪积,就会滞塞失衡,就会运行不下去,最后就会死机。象我们的人体如果哪个细胞或器官贪积,人就会得癌症.一个市场如果有些人贪积就会市场紊乱。社会上某些行业出现了贪积就会有经济危机。一个国家某个集团太贪积就会国家动乱。人类太贪积其它的物种就没有生存空间,自然生态就运转不下去。所以天下每每大乱罪在贪,贪是一种罪恶,是一种失德,是无愛。当你无病而贪积药品的时候,别人有病需要药品而得不到药品失去了生命,你难道不是失德吗?当你贪积粮食别人买不到粮食而饿死,你难道不是在失德吗?假使大明王朝那些官宦王爷权贵不贪积,在灾荒之年将贪积的财粮散给百姓,足可以共克艰难,可惜这些人贪物貹过愛命,其结果就是命也不保财也不保,老朱家几乎被族灭,这就是老子说的多藏必厚亡。象杜牧《阿房宫赋》写的,使六国各愛其民则足以拒秦,使秦复愛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可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今人可鉴否?(我们世人总好贪,不知道贪就是无愛失德,当我们贪物物不能尽其用,就是不愛物,当我们贪吃喝而害其身,那是不愛物也不愛身,当我们贪权而不让公权去发挥它为人民的价值,那是不愛权也不愛民。所以贪是即不愛物也不愛人,即不愛人也不愛己,是一种特别失德的行为)

在这最后,老子也语重心长给了我们醇醇的教诲,教我们“为而不争”也就是“无为”,教导我们要去奉献自己的价值,不要去争名夺利。我们一生为他人,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上天会给我们相应的馈赠。“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主线宗旨,这句话与第四十二章的“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是正反对应的。“争”不是个好东西,争出乎利,无非就是争名夺利。与人争,自己争赢了,别人痛苦;别人争赢了,自己痛苦,或者双输那双方都痛苦;与己争,就会身心不和谐,就会抑郁,分裂,精神痛苦。所以有争就会有痛苦,小争小痛苦,大争大痛苦。看那些大争之国,给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痛苦,无非就是满足当权者争名夺利之私欲。挑动发动战争的人,如果这战火中被杀戮的是你的亲人,你的儿女,你的心真的就不痛吗?那些为战争兴高采烈的人,那些为战争抱薪救火的人,如果战争中死去的是你的亲人,你的儿女,你也不心疼?看看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上天本来给了有些国家辽阔的土地,丰厚的资源,但统治者还是要窃取他国土地,强取利益,嘴上反着霸权,自己却行着霸权,其就是霸权。给了有些国家得天独厚的资本,可当权资本利益集团还是贪心不足,想要收割全球财富,到处巧取豪夺,恃强凌弱,不择手段,欲壑难填。这就是所谓的天要其亡,必叫其狂,今吾有言于此,其相关者若还不懂得收手,那我们就来见证历史,见证这个神奇的时代,见证这个神器世界。审审地看,我们人类与天地之争又到了什么样子?吃饱了饭,再想天天山珍海味;生产的衣物可能几百年还穿不完,许多人的衣物没用两次就丢弃换新;有了小房子想大房子,有了大房子想大别墅,甚至私家园林,甚至百千套房还不休;有了汽车想飞机,想游艇等等。人的欲望就像海水越饮越渴,纵有四海之富也永远满足不了。在我们这个资本商业社会,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资本为了利润,政府为了经济,这两者相媾和,不停的利用人性的弱点营销着物欲,不停的制造一些有用没有的东西,或者看着有用实际是累赘的东西,甚至纯粹是为了利而坑人害人的东西。这样不停的制造,又不停的浪费,不停的向自然索取,又不停的破坏污染。去看看我们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掠夺成了什么样子,纵有十个,百个,千个地球可能都满足不了我们人类贪婪的欲望。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天地馈赠给我们的,难道这还不丰厚吗?我们有过感恩吗?有过一点谦卑和敬畏吗?我们却把自己当霸主,不停的强取,说什么人定胜天,何其狂也!我们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也适用老子说的“强梁者不得其死”,人若贼天,天必贼之,天地会向我们发怒的,并且就在当下,难道大家还看不到吗?天在发杀机,地在发杀机。在这里我再明确的告诉大家,土地属于天地(道),不属于人类,也不属于哪个国家,更不属于个人,哪里来的国有公有私有,只是天地给我们的暂栖之地。我们所需的一切资源是天地对我们人类的馈赠,是给大家共享的,不是让人居为己有的。人类所有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其真正的来源是道,道才是原创者,是道让那些纯粹的人,负有天命的人悟到的,再相传于人,所以科学技术和一切文化也是道赐予人类共享的,是利天下的,不是让人和资本窃取拿来专利的,更不是拿来相争逞强的,否则就是不道,不道再先进的科技都有坍塌之时,再利害的武器也有失效之日,最终反伤其身,玩火者必自焚。在这个世界上,富人也好,穷人也罢,每个人一生所消耗的物质和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无非那些贪婪者浪费的多,对社会和自然的破坏力大。其实每个人到头来都是奉献者(说大家是奉献者其实都是在抬举大家,大家未始有物何来奉献),只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因为每个人在离开时带不走世上的一片树叶,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刮我们的肉体都将还给这个世界,我们所能带走的只有我们的灵魂在这一世的觉悟,和我们在这一世奉献的愛,而为自己灵魂积的德,说白了尘世只是我们彼此灵魂的修炼场。贪婪的人啊,执迷不悟的人,你们与己争,与人争,与天争,争这争那,何益?愚昧啊!愚昧,悲哀啊!悲哀······

尾 言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庄子》是打开《道德经》这座宝库的钥匙。《道德经》和《庄子》共同帮我们揭示了宇宙,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真相,也帮我们指明了人生以及人类发展的方向。如果说《道德经》是人类思想行为准则和宗旨的话,那《庄子》就是细则和说明书。《道德经》和《庄子》它们的思想架构相辅相成,高度契合,浑然一体,行文晦涩,隐喻深奥,文章语句和段落跳跃性都很强,但中心思想一以贯之,需细琢反复推敲。《道德经》和《庄子》就象一个人用两种语言风格在表达同一件事,一个语重心长,一个看似恣意挥洒其实也是郑重其事。越读《道德经》和《庄子》越会感觉老子和庄子是同一人,并且他俩的名子中老子之老和庄子之庄都包含长者,老大的意思,也就是老子和庄子之名可以划等号。道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万物之主,这不正是老子、庄子之名隐喻着道吗?再看看庄子的本名庄周之周,周就是遍布,全部区域的意思,“庄周”字面意思就是在全部的区域中的老大,《道德经》中说域中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其中道为最大,那就是“庄周”的引申义就是道。我们再来看看老子的本名李耳,李耳谐音“里耳”。庄子说“天在内,人在外”意思是我们人的心中有天,天即道,我们也常说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住着神明。我们每个人的心念其实就是在跟神明说话,也就是道在我们心里听我们说话,所以李耳(里耳)的引申义也就是道。老子和庄子的名字如此玄妙,是不是他们就是道的化身呢?哈哈哈,确实吊诡!他们的传说和史料记载难道不就像道一样的存在吗?他们的视野穿透古今,俯瞰世间,直达人心;他们的胸怀抱藏宇宙,不遗秋毫;他们的学说始于玄冥,返于大同,四达皇皇,经天纬地,这些又是我们世人所能企及?有志趣的学者和爱好者去仔细研究研究,一定会有重大的发现。也请佛学爱好者好好读读《庄子》,所有佛学的要义,在里面都能找到根源。一个人不经历痛彻心扉的淬炼不足以觉悟;一个民族不历经大灾大难的击打也不足以觉醒;人类不历经狂风暴雨的洗礼亦不足以清醒;天地不发怒,我们不知道收敛贪欲,不知道敬畏。这就是宿命,谁也改变不了。暴风雨正在向我们走来,善良的人们,从今天开始,大家一定要先修好自己的德行,将自己的大愛之心焕发出来,传播出去,发善愿,从善行,珍爱生命,爱惜每一粒粮食,爱惜天地馈赠给我们的一切,常怀感恩之心,为自己积德。厚德才能载物,你有多少德,你才能为你的未来撑起多大的天。无德之人不足以存身,无德之国亦不足以立世。善良的人们当你们承受灾难和痛苦时,一定要记住老子这句话“以慈卫之,天将救之”,就是身处危难绝境,你要把自己的慈悲大愛之心当作你的护身符,不要丧失对世间,对苍生,对自己灵魂的愛,那么上天会救护于你。善良的人们,你们要坚信,暴风雨只是对人间罪恶的清洗,是对人灵魂的洗礼,风雨过后必见彩虹。大家一定要把我解密的《道德经》之《德经》篇先收藏起来,读懂,理解透,抓紧去修德积德,也请大家把《德经》篇分享出去,让它去拯救更多的灵魂。过段时间我再解密《道德经》的《道经》篇给大家,让大家明道,修道,悟道,谨请留意。无德之人不可以见道。最后我还是弱弱地提醒一下全天下所有国家的权贵集团,利益集团,邪恶势力请收起你们的贪婪妄为之心,不要到处制造矛盾,挑起冲突,发动战争,荼毒生灵,强取利益,也请你们舍弃你们通过权力,暴力,资本巧取豪夺聚敛的财富,把它还给天下人,为自己最后积点德。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莫贪!莫贪!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作恶者一个都跑不掉!!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是老子的宗旨,切记!切记!

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格己无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