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为什么能保护胃(为健康做加法)

未病先防,康加中华。

牛奶为什么能保护胃(为健康做加法)(1)

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是人们喜欢的食用营养品,因其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物美价廉、食用方便,人称“白色血液”。日本人还提出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民间还有牛奶养胃护胃的说法,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人也越来越爱喝牛奶,但是有的人喝了觉得很舒服,有的人喝了却觉得胃肠道不适,这是为什么呢?

牛奶是否养胃护胃?

牛奶为什么能保护胃(为健康做加法)(2)

从现代西医来讲,牛奶是否养胃护胃,至今仍有两派意见!一部分学者认为牛奶的蛋白质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让人感到舒适,所以能起到养胃护胃的作用。但也有研究显示,胃溃疡、糜烂性胃炎患者喝牛奶后由于钙离子浓度高,反而会增加胃酸分泌,从而加重胃酸对胃黏膜的损害,所以牛奶并不养胃护胃。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牛奶适合脾胃阴虚者!牛奶性微寒,味甘,归心、肺、胃经,能补虚损、益肺胃、养血、生津润燥的作用,对于饥不欲食、唇干少饮、大便偏干、手足烦热、舌质嫩偏润、苔少的脾胃阴虚人群来讲,牛奶是养胃护胃的佳品。正如《本草经疏》:“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气微寒无毒。甘寒能养血脉,滋润五脏,故主补虚赢,止渴。”

哪些人不适合喝牛奶?

牛奶为什么能保护胃(为健康做加法)(3)

牛奶是否适合自己喝,关键还是要看体质!

乳糖不耐受者

乳糖不耐受是指一些人因体内缺乏一种叫做乳糖酶的物质,而牛奶富含乳糖,若缺乏乳糖酶就无法分解而吸收,就会导致胃肠道渗透压升高,出现腹胀、腹泻、肠鸣(即肚子咕噜咕噜乱响)、排气等现象。乳糖不耐受症状个体差异很大,严重的乳糖不耐受人群在摄入一定量乳糖后30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出现不适。

脾虚湿困者

对于平素就容易胃胀嗳气、大便溏烂、口黏腻不渴、舌苔白厚腻的脾虚湿困者,牛奶性微寒,过量饮用会更损脾胃之阳气,阻碍气机,影响运化功能,尤其是水湿的运化;其次,牛奶蛋白质含量高,属于中医学里的“肥甘厚腻”之品,过量食用会增加体内的痰湿,出现大便溏烂、舌苔厚腻等情况。如《本草经疏》:“脾湿作泄者不得服。”《本草汇言》:“膈中有冷痰积饮者,忌之。”

讲了很多理论,但是不少朋友依然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喝牛奶。其实,方法很简单,不妨自己尝试一下喝牛奶,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果喝牛奶后出现腹胀、肠鸣、腹泻、反酸、嗳气、舌苔厚腻,那你很可能就不太适合喝牛奶了。

如何正确喝牛奶?

牛奶为什么能保护胃(为健康做加法)(4)

虽然有部分人不适合喝牛奶,但也并不是说牛奶一点也不能喝,希望大家正确看待这个事情,不要过于片面。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适量饮用还是可以的。

逐渐过渡

一时的乳糖不耐受,不代表一辈子都不能喝奶,乳糖不耐受可分为先天性、原发性、继发性和发育性,除了部分先天遗传者,其余乳糖不耐受的体质是可以改变的。患有乳糖不耐受者,宜选择一些脱乳糖的牛奶或奶酪、山羊奶、水牛奶、酸牛奶等乳制品饮用,且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原本缺乏乳糖酶者也是可以恢复拥有乳糖酶并随之适应饮牛奶。

餐后饮用

空腹时牛奶在胃肠道通过的时间短,其中的乳糖不能很好被小肠吸收而较快进入大肠,可加重乳糖不耐受症状。建议在正餐时饮奶,也可以在餐后1-2小时内饮奶

讲求适量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错误印象:外国人拿牛奶当水喝,所以身体特别好。其实不然,牛奶虽是好东西,但也要控制量。建议成人从小量开始,每天喝200~300ml(一杯左右),每天奶制品的摄入总量不能超过500ml。中医讲究张弛有度,一切东西适可而止,任何东西食用过多都会对身体带来损害。

健脾补气

牛奶营养丰富,对于平素脾胃气虚,运化能力差的人群就显得难以消化,即使乳糖耐受也会出现腹胀、肠鸣等消化不良的情况。因此,要想品尝牛奶的美味,就要先把脾胃调理好,平时适当选用一些人参、黄芪、党参等药材进行健脾补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牛奶食疗方推荐:姜撞奶

牛奶为什么能保护胃(为健康做加法)(5)

材料:生姜50克,牛奶250ml(水牛奶更佳),糖适量(1人份)

做法:生姜去皮切块,放榨汁机榨出姜汁,盛1汤勺到碗里;煮牛奶 糖,煮开后(一定要把水牛奶煮开)关火,放凉30秒后倒入已有姜汁的碗中,约1分钟左右就能凝固(一般使用水牛奶会凝固得更好),糖尿病患者可以不放糖。

功效:温中补虚。

适合人群:脾胃虚寒的消瘦者,常见营养不足,形体消瘦,伴脘腹冷痛喜温喜按、遇寒或饥时痛剧、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舌淡胖伴齿痕、苔白滑、脉沉缓。

牛奶富含营养,但是性微寒,对于平素疲倦怕冷的气虚、阳虚者,切记像外国人那样直接生冷饮用牛奶,不妨换一种做法,试一试姜撞奶,以姜汁和水牛奶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甜品,口感滑嫩,风味独特。生姜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能温中散寒,与牛奶(或水牛奶)搭配,能中和牛奶的寒性,还能促进蛋白质等营养的吸收,起到温中补虚的作用,适合脾胃虚寒的消瘦者食用。

免责声明:本头条号致力于大众健康知识传播,内容根据公开资料编辑,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在线留言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