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的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是什么(课文卖油翁删掉了最后一句)

汉语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五千多年民族文化的体现。随着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民族精神也遍布各地,这是值得每一个公民骄傲的。不过汉语言中的文言文一直都是多数人的噩梦,晦涩难懂又难以记忆。

书上的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是什么(课文卖油翁删掉了最后一句)(1)

然而身为中国人学习文言文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们国家的教科书中就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文言文。有些读起来非常拗口,有些却朗朗上口。不过很多人不清楚,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有一部分是删减过的,就如《卖油翁》删减了最后一句话,那么教育部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卖油翁》的故事

文言文课文有的是文章太长,有的也是内容丰富,所以节选一部分收录在课本里。《卖油翁》原本就是不长的一篇文章,为何全文只删除了最后一句话呢,其实这要卖油翁的内容说起。相关部门删除掉一句话主要是因为内容不合适

书上的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是什么(课文卖油翁删掉了最后一句)(2)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做陈尧咨的人非常擅长射箭,他对自己的本领一直都非常自豪,所以时常故意炫耀给别人看。有一天他在院子里练箭之时有一个卖油的老翁驻足观看,老人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会点点头表示赞扬,这让陈尧咨更加认为自己了不起

过了一小会儿老翁依然没有离开,于是陈尧咨乘着休息的间隙走向了院子外面的卖油翁。过去之后他自豪地问老人自己是不是很厉害,没想到这老翁丝毫没有表现出惊讶的感觉,反而很随意地说他只是熟练罢了,意思是他射箭技术高超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书上的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是什么(课文卖油翁删掉了最后一句)(3)

听到这句话陈尧咨表示很不服气,他觉得这位老翁只会说大话,于是问他会不会射箭。卖油翁回答说“不会!”,陈尧咨听了之后感觉到很生气:一个连射箭都不会的人竟然还轻视自己的技术。卖油翁笑了笑也没有和陈尧咨争论,而是转过身向他展示了自己的绝活

只见他拿起了自己的油葫芦放在地上,然后在葫芦口放了一枚铜钱,拿起勺子舀了一勺油直接从铜钱口向葫芦里灌油。很快葫芦就被灌满了,再看那枚铜钱竟然干干净净,没有沾上一滴油

书上的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是什么(课文卖油翁删掉了最后一句)(4)

陈尧咨看到老人表演的拿手绝活,觉得很不可思议,也被他的技术所折服。他心悦诚服的赞赏老翁厉害,而卖油翁依然淡淡的回了一句“无他,但手熟尔!”。听完这句话陈尧咨只能无奈地苦笑,将老翁打发走了,文中最后一句用“康肃笑而谴之”结尾。

《卖油翁》被删除的一句话

事实上,这篇出自文学大家欧阳修的文章并不是这样草草结尾的,原文最后一句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直接表达了欧阳修自己的见解。意思就是这件事与解牛和斫轮的故事没有什么区别,这句话蕴含了很大的信息量,那么欧阳修结尾为何会被删除呢?

书上的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是什么(课文卖油翁删掉了最后一句)(5)

其实这和庖丁解牛以及轮扁斫轮这两个成语有关,庖丁解牛大家多少都有所耳闻,说的是屠夫庖丁的故事。庖丁一辈子都是做杀牛的营生,对牛的身体结构非常熟悉,知道牛身上哪里有关节、哪里是硬骨头。他拆解牛肉的时候总是很轻松地分割好,常年下来刀都没有磨损。

另外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知道的人并不多,讲述的是齐桓公与一名工匠的故事。有天制作车轮的工匠向齐桓公汇报工作,看到他手里正在看的书立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写书的人早就不在了,齐桓公看这本书并没有任何用处

书上的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是什么(课文卖油翁删掉了最后一句)(6)

齐桓公听了有点生气,他让工匠说出看书没有用的道理,不然就要治他得罪。工匠很理直气壮地拿自己举例子,说他如果仅仅读了如何做车轮的书之后如果不去动手做,一样不可能做出来车轮;换而言之,会做车轮的他也可以写书教别人做车轮,但是别人不实践一样没用。

庖丁解牛、轮扁斫轮和卖油翁的故事都涵盖了孰能生巧的意思,不过他们的意义并不相同。尤其轮扁斫轮认为读书无用,实践才是硬道理,这无疑对学生学习知识不利。如果学生时期接触到这样的说法,很多孩子也会轻视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材中将最后一句删掉了。

书上的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是什么(课文卖油翁删掉了最后一句)(7)

总结:

每个事物都有多面性,也需要人们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然而学生并不一定具备这样的思维模式。所以教科书中的文章必须经过精挑细选才能有利于学生们身心健康。《卖油翁》最后一句被删除就是因为其表达的意思与前文有分歧的地方,不利于孩子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