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21首文言文原文(必考的16篇文言文知识点解析)

好的学习方式是:

首先得知道学什么?

然后是怎么学。

接着才是记。

重点是要用!并且经常用!

文言文学习亦如此,我们要了解我们通过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什么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哪些必须死记硬背。接下来的内容是中考必考的16篇文言文,希望学生和家长们可以参考下相关知识点,相信对您一定会有帮助。

中考必考21首文言文原文(必考的16篇文言文知识点解析)(1)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 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生平简介: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地位成就: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主要作品:《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一、内容梳理

1.写作背景:苏轼由于和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2.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具体体现在“何夜无日?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之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二、重点词语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想,考虑。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盖: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

但:只,只是。

耳:罢了。

三、重点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中考链接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划分朗读节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中考必考21首文言文原文(必考的16篇文言文知识点解析)(2)

语文掌握着孩子未来"何以为生"的主动权,还标榜着"生以为何"的价值观。如果我的内容对您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些帮助的话,感谢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