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

“嘿呀个作喂~嘿呀作~~嘿作”

身无长物的纤夫,凭借肉身与绳子

行走于

悬崖峭壁水直流,十人见了九人愁

终日不见太阳面,只见猿猴甩石头

的荒山野岭

用手和脚在水里摸索落点

高喊着号子溯江而上,奋勇战胜惊涛骇浪

号子是他们的歌!也是他们的魂!

这就是川江号子!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1)

非遗名片

项目序号:55

项目编号:Ⅱ-24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音乐

川江号子起源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陆路如此,水路亦然。四川境内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九十多条。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1000多千米的长江江段俗称川江。自古以来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航道异常艰险。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2)

为了确保木船在水中平安行驶,船工们步调一致,协调动作、一齐用力,他们用号子鼓舞情绪,消除疲劳,在与凶滩恶水的殊死搏斗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川江号子诞生了...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3)

江畔劳动者之歌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重庆市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4)

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特别是经险要的三峡出川,船工们举步维艰。川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5)

号子在川江里沿江而下

见景生情,随意填词

所唱的均与民间传说和两岸地理风物有关

记录川江两岸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

“以歌辅工”之俗的民间歌谣和文人诗歌

更是不胜枚举

内容形式

川江号子包括上水号子下水号子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6)

上水号子又包括撑篙号子、扳桡号子、竖桅号子、起帆号子、拉纤号子等,下水号子又包括拖扛号子、开船号子、平水号子、二流橹号子、快二流橹号子、幺二三交接号子、见滩号子、闯滩号子、下滩号子等,因此形成数十种类别数以千计曲目的川江水系音乐文化。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7)

见山唱山,见水唱水

来源于民间的川江号子

生动丰富,真实自然

“一唱众和”是其独特的形式

“领唱”由号子头担任

号子头见山唱山,见水唱水,即兴演唱

“和唱” 则由众船工完成

一领一随,一唱众和构成了和谐的合唱

号子头根据江河的水势、明滩

暗礁和行船存在的危险性

根据摇橹扳桡的劳动节奏

编创出一些不同节奏、不同音调

不同情感的号子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8)

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营》《桂姐修书》《魁星楼》《拉纤号子》《捉缆号子》《橹号子》《招架号子》《大斑鸠》《小斑鸠》等。

历史悠久

川江号子的历史极为悠久,在四川劳动号子中最具特色。四川、重庆自古有舟楫之利,历代史籍对此多有记载。近年来,在沿江两岸陆续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石锚”、东汉时期的“拉纤俑”等文物都印证了川江水路运输行业的久远历史。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9)

而川江两岸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船运中的以歌辅工之俗,无论在民间歌谣还是在杜甫、李白等文人的诗歌中都是久用不衰的题材。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10)

保护发展

随着机动铁船的普及,以人工为动力的船只在一些干流河湾和支流小河中运行,川江号子生存发展的基础开始动摇,加之传承断裂等因素,川江号子面临濒危困境。抢救、保护川江号子,让它在民众中代代相承,对于丰富、发展中国水系音乐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乐文化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11)

来源:新华社

2006年,川江号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2年9月28日,作为川江号子保护单位的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在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挂牌设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川江号子电子科技大学传承和研究基地”。此举旨在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加快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川江号子”的传承培训。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12)

来源:新华社

永不磨灭的劳动颂歌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13)

随着时代的发展

川江号子广泛吸收了四川其它民间音乐因素

在号子头领唱的慢板中

有川剧高腔音乐的

悠扬、抒情、富有韵味的曲调

吸收自高腔山歌的高亢挺拔的音调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14)

1955年

四川省专业音乐工作者在

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川江号子

获得金奖,川江号子从此蜚声世界

1956年4月

陈邦贵等人演唱的新编川江号子“夺红旗”

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会

获得一等奖

1987年7月

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组织

“世界大河相会在塞纳河”的民间艺术交流活动

72岁的陈邦贵、蔡德元和陈昌福

应邀演唱了川江号子,震撼了所有听众

川江号子的表演

走遍了全国各地

巴蜀父辈们

坚韧不拔、乐观豁达

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

重庆沙坪号子(唱不尽的长江故事)(15)

如今

川江号子作为川江

最富凝聚力、最具标志性的音乐符号

它的传承已经深深地融进了

川江流域广袤的大地中

也让后人们永远铭记

那些曾行走在川江上的纤夫们

是他们的脊梁为滚滚东逝的

长江文化拉出了一片新天地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看四川等等

编辑 | 余 进 排版 | 余 进

校对 | 刘 念 责编 | 韩晓冬

投稿邮箱:ichfysc@163.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