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喜成大师经典唱段(唐喜成大师诞辰95周年)

在五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创造性的以宏亮、委婉的“二本腔”和细腻、真实的表演,塑造了众多正直、廉明、潇洒的生角形象。提起他,相信很多戏迷都能哼唱出他的那句“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今天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位大师的生平去了解一下他吧!

唐喜成大师经典唱段(唐喜成大师诞辰95周年)(1)

唐喜成大师生于1924年,是我国著名的豫剧大师,宗祥符调,豫剧唐派艺术创始人,人称“豫剧第一生”,豫剧“生”行代表人物。唐喜成先生开创了豫剧生行“十生九唐”的唐派艺术流派,艺术造诣成就贡献为豫剧生行最高峰,是一代伟大的豫剧宗师。他的代表剧目有《南阳关》、《辕门斩子》、《三哭殿》等。

点击下方欣赏《三哭殿》片段

豫剧 三哭殿 唐王唱段 唐喜成 演唱_腾讯视频

人物生平

唐喜成生于贫寒的农人家庭,10岁入科学戏,最初的想法很单纯,不过是求一碗饭,夏天有衣、冬天有被。这个天生喜欢钻研充满灵气的男孩子懂事勤快、尊重老师,很得班子里的老师傅们青睐,在很短的时间内,老师傅们传授了他《困铜台》中八贤王的唱腔和表演动作,还让他饰演了“国母”。谁知道初次反串成绩颇优,他便被引入了旦行的领域。

唐喜成大师经典唱段(唐喜成大师诞辰95周年)(2)

《辕门斩子》杨延景扮相

从此,他就以洪亮的“娃娃腔”开始演出“旦角”,如《双官诰》中的三娘等。十五岁起,他正式演出了《刀劈杨藩》和《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 《对花枪》中的姜桂枝等。当地群众热情的称赞他是“小铜腔嘴头巧”。

不幸的是,十七岁时,变声期到来,使唐喜成陷入了无边的苦恼,他的嗓子哑了,不能再唱旦角了,大本嗓使不出来,这戏还怎么唱?老师傅们很同情这个踏实勤恳的孩子,便指导他练习二本腔,年轻的少年便以破釜沉舟之毅力,苦修苦练,最终成就了风格独特的男声唱腔。接着,他演出了《长坂坡》中的赵云,《对花枪》中的罗成,《佘赛花》中的杨继业,以及《铡赵王》中的赵王等。当地群众送给他个外号叫“响八县,一拿三”(指旦角,生角,花脸)。

唐喜成大师经典唱段(唐喜成大师诞辰95周年)(3)

《血溅乌纱》严天民扮相

唱腔特点

在数十年艺术生涯中,唐喜成所创造的“唐派”在男声“二本腔”唱法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二本腔”原本属于“假嗓”范围,但这种“假嗓”与旦角的“假音”有着质的不同。旦角的假音区高亢、清丽、婉转,充满女子的灵气与清冽。但唐喜成的假音,却是毫无脂粉之气,还颇有男性阳刚之美。唐喜成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充分发挥了“二本腔”的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豫西调的旋律并加以移位,使整个唱腔衔接通顺流畅,既充分的表现了人物的激动心情,又保持了唱腔风格的完整统一。

唐喜成大师经典唱段(唐喜成大师诞辰95周年)(4)

《三哭殿》李世民扮相

身体不好仍坚持演出

唐喜成老年的时候虽然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白内障等疾病,可他仍然坚持跟随剧团巡回演出。无论是城市、农村、剧院、高台,无论是春夏秋冬,天气好坏,他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演出每一场戏,从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在舞台上有丝毫的松懈。《南阳关》是他的代表剧目之一,是一出唱念做打十分繁重的武生戏,年轻人演出这个戏都很吃力,可是他扮演的伍云召仍是精力充沛,情真意切,形象鲜明,不但唱念做打不减当年,而且还运用一些难度较大的武打技巧。城楼一场的趟马,开打时的武打档子,落马时的摔叉,败阵时的抢背等摔打动作都运用的得心应手令人称道。

唐喜成大师经典唱段(唐喜成大师诞辰95周年)(5)

《南阳关》伍云召扮相

他在演好自己的代表剧目的同时,还主动为别的演员配戏甘当配角。《抬花轿》中的周定,《下陈州》中的州官,《审诰命》中的林有安等,这些角色虽然戏不多,但是经过他塑造出来,个个形象令人叫绝,至今无人超越。

为了纪念唐喜成大师诞辰九十五周年,移动戏曲频道特别播出两部经典大戏:

【大戏点播】:

8月23日(周五)(12:30,19:20)

豫剧《三哭殿》(唐喜成)

唐喜成大师经典唱段(唐喜成大师诞辰95周年)(6)

8月24日(周六)(12:35)

豫剧《血溅乌纱》(唐喜成,贾延聚)

唐喜成大师经典唱段(唐喜成大师诞辰95周年)(7)

声明

图文内容收集自网络,由《河南移动戏曲》编辑整理。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