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都中元节祭祖地点(四川中元节七月半)

度娘说,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俗称七月半、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总之,这是一个追怀先人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在我家乡的县志礼俗记载:十四日,家祭祖先,释氏谓之盂兰会所以,民间流行一句俗话:“七月半、鬼叫唤”,民间传说,七月半是“地宫日”,祖先也好,孤魂野鬼也罢,都要去丰都鬼城赴会作为后世子孙要为祖先赴会准备一些盘缠,但没有人供奉的孤魂野鬼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七月半,四川农村的一些习俗——烧袱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四川凉都中元节祭祖地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川凉都中元节祭祖地点(四川中元节七月半)

四川凉都中元节祭祖地点

度娘说,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俗称七月半、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总之,这是一个追怀先人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在我家乡的县志礼俗记载:十四日,家祭祖先,释氏谓之盂兰会。所以,民间流行一句俗话:“七月半、鬼叫唤”,民间传说,七月半是“地宫日”,祖先也好,孤魂野鬼也罢,都要去丰都鬼城赴会。作为后世子孙要为祖先赴会准备一些盘缠,但没有人供奉的孤魂野鬼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七月半,四川农村的一些习俗——烧袱子。

烧袱子其实是由烧纸钱演化而来的,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让他们在阴间有钱享用,更好地庇佑子孙。袱子大多用黄白纸叠成纸钱,3—4个纸钱一叠作为芯子,外用白纸包好,首封正面写明为什么号袱子,有多少个(三五个不等,最多24个,加上首封为25个),俸给谁,与烧袱子人的关系,好久烧(一般是在十五之前烧)。背面用浆糊封口,接口处书写“第X封”。

烧袱子的主要地点:四川农村的老式房子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堂屋,堂屋中央一般供着家仙(祖先、祖宗),所以,你去农村不用问姓什么,只要往堂屋一看就知道了。既然祖先在堂屋,烧袱子的主要地点就是堂屋,主要是烧给自己祖父母、父母等三代以内的亲人的,烧香燃烛,摆好刀头,倒上一杯酒,放在香案上,然后将封好的袱子依次摆好,点燃首封,磕头敬酒,说一些“请保护大家平平安安”“财源广进”等愿望的话,派专人守护,免得“走水”的同时,还得负责将袱子翻拨开,使其完全燃烧。第二个地方是堂屋门槛外,这里是烧给外戚的,也就是自己外公、外婆,岳父、岳母等亲戚,这里也有刀头和酒,第三个地方就是院子的堤坝边上,叫“赏孤”,顾名思义就是赏给孤魂野鬼的,在烧袱子敬酒等动作完成以后,还要泼一碗“水饭”。有的人家一并祭天地、牛神、猪神等,那就简单了,点燃一炷香和三张黄白纸,敬酒。

实际上,四川人除却上坟,除夕、中元两节的祭祀烧的都是袱子。烧得较多的是人刚去世时做道场、头七至五七、百日、周年。可能是怕打扰自己的祖先回来领取供奉吧,烧袱子一般是忌讳外人在场的,如果有人串门,恰巧碰见人家在烧袱子,都会借口离开。袱子烧过以后,一般冷却以后倒入竹林或者江河里面,不得随意倾倒。一是怕对祖先不敬,二怕污染环境,三怕死灰复燃。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传统礼仪,除了一些老年人还在按规矩流程做外,恐怕年轻人很少知道了。还有就是农村住房改善,传统建筑改良,不知堂屋保留没有就不晓得了。

最为重要的是,当前,国家提倡殡葬改革,鲜花祭祀,烧袱子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笔者写这些文字的目的,只是让大家知道四川农村传统中元节烧袱子的礼仪。当然,笔者也是根据小时候看到长辈们的流程记述的,各地不尽相同,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