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管理技巧: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说到时间管理,你可能会想到斯蒂芬·柯维的著作《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

他在书中提出了“要事第一”这个习惯。他告诉我们,想要提高工作效率,你首先要把事情按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分成“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这四类。

然后,你每天需要用大部分的时间来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任务,这样“紧急”的任务就会越来越少,而不重要的任务可以授权他人或者直接放弃,这样你的效率就会大幅提升!这个叫做“时间管理优先矩阵”:

工作时间管理技巧:如何提升工作效率(1)

但现在很多人却说这个管理矩阵过时了,因为你并不知道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所以这种方式无效...

Emmmm...

这个就好比说,iPhone已经过时了,因为它太贵了,我买不起,而且有很多功能我也用不来,因此我觉得它没用...

但这并不是iPhone的问题啊,这是…我的问题。

并不是这个管理矩阵过时了,而是我们需要拥有“识别重要性”的能力。

那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呢?

具有累计效应的事情?对未来影响更深更远的事情?对其他任务有巨大影响的事情?

那这些事情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任务大致分成两类:一类叫做“建设类任务”,一类叫做“运营类任务”。(当然,还有一类叫做“结束类任务”,这里暂不做讨论)

一、建设类任务

所谓“建设类任务”就是指那些你要“开启/建造”某个“系统/项目”的任务。比如说,你要造一栋楼,那么“选址、买地、设计、建造、装修...”等等这些都是建设类任务。

建设的标的有很多,不仅可以是建设一栋楼,也可以是建设一个APP,建设一个团队,还可以是建设自己的知识体系,建设自己的家庭,建设自己的社交圈子等等...总之,它是你把一个东西从0到1打造出来的过程。

有一本书叫做《用户体验要素》,它是讲怎么建设一个网站的,但我们可以把其中的核心框架(用户体验要素的5个层面)剥离出来,迁移到任何“建设类”的项目中,小到一篇文章,大到一栋大厦、一个软件系统,你都能通过这个框架,非常清晰的看到整个建设过程中各个任务的主次轻重之分。

这个核心框架从下到上分别是:

  • 战略层:为什么要建设这个系统/项目,对方能获得什么,我能获得什么?也就是这个项目的战略定位,它为什么而存在?
  • 范围层:在这个系统中需要包含哪些内容,要什么,不要什么?比如要建设一个游乐场,里面需要包含哪些设施?摩天轮、旋转木马、过山车、还有肯德基、冰激凌店、消防、巡警、急救中心...
  • 结构层:有了这些内容,现在该如何把他们互相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时候你就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功能布局、结构设计、动线规划等等...然后出设计图、施工图。
  • 框架层:这里开始就是用户能直接感触到的部分,比如大楼的实体钢结构、水泥墙、楼道、水电消防...比如软件的界面布局、信息排列等等,这个层次相当于未装修的毛坯房。
  • 表现层:最上方的这层是美化的部分,比如房屋的外墙设计、软装布置,软件的视觉样式等等,这是对方最能直观感受到的部分。

工作时间管理技巧:如何提升工作效率(2)

这个就是建设类任务的五个阶段。如果你面对的是建设类任务的话,首先应该意识到:建设任务无小事,任何阶段都应该非常专注,因为每一处细节都会影响最终的成败,一颗螺丝钉,就可能毁了整架飞机!

但其中的任务也是有先后轻重之分的,一颗坏螺丝所在的位置,带来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

这5个阶段逐级递进,先做好下面一层,上面一层才不会跑偏。比如你“结构层”里的设计图画好了,发现“范围层”里有些功能没加进去,或者“战略层”根本就定错了,那就得推导重来,甚至直接放弃...

因此,重要性也是越早的阶段越重要,比如“战略层”的重要程度就是五颗星,它是这里最重要的任务,甚至也是你所有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它决定你要建什么,为什么要建这个,一旦战略层错了,后面的努力都是浪费精力,这个也是我们第25课重点讲的内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表现层”的重要程度就要低很多,样子好不好看直观感受最强烈,但对最终的成败影响却是最小的。

所以,当你遇到一个建设类任务时,你可以拿出这个框架来对照一下,你就能很快明确它们的重要程度,从而决定你对某个任务应有的投入度。比如:

小锤要和女友小美结婚,“筹备婚礼”就是一个建设类任务。

从什么都没有变成一场完美的婚礼。那小锤需要重点跟进的任务是什么?

首先是战略层:

也就是小锤,小美,双方家长这几个核心成员对婚礼的要求,比如婚礼的时间、地点、规模、预算;形式是中式还是西式?需要向来宾们展示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带去什么样的感受?主题是浪漫感动,还是热辣激情?场面是尊贵奢华,还是低调朴实?…

这些看上去很虚,但他们却是整个婚礼的基石,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大家达不成共识,后期就会有无止境的修改、返工,甚至争吵、伤心。

因此,平衡各方要求,对婚礼的定位达成共识是小锤最重要的任务。

然后是范围层:

为了实现“战略层”的这些要求,需要放入哪些“要素”?比如婚礼中需要包含哪些环节,需要哪些道具?需要找什么风格的司仪?需要请哪些亲朋好友?吃什么晚餐?配什么烟酒糖?等等…

这是小锤、小美其次重要的任务。

准备好了这2层,整个婚礼就不会跑偏,满分是100分,现在至少拿到了60分。如果时间充裕,小锤可以继续往上走深入各个细节,但现在时间有限,那么他就可以把剩下的三层分包出去,比如:

  • 把“结构层”分包给婚庆总指挥,让他帮小锤把这些人、事、物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整体;
  • 把“框架层”分包给司仪,让他把所有的环节串联起来,变成一台连贯的晚会;
  • 把“表现层”分包给小美,让她来决定各个环节的服装配饰、舞台灯光、视频配乐;

这样,小锤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参与的环节就会大大减少,却又能最大程度确保婚礼的质量。

一场完美的婚礼,即将上演…

二、运营类任务

我在专栏第20课《如果你能穿越,现在会变得更好吗?》中讲到过“系统”和“系统性思维”的概念,你看的见的人、事、物叫做“要素”,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于这个世上的,他们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关系”把彼此连接在一起互相影响。把这些“要素”以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具有某一特定功能的“整体”,就叫做“系统”。

人体是一个系统,APP是一个系统,公司是一个系统,一幢办公大楼也是一个系统,建设类任务就是从0到1建设一个系统,而运营类任务就是要保证这个系统能正常甚至更好的运行。比如说APP上线后的技术维护、用户运营、营销推广...公司的日常管理,财务、人事、进销存…等等这些就是运营类任务。

那你该如何在这些多如牛毛的运营类任务中找出关键点呢?

他们看上去都稀松平常、杂乱无章,但其中就埋藏着一些对整个系统的未来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工作,想要找出这个关键点,你就需要先看到整个系统的全局。

这时候,你就需要拿起“系统性思维”这把思考利刃来进行一次解剖,比如把锤子奶茶店日常运营的主要部分简化成如下的一个系统图:

注:此处省略绘制步骤,关于“系统性思维”的具体方法了,请点击此处回顾专栏第20课。

工作时间管理技巧:如何提升工作效率(3)

有了系统图,那关键任务在哪呢?

1. 推动增强回路

一个以增长为目标的系统,首要任务是找到能推动增长的关键环节,比如你要经营一个奶茶店,那么你的核心目标是盈利,而盈利就需要不断增长的客户量,那么整个系统就应该围绕“客户量”这一关键变量来搭建,所有工作是围绕它来展开的。

那如何让一个变量在系统中不断增长呢?

你需要推动一个“增强回路”,增强回路就是一个系统中的A能增强B,而B又能反过来增强A,他们两者能形成一个互相增强的循环。

工作时间管理技巧:如何提升工作效率(4)

那在奶茶店的经营过程中,什么能与“客户量”形成增强回路?

是“宣传量”。

宣传量越大,奶茶店的知名度就越高,就会吸引越多的人来购买;而越多人购买,奶茶店的现金流就会变得越多,你就可以不断拿钱去做更多的宣传,这就形成了一个增强回路。

因此,你在运营类任务中的第一个关键任务就出现了,就是要重点去做那些能提高“宣传量”的工作,比如找中心化媒体投放广告,找网红自媒体做定向推荐,设计自传播活动让用户分享裂变等等...一圈圈持续推动这个增强回路。

全球第一大饮料公司“可口可乐”,能保持100多年兴盛不衰的核心秘密之一,就是永不停歇地投入大量的广告来推动这个增强回路,其发明人彭伯顿曾说:“如果我有25000美元,我愿意花24000美元来为可口可乐打广告,再用剩下的1000美元来进行生产。”

2. 消除风险因素

所谓风险因素,就是指会限制系统增长,或者导致一个负增长循环出现,甚至会让整个系统崩溃的因素。

比如刚才锤子奶茶店系统图里的风险因素就是“次品率”,次品率越高,用户口碑就越差,客户就会流失的越多。

如果对“风险因素”放任不管而继续增加宣传量或快速扩张,那么就会带来更多的负面评价,口碑进一步下跌,客户流失会更加严重;而客户量的减少,收入也会跟着跌,没钱打广告,知名度也会随之下降,这又导致新客的获取越来越难,收入继续锐减...进而走入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运营类任务中第二重要的,是找出系统中的“风险因素”并想办法控制甚至消除,让系统至少可以正常运行而不至于崩溃。

比如,为了解决因“管理复杂度”增加而带来的“次品率”提升,小锤可以改变分店的经营模式,从加盟变成直管,甚至直营;强化品控,将奶茶的制作从依赖经验变成依赖流程,提供统一的原料供应,提前压缩好茶饮配方,设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等等。

再比如,老化的煤气管道,积油的抽油烟机,损坏的电源电器等等...这些是消防的“风险因素”,如果放任不管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酿成大祸。因此,日常排查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火灾来临时的紧急施救,等风险发生,整个系统会迅速崩塌,损失急速扩大,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届时再想挽回已杯水车薪,为时已晚。

短期成功靠增长,长期成功靠安全。

放入矩阵,精简任务

总结一下,有3类任务非常重要,你需要把它们从众多任务中挑选出来重点对待,成为你每天工作的重心,他们是:

  • 第一,建设类任务。特别是前三层: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的任务,他们对系统的最终成败影响巨大;
  • 第二,能推动增强回路的任务。这是你的核心推动力,它能让系统快速的发展;
  • 第三,能消除风险因素的任务。比起救火更重要的是防火,不做防范,风险因素就会演化成真正的危机,让你苦心建起的大厦瞬间崩塌。

如果此时,你竟然发现自己手头并没有以上这三类任务,那你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找到它们:或去开启一个建设类任务;或去构建一个增强回路;或去寻找到可能的潜在风险...

好,知道了什么事情重要,你就可以应用“时间管理优先矩阵”来精简并管理自己的任务,把每天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这些最重要的事情上了。

第二步:梳理日程

大脑是无法同时思考多件事情的(因为需要的背景知识不同),注意力在同一时刻也只能聚焦在一点上。因此,如果要处理多件事情,也得一件一件事情挨个做,如果非要同时面对,你的大脑很可能就会死机,什么事情也推进不了。

这个就好比是一个倒放着的细口瓶子,瓶里有许多小球,每一个小球都代表一项任务,而这个瓶口的大小一次只能让一个小球通过。

工作时间管理技巧:如何提升工作效率(5)

那么,如果代表“任务”的小球都堆在一起,小球掉出瓶子的速度就会非常慢,甚至完全卡住不动。

想要让所有小球快速离开瓶子,你就得把所有小球按顺序排成一条直线:

工作时间管理技巧:如何提升工作效率(6)

这样,小球掉出瓶子的速度就能快很多。

因此,你任务再多,也必须把它们排列成一个有序的队列,然后挨个执行才能将效率最大化。

那具体该怎么排呢?

一、用GTD,梳理任务顺序

要让任务变得有序,你首先要熟练运用任务管理的神技:GTD。

什么是GTD?它的英文全称是:Get Things Done,意思是把事情做完,这是由戴维·艾伦在他的著作《尽管去做》里提出的一套移动硬盘式的任务管理方法。

注:我们在专栏第22课《做计划!不是列一份愿望清单…》中详细讲过它,如果你不记得了可以点击此处回顾一下全文。

输入杂乱的任务,结合“时间管理优先矩阵”,用软件进行自动整理,输出一张有序的任务列表,这是GTD最擅长的事情。

有了这张任务清单,你只需要按顺序逐个执行即可,效率就会立刻变得很高,这项技能你必须学会并熟练运用。

二、用生物钟,设定执行时段

你可能会感觉,这篇文章看上去是在讲“时间管理”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过“时间管理”一词(除了引用了“时间管理优先矩阵”这个斯蒂芬·科维提出的概念),为什么?

那是因为时间是不能被管理的,它只是一个度量单位,你不能对它做任何修改。

时间不能管理,但你却可以管理自己身体内的另一个“时间”,它叫做“生物钟”。

什么是生物钟?

人体的生物钟,是由下丘脑中的“视交叉上核”来控制的,你的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经期等等都会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它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

清晨,即使没有闹钟,你也会自然醒来,大脑逐渐清澈,你开始变得充满活力,你能轻松背出演讲的稿件,保持高度专注,灵感不断迸发...而在下午1~2点的时候,你想专注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困意却会强行袭来,你提醒自己要坚持,要打起精神,拿起牙签去撑眼皮...但注意力就是很难集中。

都是1小时,效率可能差出五倍。

清晨的记忆力,上午的专注力,午后的乏力,晚饭前的运动活力...这些都是生物钟导致的。

从这里你可以看到,身体能量、精神状态、注意力的集中度、大脑的活跃度等等...在每天各个时间段都是不一样的,它们呈现出一个周期性的变化。如果我们能理解自己的生物钟,并让任务的安排顺应这个节律,那工作效率必将大幅提高。

具体应该怎么做?

要顺应生物钟,你就得理解生物钟,以下是我根据某位医生列出的一张生物钟时刻表简化而来,方便你作为参考:

工作时间管理技巧:如何提升工作效率(7)

注:每个人的生物钟各有差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

有了这个生物钟参考表,我们可以把一天的工作时段,进行重新分配,比如:

1. 专注2个工作区:8点~12点;15点~18点。这2个时间段大脑最为活跃,思维敏捷,注意力容易集中,你应该把最重要、最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安排在这2大段时间里进行。

2. 设立2个学习区:6点~9点;20点~22点。这是你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如果你用这段时间来刷剧、刷朋友圈,那大脑中就会充满影视剧情、明星八卦和好友动态,忘都忘不掉...这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段,千万别浪费了。

3. 安顿2个休息区:13点~14点;23点~5点。晚上11点上床睡觉,中午1点睡个午觉,或者做一次冥想,它们能保证你全天的精力充沛。

除这3个区域之外的时间段,你可以用来处理一些不那么重要和紧急的事情。

你可以把生物钟的周期性看成是一家“注意力”供货商,有时候它输出的“注意力”充足,有时候少一些,有时候则需要“补货”。而你的工作成果都是通过注意力交换得到的,有些工作需要的注意力多一些,有些则需要的少一些。

因此,顺应生物钟的规律来工作,你其实就是在调节它们之间的供需匹配,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会让你始终处在适配的状态,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你的工作效率就能大幅提升!

最后,祝你复工大吉,愿疫情早日散去,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 点赞 转发,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
  2. 关注我,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 关注公众号「富研社」, 免费学习完整专栏

谢谢你的支持!

工作时间管理技巧:如何提升工作效率(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