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笔下的狐妖有什么特点(蒲松龄如何做到)

《聊斋》和其中的许多故事极受人们喜爱,数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正如那首歌中唱的“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其实,《聊斋》是简称,书的全名叫《聊斋志异》,民间还有个俗名叫《鬼狐传》。

蒲松龄笔下的狐妖有什么特点(蒲松龄如何做到)(1)

《聊斋志异》是清初秀才蒲松龄老先生写的短篇小说集,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虽然《聊斋》没有进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列,但仍难掩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不妨班门弄斧科普一下书名,《聊斋志异》中,”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书,“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创作的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此后又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书中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讽刺、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底层人民的愿望。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认为他是个奇才,并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直至蒲松龄死后五十多年的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聊斋志异》才由赵起杲等人刊刻行世。

据记载,从1848年美国人卫三畏首次将其中的《种梨》《骂鸭》翻译成英文发行,至今《聊斋志异》已有英法德捷克等十八种文字的三十个译本在世界流行,并且此书对日本文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我国有关《聊斋》的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2010年香港艺人还拍了电视剧《蒲松龄》。

《聊斋志异》顾名思义,是记叙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不满社会黑暗现实的反抗故事;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等。

关于《聊斋志异》是怎么写成的,许多人都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是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就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整理,写成了《聊斋志异》。

但很多文学名家和研究人员认为这不可能。他们分析,蒲松龄的生活一直很窘迫,四十多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可能有闲空优雅地摆茶摊,让人给他讲故事,然后写小说?不过,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传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也或许他曾有过一两次在村头喝茶、听路人讲故事的经历而已。

蒲松龄笔下的狐妖有什么特点(蒲松龄如何做到)(2)

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的生活,反而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起到了特殊帮助。他个人科举不畅的悲剧,使他对封建社会科考制度有了更深切的体验,促使他把满腔愤懑倾注于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内容之一,并塑造出许多个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仔细想象,三十多年的乡村教书先生生活,对蒲松龄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来东家毕际友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心性,丰富的藏书可供学习参考;二来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成小说。

此外,蒲松龄由北方去南方的一段幕宾生活,也为他创作《聊斋志异》积蓄了了一定素材。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宾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这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有史料介绍,蒲松龄还有一个创作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应是改写自古人作品。

有的古人作品仅寥寥数句,非常简单。比如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都很简单,就一百来个字或几十个字。蒲松龄把其拿来,写成了人们熟悉的聊斋故事《崂山道士》。

据说,蒲松龄大概是在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他因为写《聊斋》影响了科考,就写一首诗劝他:“聊斋且莫竞谈空”。意思是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没听劝,还是坚持写。不管在哪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番,写到自己的作品里。

有研究者说,《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变成美女,是蒲松龄的白日梦。他的这种梦,就是想表达男人一厢情愿的幻想,表达穷秀才的幻想···。

蒲松龄笔下的狐妖有什么特点(蒲松龄如何做到)(3)

(“聊斋”剧照)

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不仅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更需要依靠他的丰富想象。蒲松龄虽然贫困、不得志,但不会影响他的想象,《聊斋志异》应当是一个作家丰富的想象才能和艺术才能的有机结合。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聊斋志异》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曾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著名作家老舍也高度评价过蒲松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