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江堰旅游官方网(都江堰旅游好经验)

9月底,摄影天堂新都桥道路两旁的树木开始换上了金黄色的“新衣”,远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三五成群的牛羊随处可见,河流湖泊蜿蜒而过,别具特色的藏式民居建筑点缀其间……这里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看着道路上逐渐多起来的旅游车辆,都江堰对口支援康定第四批、第五批工作队领队杨德伟带领着队员们来回穿梭在对口支援的几个村子,他们要在国庆假期来临之前,组织村民做好迎接游客的一切准备工作。

事实上,都江堰市自2016年9月开始对口支援康定市以来,在对接帮扶需求、编制帮扶规划、落实帮扶资金、实施帮扶项目上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其中,利用都江堰市的旅游发展经验,藏区特色旅游村初露风采,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也正蒸蒸日上。今年3月、7月康定市通过脱贫攻坚成效省检、国检考核,顺利脱贫摘帽。

创新“旅游 金融 民居”模式 藏区村庄焕然一新

成都都江堰旅游官方网(都江堰旅游好经验)(1)

瓦泽乡水桥村成为新都桥旅游区域的新去处

在瓦泽乡水桥村,村民丁真汪秋和妻子正忙着打理家里的卫生。国庆假期,他家的民居旅馆床位已被预定得所剩无几,“没想到今年这么火爆,游客都是提前打来电话预定。”谈起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丁真汪秋笑得合不拢嘴。

原来,丁真汪秋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因头昏等疾病使他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还欠下了七八万元的外债。在援藏队的帮扶下,他利用自家房屋搞起了民宿接待,去年旅游旺季的时候一月收入达8000元左右。“预计今年的旅游旺季,月收入会达到3万多元。”

丁真汪秋所在的瓦泽乡水桥村是都江堰对口支援康定的三个村子之一,这个村子也是国道318线上翻越了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后,进入折西藏区的第一个行政村。穿村而过的河流,错落的藏式民居,一望无际的草原……美丽的景色让无数路过的游客都会选择停下脚步游玩拍照。

为了留住游客,增加村民收入,援藏队充分利用水桥村的地理优势和藏式民居特色,对村内民居进行改造。如今,随便走进水桥村的一家民居,厕所、热水器、电视、网络等功能设备一应俱全。

“旺季时,这里的民宿和新都桥的酒店一样都是供不应求。”杨德伟介绍,通过创新“旅游 金融 民居”模式,都江堰用100万元援藏资金担保贷款,帮助55户群众贷款326万元,并为每户民居接待户量身定制民居和庭院改造方案,打造民宿微景观模式。此外,还为村里修建了沿河步行道、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数据显示,过去水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20户、60人,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平均每户增收2000元至30000元不等。

如今,在焕然一新的水桥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生态“旅游饭”。村民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就像漫山遍野盛开的格桑花,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成都都江堰旅游官方网(都江堰旅游好经验)(2)

村民在新都桥镇蔬菜生产基地学到了种植技术

创新“旅游 牧业 景区”模式 鼓起牧区农牧民钱袋子

离开水桥村,穿过新都桥一路北上,便是塔公镇。草原、雪山、寺庙让这里充满无限魅力。塔公镇的各日马村是都江堰对口支援康定的另外一个村子,该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一个纯牧业村。

背靠亚拉雪山,面拥塔公草原,各日马村内还有木雅寺和扎西寺两座大寺,每年到此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但就是守着这样的优势,过去,各日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7户210人,农牧民收入较低,缺乏增收有效途径。

如何才能留住游客,让丰富的旅游资源产生经济效益,使老百姓从中受益?援藏队经过长期的走访调研后,创新出“旅游 牧业 景区”模式。

“我们根据各日马村大量养殖牦牛的特点,援建了一座240平方米的奶站。”杨德伟说,奶站作为集体资产租赁给一家奶业公司,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平时游客前来,成群结队的牛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除了奶站,援藏队还投资1000余万元在村里修建了一个带酒店的游客接待中心,以及观景平台、马道等相关旅游配套设施。村民不仅能在景区内为游客提供骑游服务,还可以在游客接待中心分红。

旅游服务设施有了,管理人员哪里来?为充分发挥都江堰在旅游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还特意安排了工作人员前来进行游客接待中心的管理指导工作,“目前,我们已经与一家专业的旅游管理公司谈妥,将由他们对酒店进行更专业的经营管理。”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派驻该游客接待中心的工作人员陈潇翔介绍说,今年游客接待中心还引进自驾游车队来到这里,在酒店游客中心展开了一项特殊的“驾培+旅游”新项目,随着项目的开展,预计每年可持续带动当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约130万元。

在酒店客流量与日俱增的同时,酒店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保洁、前台、餐饮、歌舞、牵马等就业岗位,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我们会不定期地对村民进行旅游服务等培训。”援藏工作队队员李向告诉记者,此外还会不定期选派旅游服务人才、旅游讲解和导游人才,到都江堰市景区、民宿、农家乐进行实操培训。(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祝箫 但唐文 摄影记者 张全能)

人物故事

都江堰援藏干部杨坤:

用真情把藏区群众当作亲人

成都都江堰旅游官方网(都江堰旅游好经验)(3)

杨坤(左)向村民了解情况

2017年12月24日,对于都江堰援藏队队员杨坤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开启了奔赴藏区的帮扶之路。

杨坤挂职的吉居乡是康定市最偏远落后的乡,也是康定市唯一的深度贫困乡。在经历了8个小时,3次转车,漫长且颠簸的行程后,他来到了吉居乡。但初到这里,眼前的一切和沿途经历的危险,还是让他深感震惊后怕:通乡碎石路依山而建,凿建在300米悬崖峭壁上,旁边是湍急的雅砻江,这是全乡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全乡不通电、不通网,仅靠小水电勉强维持基本生活……他失眠了,也更加坚定了要带领吉居群众脱贫奔康的决心。

吉居乡共有建档立卡户贫困户168户725人,易地扶贫搬迁97户440人。为了尽快熟悉脱贫攻坚工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行程几十公里,走遍了全乡所有贫困户,并同乡干部一道,逐户制定帮扶台账,完善乡档、村档和户档资料。

一次,吉居乡吉居村村民拖麦加吉,要赶到沙德镇上去卖辛苦种植的辣椒,但由于道路不通,加上天气太热,还没等到镇上辣椒已烂了一大半。于是杨坤下定决心要为村民们修一条硬化路,他带领村党员干部沿路勘测、编制规划、申报方案,跑资金、跑工程、跑材料……常常是靠一瓶水,一碗泡面撑过一天,一个月瘦了好几斤。最终,在康定市委市政府的全力关心下,全面实现了通乡、通组、入户硬化路,同时4G通信基站也于去年底建成通网,并实现通电、安全饮水工程……在这些所有建设的一线,都有杨坤忙碌的身影。

杨坤深知,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力量。于是他又带领村民搞起了大棚木耳、辣椒、仙桃等种植,藏香猪养殖等为主的脱贫致富的路子。通过发展产业,全乡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余元,集体经济实现零突破,每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9万元左右。如今,在杨坤和全乡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吉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乡于2019年3月通过省级验收,顺利脱贫摘帽。

“融入藏区、奉献康定”两年时间,让杨坤深深爱上了这片甘孜热土,正如他自己的铮铮誓言:真情援藏,爱洒吉居;援藏两年,情系一生。

记者手记

都江堰和康定是两座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各自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有效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其实是一个非常考人的问题。这次采访让记者欣喜地看到,都江堰援藏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上的优势,因地制宜想出了一套创新的“都江堰模式”在康定落地开花,顺利助推村民脱贫致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