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城市再好也没有南京好(南京这一年)

别的城市再好也没有南京好(南京这一年)(1)

今天,12月13日,是南京30万同胞遇难日。什么也别说,先默哀致敬一分钟。

别的城市再好也没有南京好(南京这一年)(2)

南京大屠杀遗址

关于当年那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事件的起因、过程都有很多资料证实,而且现在还有很多当事人健在。这是一段不容修改、忽视的历史。并不赘述其中的缘由和意义。

昨天,有人问我,给不给女儿讲这段历史。说实话,真没讲过。由于孩子还小,所以不想过早的给她讲那段屈辱、血腥、沉重的历史。但是,昨天晚上还是想让她记住这个日子,所以就问她,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个事吗?没想到,女儿斩钉截铁的说,知道啊,老师讲了。很欣慰,虽然不是十分准确、十分详实,但是能记住这个日子就可以了。

说起这个日子想起了很多年前,香港一个艺人被某媒体采访,问到南京那段历史,该艺人说“才30万”啊,引起世界哗然。艺人作品没怎么出名,这句话倒是让她名扬海外。结果可想而知,整个演艺生涯就此结束。

还记得,某年,“小燕子”身穿当年日本海军军旗上台的事,结果和上面这个艺人一样,连年道歉也无济于事。好在痛哭流涕的自残、说自己无知,总算是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去年,某公园接待,身穿日本陆军军服当服务员的形象,哗众取宠,网上一片哗然。竟然惊动了媒体采访我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先生,先生四个字做出结论“民族败类”。结果,当事人直接就被抓起来了。

这样的例子、这样脑残的事情也许还有很多。有些话、有些事不能靠自己不懂、无知、没学过就逃脱惩罚。我和女儿说,有些事,牵扯到国家尊严、民族大义的时候,说话一定要慎重。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在公众场合。因为这是作为中国人起码的良知。

说到国家尊严、民族大义,我们中国人必须要记住的几个日子是:918、512、1213、77,这比记住我们自己的生日还要重要。更多的日子也应该记住。比如725甲午战争爆发、1840鸦片战争、1018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829南京条约签订日等。这些日子,是我们国人内心永远无法抹去的痛,又叫国耻日、国难日等。

别的城市再好也没有南京好(南京这一年)(3)

说到国耻日,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每到这样的日子,不管上什么课,在课堂上都要为殉难的同胞默哀一分钟。还记得国家领导人,有时候也站在降半旗的国旗下默哀、献花圈。每天晚上新闻联播前的音乐也被屏蔽了。不知道,现在学校还有没有类似的举动。

昨天,有人让我写点东西,纪念这个日子。我想了半天,写什么呢?想写淞沪会战也牺牲了30万我军将士,淞沪会战的失利直接导致了南京那天的悲剧。在这里插一句,淞沪会战和淞沪抗战完全是两回事,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还想写整个抗战的过程,正史里面都有,也不需要我啰嗦了。

面对今天很多人的想法,战争离我们很远、老记住这些苦难没什么意思、和我没多大关系,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等等这样的想法,我个人觉得这种自私的想法是可悲的。针对这两种想法我想到了一个词和一个现象供大家思考。

第一个词是“亡国奴”。什么是亡国奴呢?还是举例说明吧。

孩子们上学,不让说中国话,必须要使用人家的语言、文字,学习人家的历史、文学、文化。过节时要过人家的节日、穿人家民族的衣服、到处悬挂人家的旗帜,你说你愿意吗?不愿意,没办法,因为你是奴隶,你没那个资格说自己的母语、过自己的节日。

孩子们上学,选班干部,没中国孩子什么事。所有班干部都是人家国家、民族的孩子,你学习再好也只能听人家的。不愿意没办法,因为你是奴隶,你没那个资格。

孩子们上学。两个人之间发生矛盾,不管是谁的责任,中国的孩子当场就会被枪杀。也许这还是痛快的,可能还会让中国的老师拿刺刀,一刀一刀的凌迟处死自己的学生,还强迫所有孩子去“欣赏凌迟手法”,备受折磨。不愿意看、不愿意去,没办法,因为你是奴隶。外国孩子天生就比你高人一等。

孩子们上学时,他国的军人侵占了我们的某个城市,学校组织孩子们为他国军人的失去而默哀、欢庆我们的某个城市被沦陷,还要你慷慨激昂的歌颂他们。你不愿意,没办法,因为你是奴隶。

很多人说,这都是想想,这都不现实,这都不可能发生。我想提醒你的是,怎么不可能?这种事情实实在在的发生过。想想100年前的东北3000万同胞,就是过着这样的日子。想想当年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拿我们中国人当狗一样,做实验,这还不现实吗?有些人说,你说的这些和我没关系,关我毛事?我想提醒你的是,也许你的爷爷、太爷爷就曾经是亡国奴。如果他们还健在,听到你说这句话,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给你个大嘴巴。

说完这个“亡国奴”的词语,再说一说一个现象,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中国人热衷当汉奸?汉奸,简而言之就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人。是因为官场腐败还是想体现自我价值?是维护个人利益还是贪生怕死?是你怀才不遇、没有收到公正的待遇还是有钱就是爷爷的想法?这个问题只做引述,不做论述。大家可以自己寻找答案。

最后说说这个题目——《南京那一年》。

别的城市再好也没有南京好(南京这一年)(4)

我是借用了解放军出版社几年前的一本绘本的名字《南京那一年》作为这个文章的题目。因为这本书、这一些系列书的编辑是我尊敬的老大姐张鹰老师的作品。张鹰老师是我尊敬的、满腹经纶的学者、作家,能结识这么一位有情怀的军旅作家是我的荣幸,也向张老师致敬,为我们国人推出了如此有深度的这一系列书籍。

这本书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示了当年南京的老百姓沉浸在舒适、祥和的日子里,并没有感到死亡的接近。书中的内容就不一一剧透了,希望大家有时间看一看。看看南京,作为夕日的古都曾经的辉煌、悠久的历史、善良的人民、厚重的文化。

缅怀死去的30万同胞。

向张鹰老师致敬。

欢迎关注旧时江湖一书生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