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话提醒自己要善学善思(君子慎独)

慎独——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庄子提出,后被儒家发展为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约束的一场修行。


已知的最早书面记载是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一篇。原文如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是对慎独的第一次完美诠释。

悠久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更是不乏对慎独的践行者和推崇者。分享三则故事:

故事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一位被誉为“关西夫子”的清官杨震。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一个叫王密的人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朝廷接受了杨震的举荐,委任王密为昌邑(今山东金乡县)令。王密对杨震十分感激。他私下拜会杨震,执意送上10两黄金以表谢意,并低声说:“黑夜里,无人知道,您就放心地收下吧!”杨震脸色阴沉,斥责道:“你送黄金给我,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自古以来,君子慎独,哪能以为无人知道,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呢?”杨震一席话,说得王密一时羞愧难当,他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金子走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故事二——桃李无主,我心有主

秀才慎独的故事。从前,有个又饥又渴的赶考秀才,路过一片熟透的桃林,虽然他对桃子充满了渴望,但最终他只是咽了咽口水,便继续低头匆匆赶路。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个桃子解解渴,他回答道:“桃李无主,我心有主。”

孔子的话提醒自己要善学善思(君子慎独)(1)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故事三——孤独行者,慎独慎微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话提醒自己要善学善思(君子慎独)(2)

孤独行者——山区邮递员王顺友

杨震说的“天知,地知,我知,你知”,还有那位穷秀才说的“桃李无主,我心有主”,去掉里面的神秘成分,其实说白了,如果是两个人办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个人办的事,那是“我知”,说“无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所谓“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样,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心相联系,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

刘主席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孔子的话提醒自己要善学善思(君子慎独)(3)

慎独践行者——刘伯伯

一代完人、晚清重臣曾国藩在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时,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孔子的话提醒自己要善学善思(君子慎独)(4)

曾国藩手书——慎独则心安

道理很简单,表面上的君子好当,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君子难做。“人生而有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世,在物欲横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权利权利场上,人人都面临着“制欲”的考验。多少人在这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这样的事例举目皆是,用不着在这里罗列了吧。如何将“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能“省察于莫见莫显”之间,连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真君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过好“慎独”关。才算是完成了修身养性的最重要的一课。

孔子的话提醒自己要善学善思(君子慎独)(5)

慎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