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阴阳观的理解(如何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

“物”的含义不仅限于“物”,有时候也指“人”,最常见的就是“人物”这个词你觉得“人物”是指人和物的相加吗?当然不是,这里的“物”也是“人”,这个词属于同义反复的结构同理,“待人接物”也即“待、接人物”,都是指“人”你可以说,“待人接物”里面也可能包括“物”,但主体依然是“人”,“物”不会自己走来让你迎接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对老子阴阳观的理解?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老子阴阳观的理解(如何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

对老子阴阳观的理解

“物”的含义不仅限于“物”,有时候也指“人”,最常见的就是“人物”这个词。你觉得“人物”是指人和物的相加吗?当然不是,这里的“物”也是“人”,这个词属于同义反复的结构。同理,“待人接物”也即“待、接人物”,都是指“人”。你可以说,“待人接物”里面也可能包括“物”,但主体依然是“人”,“物”不会自己走来让你迎接他。

《老子》中,“物”作“人”解,还有第29章一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意思是,天下人的秉性、表现、强弱、心态不一样,不可强求一律,而是应该道法自然,“因材施教”。如果硬要理解为“事物”,这段话就解释不通,变得莫名其妙了。

当“物”作“人”时,含义通常指“他人”、“众人”。如: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损己以利物。”《唐书·王圭传》:“泰每为之先拜,圭亦以师道自居,物议善之。”此处的“物议”,即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

再说“或”。《说文解字段注》将这个字的源流解释得非常清楚:

或:“邦也。”《邑部》曰:“邦者,国也。”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谓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既有“国”字,则“国”训“邦”,而“或”但训“有”。汉人多以“有”释“或”。……高诱注《淮南》屡言:“或,有也。”

“或”本义指“国”,在“国”字之前产生。后来有了“国”字,“或”的字义便转为“有”。如《易经》:“或跃在渊。”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或坐或卧”之类的词,“或”也作“有”解。

现在回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就好理解了:

剩饭赘疣,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赘行”即“赘形”;“物或恶之”即“人有恶之”,人对它有厌恶之情。

学古文遇到字词困惑时,一定要从源头上去把握。如果只是局限于现代汉语的常见含义,往往就会遇到困难。

最后顺便说下,学《道德经》还是以通行本为佳。通行本没有之乎者也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没有过多莫名其妙的通假字,更便于理解。

阅读更多内容,请点击文末蓝黑字“了解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