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红颜第七百七十七章(草根春秋第二卷)

官路红颜第七百七十七章(草根春秋第二卷)(1)

网络图片 “男女无媒不交”,“女子无媒不嫁”等古训和俗语就是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

而媒人从古至今就有好多称谓,“月老”,“红娘”,“冰人”。

媒人也是婚姻介绍人,是人类社会特别是进入一夫一妻制婚姻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择偶方式,它不仅在我国各民族的历史上是常见的一种择偶方式,而且也广泛流行于当今世界各民族的婚姻习俗中。

媒,按照现在的解释是媒介的意思,在我国古代媒则含有媒略的意思。

所谓“媒人” ,“媒婆”,“作媒”,即专指从中谋合,使两个家庭的男女结为儿女亲家的人和事,而媒人则逐步成了介绍男女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的人的代名词。

其实,媒人在我国很早时间就出现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即已经出现,那时候男女授受不亲,因此,“男女之间非有行媒不相问名”,“男女无媒不交”,“女子无媒不嫁”等古训和俗语就是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

官路红颜第七百七十七章(草根春秋第二卷)(2)

网络图片 “月老”,也称“月下老人”

而媒人从古至今就有好多称谓,“月老”,“红娘”,“冰人”,甚至还有“马泊六”等之说;

“月老”,也称“月下老人”,来源于唐代刘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中记载:那时候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书。韦固好奇地问老人翻阅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簙。韦固又问老人那个大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也或者是相隔千里万里的异乡陌生人,就一定会结成夫妇。

这就是所谓的“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由。因为不知道老人的名字,韦固便称呼为“月下老人”。

而“红娘”的传说又更为广泛。唐代的才子元稹的《鸳鸯传》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红娘她一再巧设计谋,最终撮合成了张生与崔莺莺小姐的百年之合。

而到了元代与关汉卿齐名的元杂剧家王实莆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了戏曲《西厢记》,使红娘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剧中八面玲珑的小丫鬟红娘,千方百计从中引线牵针成全了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美满婚姻,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也使红娘这个媒人的称谓更加深入人心。

而至于“冰人”的说法则是;旧时有种说法“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说的是不做中间人,不做保人,不做媒人。

这三种人都是做的一手托两家的事情,做得好,皆大欢喜,做得不好,那就要得罪人了,出力不讨好。

更由于婚姻是一个人一生的大事,假如说成亲事但以后不能幸福美满一生,三天两头吵嘴打架,给男女双方造成的痛苦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做媒人也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

据《晋书.索沈传》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便找隐士索沈圆梦。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冰上为阳,冰下为阴,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好做,要用你的热情将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这是说道了媒人的不容易。

而说道“马泊六”那就有点贬义的意思了。那是指撮合不正常男女关系的一种人。古时候谑称为“马泊六”,也称为“马八六”,“马伯六”等。即今日的所谓“拉皮条”者。

这种角色通常大多是贪恋钱财,老于世故的三姑六婆(三姑指的是三种出家的女性;尼姑是佛教,道姑是道教,卦姑是占卦的。六婆是指;牙婆人口贩子,媒婆为人介绍婚姻,师婆是画符念咒的,也就是装神弄鬼的,虔婆是妓院里的鸨母,还有药婆是卖药的,稳婆是专门接生的) 之类。是不少男女私通奸情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水浒传”里的“王婆”。但聪明还被聪明误,玩转下来,可可地送了卿卿性命。因此,“马泊六”不等同于正常媒人。

长期以来,媒人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存在于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男女婚姻形态当中,具有其合情理,符习俗的成分。

其实,乡村媒人说易也易,说难也难。但总的说来做的就是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一手托起两家的男女婚姻之事。

好像好多地区都有这个俗话;“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这句俗语老话,从中体现了无媒不婚的普遍性,世俗性。

世界上好些事情大多是与时俱进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媒人也是一样,它这个行业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化而与时俱进的。随着社会的演变,民俗风情的转换而有所改变。中国有句俗话;“千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我们当地也有句俗话;“十里乡弾(也说十里乡俗)不一般。”因此,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媒人特色,各地也有各地的媒人习俗。

本文所阐述的乡村媒人,大体上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化时期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时期,我们当地媒人的写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年轻人小学学校一毕业,如果考不上高一级的学校,除过当兵或者有特殊关系参加工作的,大多数都是回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年四季劳作在黄土地上,很少有外出的机会。因此,那时候好些个青年男女的婚姻半径,大概只有二三十公里。而有些个村庄集体生产搞得好,好多青年男女结婚,比较恋家,故土情深,本村嫁本村,连村都不用出。因此,媒人的活动范围也不大。

其实,那时候还很少有就像现在那样专门为赚钱的专业媒人。

那时候民风淳朴,人们思想还比较单纯,说媒也并不是为了赚钱,只不过都是乡里乡亲,为了青年男女的婚姻而穿针引线,成人之美。媒人也没有什么工资等的概念,只不过事成之后,送给媒人两瓶酒,或者一条烟,也或者一些点心什么之类。

到了八十年代的时候送上一条被面,或者一块布料。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给上两块或五块钱的喜钱,到了八十年代成了十块钱的喜钱,不过,不管男方女方给媒人的媒人馒头是不能少的,也是必须的。而那时候的媒人并不在乎钱多钱少,只是为了成人之美,办好事,自己精神愉悦,兼或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

但也有一些人说媒多一些。慢慢地有了一些名气,于是,托的人就比较多了起来。慢慢地也成了一条不大的生财之路了。张家的男孩子到了结婚的岁数了,想找一个知书达理贤惠的女孩子。李家的姑娘也到了出阁的年龄了,也想挑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孩子。

因为那时候好多农村的结婚半径范围不大,好些青年男女都是乡里乡亲,男女双方的家庭情况媒人大多也是知根打底。

于是,根据男孩子的个人情况,文化程度,家庭的贫富。首先自己心中掂量掂量,再根据自己手头掌握的女孩子的情况,进行对比。身高相貌,性格爱好,年龄属相,家庭景况,大体上男女双方要旗鼓相当。这样才能作进一步的工作。相同女孩子也是一样,根据这家闺女相貌的俊丑,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再和自己掌握的男孩子中间比较旗鼓相当的人进行对比掂量,挑一个比较近值的男孩子派对。

接下来这就需要媒人巧舌如簧的嘴去说了。其实,说媒也得一些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背景的基本状况,力求门当户对,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的向男女双方以及其父母亲反映对方的真实情况,也要尽可能的隐恶扬善,使男女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结成秦晋之好。媒人要多动嘴,勤跑腿,就像我们当地人说的那样;磨塌人家的门前前啦(门前前当地土话指门槛)!

一般说来,也有痛快的婚姻,三下五除二就成功了的,但也有的一些是好事多磨,媒人费尽口舌才成功了的。那时候媒人虽然赚钱不多,但是东家对于媒人都是盛情款待,不管孩子们的婚事成与不成,好些时候还要好吃好喝款待媒人,以期将媒人的嘴巴抹好,豆腐渣说成一朵花。

记得那时候我们那里就有一个大龄青年,那时候和他同龄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已经结婚了,甚至有些比他年龄小的人都结婚了,他着急了,于是对媒人说;如果你给我介绍对象结婚了,我给你蒸一个就像做工大灶上的大蒸笼那样大的媒人馒头(媒人馒头是我们当地婚俗必须要给媒人的。大灶就是那时候农业学大寨每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立灶用的大蒸笼,直径有三尺多)。不过后来,大媒人馒头没有蒸,那个大龄青年却是自己努力,娶上了媳妇儿孙满堂了。

那时候也有好些青年男女是自找对象,但是最终还是得媒妁之言。通过媒人进一步穿针引线,按照当地的婚俗民情,将婚姻的大事圆满办好。

而还有一些是事主的家长看上另一家的孩子,而且自认为门当户对。于是,就会托一些在当地有一些人缘或者有一些名望的人去当介绍人也或媒人,帮助两家结为秦晋之好。

那个时候,我也有过那么两次经历。两次经历都是青年男女双方同意,双方家景旗鼓相当,门当户对,双方家长都是开通明理,知书达理人。那时候我也经常在村里的红白喜事上行走报名,一些婚俗民情也比较知晓。况且在村子里人缘也不错,办事周到,忠厚老实可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于是,他们托我作为婚姻介绍人,而我也不负他们的期望,两次都顺利地完成了成人之美的工作。记得事后事主还给我送了一块被面等四样礼物。

官路红颜第七百七十七章(草根春秋第二卷)(3)

网络图片 新颖的自行车婚礼

而那时候的媒人一般也还比较顺利,但也有一些是比较难办的时候。有一些人家,经济比较困难,结婚的前期开销有时候还要东家借,西家欠。到了婚礼的当天,有些事情难免准备不周,或者遇到有些女方节外生枝。到了新娘子应该起身上骄的时候了,起身的炮也放过了,但因为某些事情没有达到女方的要求,而新娘子就迟迟不肯上骄。这时候,就将媒人推到了比较尴尬难堪的地步了。一般婚礼当天的程序什么的,大多是双方及媒人事前都商量好了的。

但我们当地有句俗话;人与人,事与事。看什么人遇上什么事。你要是遇上一个不太明理的人,或者节外生枝的人,况且又是在婚礼上,轻不得,重不得。说的轻了不顶事,说的重了婚礼当天更是无法动转。因此,媒人就得开动三寸不烂之舌,左规右劝,总的是苦口婆心好话说尽,有时候还得曲意逢迎,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官路红颜第七百七十七章(草根春秋第二卷)(4)

网络图片 婚礼上挑盖头

记得那个时候,有好几个乡亲孩子们的婚礼上就是因为一些彩礼或者其他一些问题,到了已经应该娶亲回来的时辰了,但就是因为事情办不妥回不来。有时候往往是费尽周折媒人几次来回传话商量才勉强办理了的。因此,说媒人的活计是磨破嘴,跑烂腿,那是一个比较贴切的真实写照。

不过,旧时有的媒婆口说为了行善学好积德,才说媒介绍。但其中也有一些人是为了钱财。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巧舌如簧,将豆腐渣说成茉莉花。将穷人家的秀女,“撮合”给有钱人家有残疾的孩子,以致造出了不少的不和谐婚姻,甚至有的酿出了悲剧。

而在我们当地,媒人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禁忌,那就是我们当地土话说的“记叙”。

官路红颜第七百七十七章(草根春秋第二卷)(5)

网图 人们结婚对于双方的穷富,相貌美丑还有商量讨论的余地,但对于“门头”这个记叙,却是一点也含糊不得的

也就是像现在反腐战线上说的红线那样,绝对踩不得。

在我们当地从我们记事起,六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最为讲究“记叙”;“记叙”也就是青年男女结婚最为讲究的“门头”。

“门头”在我们当地并不是门当户对的意思,而是一种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婚俗。用我们当地人的话来说那就是“臭骨头”。但有时候还不便将“臭骨头”三个字讲出来,往往要提这个的时候,人们互相之间指指鼻头就心知肚明了。

那时候人们结婚对于婚姻双方的穷富,相貌的美丑还有商量讨论的余地,但对于“门头”这个记叙,却是一点也含糊不得的。就像那个反腐的红线似的,绝对不能踩红线。媒人如果不注意给介绍了“门头”有说气(说气当地土话指说法这里专指“门头”)的人家,事主是不会给你好脸色看的(对于这个婚俗,在第四章第55集《一个奇怪又误人子弟的风俗》那一篇文章中有介绍)。

因此,媒人对于各个地方的婚俗是必须要了解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