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结局 正史中的杨家将

杨家将结局 正史中的杨家将(1)

杨延昭想象图

杨家将的故事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不一而足,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边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

民间的演义、戏说已经非常多了,那么在正史中是如何记录杨家将的?我想肯定有看官好奇,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正史中的“杨家将”。

从杨老令公的父亲谈起

杨家将里面的老令公杨业,原名杨继业、刘继业、杨重贵。他的名字是如何演变的我们一步一步来说。

先说乃父,史书中关于他父亲的记载:

《东都事略•杨业传》说:“父信,事刘氏,为麟州刺史”。

《宋史•杨业传》说:“父信为汉麟州刺史”。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卷291里记载:“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

从以上描述可以得知,杨业的父亲名叫杨信,从麟州搞地方武装起家,古人所谓“土豪”是地方豪杰之意,后接受后汉的委托,任麟州刺史,郭威篡汉后,杨信依附于后周。

①《资治通鉴》291卷:“广顺二年十二月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以州降北汉”。

②《五代史记》卷11:“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春正月,麟州刺史杨重训叛于汉来附“”。

③《旧五代史》卷117:“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十月,河东伪命麟州刺史杨重训以城归顺,授重训本州防御使、检校太傅”。

这里面出现的杨重训为杨业的弟弟,杨业的家庭关系如下,杨信有两个儿子,长子杨重贵次子杨重训。杨业的弟弟承受父亲的余荫,掌握麟州军权,并且在汉和周之间反复横跳。

杨重贵→刘继业→杨业

杨业的父亲杨信是地方豪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杨业从小就喜欢打猎,善骑射,他原本和弟弟一样都是“重”字辈,原名“杨重贵”。后来在后汉皇帝刘崇的手下做官,被赐名“刘继业”。

《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如下记载:

①(刘)继业本名重贵,姓杨氏,重训之兄。幼事北汉,世祖(刘崇)遂更赐以姓名。(开宝元年九月)

②“刘继业释甲来见,上(赵光义)喜慰,抚之甚厚。复姓杨氏,止名业”(太平兴国四年八月)

虽然已经被大宋太宗皇帝恢复姓名为杨业,但同时人们还同时称呼他杨继业,在《辽史•圣宗本纪》中也有“宋将杨继业”的描述。这个称谓,一直传承到今天。

公元951年,郭威篡汉,刘崇竖起独立旗帜,与后周对峙,史称北汉,辖十州:并州(太原)、汾州(汾阳)、忻州(忻县)、代州(代县)、岚州、宪州(静乐县)、沁州(沁县)、辽州(左权县)、麟州(神木县)、石州(吕梁市离石区),后又增加隆州(祁县),以晋阳(今太原市古城营村)为国都。

这时郭威改年号为周广顺元年,在北汉政权是乾祐四年,这时杨业在北汉。刘崇的北汉政权,为了对抗和推翻后周,尊辽主为叔皇帝,并厚赠财物,请辽主派兵援助攻打后周。

公元954年2月,辽派骑兵万余,步兵五万余,与后周军大战于高平。北汉引狼入室,人民反感,后周军队来战,人民欢迎,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但后周军队来到晋阳城下,暴敛横征,并有抢夺,又激起人民的反抗,北汉政权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存在。

杨家将结局 正史中的杨家将(2)

五代十国末期地图

杨业对北汉政权是拥护的,但是并不完全满意。北宋代周以后与,两任皇帝,历时十九年才消灭北汉。十九年间北汉与宋的战争,杨业每次都参与了。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以后,下定了“太原我必取之”的决心,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大宋以潘美为北路招讨使,负责攻取北汉首都晋阳。四月,赵光义亲上火线,督励各军猛攻,五月五日,时任北汉皇帝刘继元开城投降,杨业没有接到命令,继续率军战斗。

《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如下记载:

"刘继业为继元捍太原城,甚骁勇。及继元降,继业犹据城苦战。上(宋太宗)素知其勇,欲生致之。令中使渝继元俾招继业。继元遣所亲信往,继业乃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上喜,慰抚之甚厚。复姓杨,止名业。寻受左领军卫大将军"。

北汉政权灭亡,刘继业被大宋招降,从此刘继业正式改名杨业,本年八月,宋太宗以杨业为郑州防御使。

杨业七年抗辽

宋太宗收复北汉地界以后,趁热打铁,想接着收复幽州,公元979年6月即与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大战于高粱河(今北京市西部),结果大败,死者万余人,太宗本人受箭伤差点被俘。由于辽兵经常在代州、岚州、忻州附近骚扰,本年十一月,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命杨业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顶头上司为大将潘美。

著名的雁门关就在代州,当时宋对辽的军事部署,东路以定州为重心,西路以代州为重心,所以杨业的职位非常重要,且任务艰巨。

代州的重要性,不在代州本身,而在雁门关。雁门山的断崖绝壁间,有条崎岖曲折的路径,坡陀扼隘,号为天险,这就是雁门关。雁门关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杨业管理此地以后,对辽作战,经常深入敌后,出其不意,以少胜多,导致辽兵望见杨业的旗帜,就胆颤心惊,知难而退。

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子隆绪即位,改国号为契丹,其母萧太后摄政,大宋以为“母寡子弱”,正是进攻辽的大好机会。经过几年的准备,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下令北伐,史称雍熙北伐。

此战中,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杨业副之,出雁门。大战之初,宋军一路节节胜利,杨业一度收复云、应、朔、寰四州,但是曹彬在涿州屡战屡败,损失惨重,宋太宗命令撤兵,并将云、应、朔、寰四州的官民撤退至关内,潘美、杨业负责掩护。

杨业认为,契丹以十万人马盘据寰州,军力强大而且集中。我军出兵应州,就会把敌人的一部分武装吸引到这方面来,予以迎头痛击。如此,分散敌人兵力并消灭其精锐,有利于云朔军民的撤退。

监军王侁认为杨业畏战,他一定要杨业直趋雁门北川,进扑马邑(即寰州)。另一监军刘文裕也赞成王侁的主张。杨业说∶"如此必败"。王侁居然说∶

"君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

在杨业跟王侁、刘文裕争辩的当时,文献上找不出潘美对这件事的态度,但他身为统帅,没有明确表示,可见他至少是同情了王侁的主张。杨业于是引兵从石峡路(即石碣谷口,为朔县南下的小路)向朔州进发。杨业对这次战略的失策,是有预见的,同时他已抱了必死的决心。临行前,向潘美表示∶

"业,太原一降将,天子不杀而授以兵柄,非纵虏不击,欲图报万一也。诸君责业以避敌,当即死矣!"(东都事略杨业传)”。

虽然如此,他仍希望败中求胜,请求潘美等把步兵埋伏在陈家谷口(亦作陈家峪,在朔县南)的两侧,为左右翼,等他把契丹兵引诱到这里时,前后夹攻,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

杨业上阵以后,自寅时至巳时,王侁派人登托逻台(瞭望,发现敌人失败,他为了争功,立刻领兵离开陈家谷口,沿着灰河前进二十里。后来听得杨业作战失利,他就引兵退却了。

杨业跟契丹展开激烈的搏斗,从中午到天晚,果然把敌人诱到陈家谷口,谷口静悄悄地无人把守,眼看敌人的气焰越发旺盛了。他和部下更加振奋,表现出"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的气概。最后,他的部下几乎死光了,他自己身上也带了几十处创伤,还继续坚持,手刃敌军百、八十人。直到他的乘马受了重伤不能走动的时候,才被散入俘获。

以上关于杨业朔州战役经过与被俘情形,宋人记载,展转抄袭,大体一致。《辽史》中记载这次战役,也有好几处,兹摘引其主要者∶

《辽史》圣宗本纪,统合四年七月初九,枢密使斜轸奏∶复朔州,擒宋将杨继业。

七月二十四日,耶律斜轸奏∶杨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至狼牙村,恶其名不进,左右固请乃行。遇斜轸,伏四起,中流矢,堕马被擒。疮发,不食三日死。遂函其首以献。

这一次战役,契丹的主将为耶律斜轸,他即害怕杨业,又重视杨业,一定要活捉杨业。另外一同被俘的还有杨业的一个儿子杨延玉。

杨业被俘之后,愤慨地说道:

"上遇我厚,期捍边破贼以报,而反为奸臣所嫉,逼令赴死,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于异地!"乃不食三日而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

杨业死后,头颅被送到了契丹的首都。

因为杨业的死,宋太宗做出了如下处理:

王侁除名,发配金州(今陕西安康市),削去潘美的三种职务。

在杨业殉国以后,北宋在定州、代州方向的军事力量,陡然而降,短期不能回复,契丹萧太后瞅准机会,准备报复,下令南伐。

雁门关的防务由文官出身的张齐贤负责,不久就被契丹军突破了,这也是契丹军第一次从雁门关方向突破。

潘美是宋初的著名将领,在北宋统一南方的地方割据政权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下江南遇到的对手都是一些荒淫暴虐之徒,如李煜、刘锜之辈,在当地早已失去民心,潘美幸人之弱,成其平国之功,当他遇到契丹之时,就已经感到了棘手。杨业活着的时候,潘美总是派杨业为先锋,或让杨业迂回攻坚。杨业死后,潘美迟迟不赴前方,本来和张齐贤约好从太原率兵支援代州,但是走到一半,听说前方战事失利,全军就又退回太原城了。

总之,北宋因为杨业的死,对契丹作战力量被削弱,雁门关方向尤为明显。契丹方面因为杨业被俘,助长了南侵的气焰。

宋人总结的杨业有以下几个优点:

1.与士兵休戚与共

驻防代州时,冬天不穿皮毛制品,屋内不置炭火,和士兵一样待遇。被契丹包围,掩护士兵撤退,冲锋在前,被俘以后,剩余百十人士兵无一人离开,大家共同赴死。壮烈牺牲后,全国人民皆为之愤叹。(东都事略)

2.军事上有勇有谋

善于分析敌情,主动进攻,主动撤退,出奇制胜,不受制于人,自创梨花枪,教授士兵,毫无保留,至今雁门一带仍然流传的七步枪,或许就是由于杨家的传授而来。

3.体恤民情

知代州时,兼管民事,体恤民力,为政简易,不苛不扰,得到州民爱戴。

4.德传异邦

杨业死后,不但宋朝人民赞美他,歌颂他,在辽国也引起了崇敬,苏澈出使契丹,见古北口有“杨无敌庙”。后来刘敞写了关于杨无敌庙的诗:

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

杨业有几个儿子?

《宋史•杨业传》便说:“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传里又说,“其子延玉亦殁”。

这样算来,杨业共有子七人,同时延朗领衔,证明他是长子。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对宰相王旦等说他梦见了玉皇令赵氏祖先授予他天书,赵氏祖先自称是人皇九人中一人,曾转世为轩辕黄帝,后唐时,奉玉帝之命,七月一日降世,主赵氏之族,总治下界,名曰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赵玄朗。当年闰十月,宋真宗追尊赵玄朗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玄、朗二字避讳,如孔子封号“玄圣文宣王”改作“至圣文宣王”,大将杨延朗改名杨延昭。

另外,《东都事略》中业提到,“延朗下一字犯圣祖名,改为延昭”。

长子杨延昭为什么被称作杨六郎?

《东都事略》说∶"延朗守边二十余年,虏人畏之,呼为六郎"。

古代往往以天上的星宿来比拟世间的正面人物。如狄仁杰在当时,被誉为"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宋人也称郭京为"北斗神兵"。契丹称宋为"南国"、"南朝",因而他们赞美杨延昭为"南斗"。"南斗六星"在宋初已成为习惯语(太平御览卷6),这样久而久之,"六郎"变成"南斗"的歇后语,以后就直呼为"杨六郎"了。这和杨业被称为"无敌",是同一意义。

关于杨延朗的生平,史书中记载的很少,《宋史》说杨业生前,每征行必以从,也就是说杨业打仗总是带着长子杨延朗。雍熙三年的大宋北伐中,延朗担任先锋,在朔州城下和契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反复冲杀,不幸中箭,但却越战越勇,杀伤契丹人马无数。

杨业死后,宋太宗赵光义,升他为崇仪副使,出知景州(今河北东光)。公元1004年闰九月,契丹大举南伐,前锋攻入德清军(今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并逼近澶州(今河南濮阳市),河北平原已经变成广大战争,有的宋军已经溃败,而杨延朗和魏能,始终屹立敌后,一个守卫威虏,一个守卫静戎,屡屡粉碎敌人进攻,被人民赞为“铜梁门,铁遂城”。

契丹这次南伐,大军长驱直入,河北军民坚壁清野,带走钱币,藏匿粮食,契丹虽然占据了一些城市,但是却是空城,得不偿失,进退两难,契丹战线俞长,困难俞多。但是在宋庭内部,却是意见不同意,有人主张移都金陵,寇准主战,皇帝态度游移不定,最终寇准说服皇帝御驾亲征,移师澶州,最终和契丹签订了和平条约,宋每年向契丹进贡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契丹称宋为兄长之邦。

就在这个时间段,杨延朗建议皇帝:

"敌顿灌渊,去境北千里许,人马疲乏,虽众易败。凡所别掠,悉在马上。愿饬诸军 扼要 路掩杀。其兵歼,则曲、易数州可袭取也!"(宋史杨业传)。

杨延朗认为,契丹倾全国兵力跟宋决斗,骑兵众多,是宋军所不及的,但是契丹千里南下,战线颇长,几个月来不停奔杀,势必人困马乏,已有精力疲惫之势,同时契丹兵贪恋宋地的金银财宝,从军官到士兵都在不停的掠夺民间财物,抢来的财物就捆载载马匹上,虽然契丹马匹矫健,却也难以胜任这样沉重的负担。敌人的优势在削弱,如果趁其不备,命令各军守住要道,一起袭击,定能把契丹精锐一网打尽,为进一步收复幽云十六州准备条件。

宋真宗从政治角度考虑,不愿再战,没有采纳这一建议。下诏前线将士按兵不动,使契丹兵从容退走,并在撤退途中,河北百姓再一次遭遇契丹军队洗劫,并掳走当地居民十万之众,北去。

杨延朗觉得战机稍纵即逝,于是单独率领他的部属"抵契丹界,破古城",俘获到不少的人马和东西。杨延朗这一行动,吓坏了宋真宗。他害怕因此闯下乱子,马上派人到前方监视住杨延朗的行动,不许继续打下去。

公元1005年正月,宋真宗任命杨延朗知保州(今保定市)兼缘边都巡检,规定杨延朗的任务是维持保州的治安,不准收复失地,不准攻入契丹界内。

自澶渊之盟后的九年,杨延朗得到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实际上英雄无用武之地,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无处发挥。

三十岁以后,杨延朗始终活动在保定附近地区。每当契丹南伐,他总是千方百计的跟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战。1014年正月,杨延朗在高阳关(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任所内去世,时年57岁。

折太君与佘太君

陕西府谷县,原是边境一个小镇,折家世代驻防于此。折太君父亲折德扆,兄弟折御勋、折御卿,祖父折从阮,曾祖父折嗣伦。

旧五代史说折嗣伦曾为麟州刺史,后唐年间,府谷镇升为府谷县,后又改府州,折太君的祖父就是府州(今陕西省府谷县)刺史。

清乾隆时期的《保德州志》记载:

"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纪说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岂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军节度使,业后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远,故缔姻卜地于此与? ……考岢岚志载,折氏系德扆女,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上书陈业战没之由。以原籍曾属岢岚耳"(保德州志形胜)。

也就是说,山西保德折窝村,有折太君墓,折太君是女英雄,善于骑射,勇于作战,曾帮杨业立过战功。佘太君是戏剧中的叫法,不是史实。

杨文广

《宋史•杨业传》说延昭(杨延朗)有三子,但仅仅有"子文广"一句,其他二人不知是谁。

杨文广,字仲容。少年时期,凭借他祖父和父亲的功勋,在三班院充担较低的武职。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陕西爆发了以张海为首的农民起义,宋仁宗从三班选拔了一批武官率领禁兵,前往镇压。杨文广也随军到陕西,升为殿直。这时,范仲淹为陕西河东路宣抚使,其主要任务是对付西夏,见到杨文广,非常赏识,就招致文广做了他的部下。

杨文广的主要事迹还有:

1.公元1049年,随狄青征讨广源州(中南半岛谅山东北附近)知州侬智高的叛乱,升“供备库使”;

2.公元1064年,因杨文广为名门之后,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首都卫戍区司令)

3.公元1068年,官秦凤副都总管,负责修筑今甘肃甘谷县城,完工即带兵入驻,成功防御西夏进攻。

4.公元1074年,官定州路副都统总管,步兵都虞侯。本年11月去世,1075年追赠同州观察使。

杨文广的一生,主要工作是防御西夏。

穆桂英

杨宗保是小说家虚构的人物,不是真实历史,《宋史•杨业传》已经明确的指出,杨延昭(延朗)子文广,所以就没有杨宗保这一辈,所以也就不会有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这个历史人物。

乾隆版《保德州志》卷二,记载:

“延昭子文广,娶慕容氏,善战,今州南慕塔村犹其故地云”。

《保德州志》里,片片断断地记述杨家将事迹,往往没有受元明小说、戏曲的影响,比较真确可信。上述"延昭子文广",正同《宋史》的记载一致。文广娶妻慕容氏,慕容二音相拼,可以发出"穆"的音。慕容转穆,正如折太君之转为佘太君。"善战"不正是穆氏的形象吗?所以把穆桂英说成是杨文广的妻子,倒有点理由。

杨家将结局 正史中的杨家将(3)

《宋史》杨家将世系表

由于史书记载简略,以上也只是捡取了部分条目,用于让读者感受一下正史和戏说的差别,不管在正史中还是民间的戏说中,都可以感受到人民对于英雄的喜爱。人民对于杨业、对于杨家将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建祠庙,编小说、戏曲,来纪念杨老令公,歌颂杨家将,就是由于他们勇敢、爱国,这些精神始到今天都依然的感动着我们。

本文内容资料来源于《杨业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