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拓跋迪的结局(魏道武帝拓跋珪)

历史中拓跋迪的结局(魏道武帝拓跋珪)(1)

(东晋)

太和元年,公元371年。

年号为“和”,但东晋王朝的治下却不太和平。

当然了,东晋王朝自立国之初,一直就不太和平。

西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算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但“衣冠南渡”之后的东晋,只能算是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

东晋所能掌握之地,是在江南。

而此时的中原北方,群雄割据,已经有了不少独立政权,大概算来,有二十多个左右,但有些政权朝生暮死,早上开国,晚上就完蛋,实在不能算在此列,所以精打细算,只剩下十六个,即:

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夏,成汉。

相信这些复杂冗长的历史背书,读者朋友们应该都不太喜欢,所以我们只需要记住,在公元371年,在天下战乱,群雄割据的东晋十六国时代里,一个叫做拓跋珪的人出生了。

历史中拓跋迪的结局(魏道武帝拓跋珪)(2)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拓跋珪,字涉珪,鲜卑族,云中盛乐人,即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

拓跋珪出生的国家,是在北方草原上的代国。

他并非代国的普通百姓,而是代国皇帝拓跋什翼犍的亲孙子,还是嫡孙。

也就是说,拓跋珪是根正苗红的代国皇室兼皇位继承人。

这个代国呢,也是东晋十六国之一,但是由于国力不济,没等拓跋珪长大,当上皇帝,就被另外一个政权前秦在公元376年给灭亡了。

朋友们,拓跋珪出生是在公元371年,而代国在公元376年就灭亡了,这也就是说,只有六岁的拓跋珪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和国家。

灭亡代国的,是前秦国的皇帝,苻坚。

苻坚的想法是,既然代国已经灭了,那么代国的残余皇室也别在代国故地待着了,直接搬家来长安,一来长安繁华,我给你们一人送一套学区房,你们能享受享受清闲日子,二来也方便我监视你们。

如果小拓跋珪到了长安,那基本上这辈子就没戏了,只能当一只被豢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鸟。

历史中拓跋迪的结局(魏道武帝拓跋珪)(3)

(前秦王 苻坚)

但就在此时,一位叫做燕凤的代国旧臣站了出来,对苻坚说了这么一句话:

乃存而立之,是陛下施大惠于亡国也。——《魏书》

燕凤表示,拓跋珪现在年幼,你把他抓来长安也白搭,倒不如让他留在故地,长大成人之后,咱们安排他成为代地鲜卑族的首领,陛下如果能对拓跋珪施以这样的恩惠,那么拓跋珪肯定会对陛下感恩戴德,对前秦忠心不二,到时候拓跋珪所统领的鲜卑族,就是咱们前秦的一支精锐国防力量啊。

话虽如此,但事有利弊,拓跋珪听话还行,不听话的话,这种行为就是放虎归山。

但燕凤一顿白活儿,还真就把苻坚给糊弄了。

于是,年幼的拓跋珪得以留在故地,绵延鲜卑族的血脉。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七年。

七年,足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当年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只会哭哭啼啼的熊孩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吃苦耐劳,性格坚毅的少年郎。

拓跋珪变了,苻坚当然也变了。

他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百战百胜的前秦天王,而是变成了一个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昏庸之辈。

历史中拓跋迪的结局(魏道武帝拓跋珪)(4)

(淝水之战)

这位皇帝在建元十九年,即公元383年举水路大军二十万,浩浩荡荡地讨伐东晋,希望可以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伟业,但却被东晋军民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二十万前秦军被八万东晋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苻坚被打蒙了,前秦也因此一蹶不振。

按说苻坚也是命不好,东晋的昏庸帝王一箩筐,你早不打东晋,晚不打东晋,非要等到晋孝武帝司马曜登基的时候打东晋。

司马曜,那是东晋唯一能掌握实权的皇帝,更是东晋历史上唯一的明君。

前秦一衰败,拓跋珪可就坐不住了。

当年燕凤在你面前好说歹说,一顿糊弄,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等你落难,我好崛起,而你现在被东晋打了个重伤不治,这岂不是我拓跋珪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夏四月,改称魏王。——《魏书》

公元386年,正月初六。

拓跋珪眼疾手快,果断脱离了前秦的控制,在美丽的锡拉木林河畔(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境内)即皇帝位,先称代王,后改称魏王,北魏由此建立。

彼时的北魏,实在是算不上什么有头有脸的政权。

前秦虽然衰败,但仍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后秦,西燕,西秦,后凉虎视眈眈,雄踞各地,根本不把这个历史舞台上的新来客放在眼里。

但事实证明,他们最终都看错了北魏。

历史中拓跋迪的结局(魏道武帝拓跋珪)(5)

(魏道武帝 拓跋珪)

这个消无声息,一声不响,在简单又仓促的古老仪式中建立的政权,最终,不仅会成为北方的霸主,更会成为未来南方政权的死敌。

不过,未来仍在远方,此时,魏王拓跋珪必须着眼当下。

北魏立国之初,可以说是处在一个虎狼环伺的境地里。

东晋十六国的格局就是一场不讲道理,不讲章法且毫无规律的群架,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究竟哪一个先到来。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拓跋珪没有犹豫,他大步迈开,开始了北魏的强国发展之路。

这条路有两个方向,一条北上,一条南下。

北魏政权的北部,是高车政权和柔然政权,这是北魏的大后方,攘外必先安内,后院的问题处理不好,那么逐鹿天下则是一场空谈。

很快,拓跋珪拳打高车,脚踢柔然,基本平定了北方,转而开始南下作战。

之所以说是基本平定,是因为高车政权虽然被拓跋珪覆灭,但柔软政权是条硬汉子,哪怕被打得只剩下一口气,也拒不投降,实在是那个冷门的历史时代中,一抹别致的颜色。

浩荡柔然,誓死不降。

而正是这样的勇气,让柔然成为了唯一一个陪北魏走完南北朝悠悠岁月的政权。

历史中拓跋迪的结局(魏道武帝拓跋珪)(6)

(柔然兵俑)

现在,身后之事已然安定,拓跋珪要做的,是南下攻略中原。

横亘在拓跋珪面前的第一个敌人,是十六国中的后燕政权。

彼时的拓跋珪,早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连安身立命都困难的野孩子,而是一个志在统一北方,乃至统一天下的帝王。

皇始二年,公元397年,北魏灭后燕。

轻而易举的成功让拓跋珪意识到,东晋十六国看似如狼似虎,都是人间枭雄,但其实在自己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区区后燕,我已拿下,你们就赶紧焚香沐浴,提前准备棺材板吧!

事实证明,这还真不是拓跋珪狂妄轻敌,他的确是那个时代的军事奇才。

他曾经以一己之力覆灭后燕,又靠着浑然天成的军事谋略大败后秦,歼敌三万。

如果上天肯再给拓跋珪一点时间,那么恐怕中国历史上就不会再有南北朝,而只会存在一个由北魏统治的北朝。

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英武一世的拓跋珪,人到晚年,没有加紧攻略北方,完成自己的帝王伟业,反而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沾染上了一个恶习——服用寒食散。

男子五劳七伤,虚羸着床,医不能治者。——《千金翼》

医书中对寒食散的记载,十分简单,那就是,这是一味专门治疗医生治不了的病的药剂。

历史中拓跋迪的结局(魏道武帝拓跋珪)(7)

(寒食散)

原本这个药呢,是用来强身健体,用来治理男性身体虚弱的,虚了能吃,不虚不能吃。

但此药一出,立刻在坊间乃至宫廷中流行起来,原因很简单,不虚的人服用了寒食散,那可就等于是当补药吃了,吃完之后,浑身燥热,天旋地转,飘忽不知所以,那感觉就别提了。

多年戎马,一生劳累的拓跋珪初尝寒食散,立刻欲罢不能,乃至于到了日日需服,每日不断的地步。

拓跋珪认为,寒食散可谓神药,有一包提神醒脑,两包永不疲劳,三包长生不老之功效。

结果拓跋珪一天三顿拿寒食散当饭吃,很快身体状况就出现了问题。

皇帝开始变得喜怒无常,性情不定,动辄暴怒,只要服药,必然要大开杀戒。

上午杀公卿大臣,中午杀平民百姓,晚上杀皇室亲族。

帝王挥动屠刀,北魏朝廷俨然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

而也就是在此时,拓跋珪迎来了自己的落幕。

天赐六年,公元409年,拓跋珪的次子拓跋绍发动兵变,一举刺杀了已经被寒食散左右心智的拓跋珪

皇位面前无父子,这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只是拓跋珪的死,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

历史中拓跋迪的结局(魏道武帝拓跋珪)(8)

(拓跋绍)

这位横空出世的伟大帝王文治武功,励精图治,在东晋十六国的时代里带领北魏活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他本来能有更伟大,更辉煌的成就。

凶狠的敌人没有打败他,残酷的时代没有征服他, 而一包小小的寒食散,却要了他的老命。

不过好在,北魏已经牢牢地屹立在了这片大地之上,并且以气吞山河的姿态,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而通过这位北魏开国皇帝的一生,我们更可以得到一个十分简单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

话可以乱讲,药不能乱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