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剑(随着社会转型发展)

导语:剑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是有非常深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剑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被称为冷兵器之君,也作为礼器在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逐渐演变下,剑甚至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每每被提及,总是能引起我们心中某种特殊的情感共鸣,比如,在古诗词中,有贾岛的《剑客》的豪迈: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有辛弃疾的《水龙吟》的不羁: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需长剑。也有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的洒脱:此身未是诗人否?细雨骑驴入剑门。

但同作为冷兵器,为什么是剑能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剑从用于战场厮杀的兵器,到用于仪礼活动的礼器,甚至成为文人墨客佩戴在身上的装饰物,这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呢?

先秦时期的剑(随着社会转型发展)(1)

剑产生于远古战争,身上带有神话传说寓意和权力象征意义

据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剑是黄帝的轩辕剑,《黄帝本纪》: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在《管子地数篇》中也有记载:"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其神话背景是黄帝与蚩尤年年激战,蚩尤逐渐占据上风,黄帝慢慢失势,上苍不希望看到代表正义的黄帝被蚩尤打败,从而使人间落入蚩尤的统治之中,便赐予黄帝拥有旷世神力的剑,用于击败蚩尤。这剑含天地精华,山川之力,既是神力的象征,同时被黄帝所有后,跟着黄帝斩妖除魔,也成为黄帝的象征,成为权力的象征。

先秦时期的剑(随着社会转型发展)(2)

黄帝

中原地区最早的青铜剑实物出现在早期的西周社会,但这一时期的中原战争多为车战,而剑是一种用于近身攻击的短兵器,在中原战争中大范围使用的概率不大,可能是诸侯用以赏玩,或者宫中侍卫佩戴用于防卫。在吴越地区,由于山峦丘陵的密布,地势崎岖,无法发展车战,所以剑应用范围较广,吴越剑的铸造工艺发展很快,在历史上以精美而锋利著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依照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古剑的作用不同,从而各地区古剑的形制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有种原式,吴越楚式,巴蜀式和滇式等,共同的特点是剑身偏长,扁茎,或筒茎、柱茎,剑刃锋处作弧形状弯曲内收,形成束腰。

在《庄子说剑篇》中庄子称世上有三剑:"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其实庄子所言的是天子、诸侯、庶人的三种行为处事风格,或者说三种力量的用法,天子剑,用于平定天下,统领诸侯,需要以山川河海为剑之锋,按照天行之法、刑罚道德制成;诸侯剑,上顺天子,下应人民,守忠贞清廉贤良之德;庶民剑,则粗鲁短薄,用以博狗斗鸡,蝇营狗苟之事,难登大雅之堂。这说明剑产生不久已经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是君主彰显权力和威慑天下的武器。

先秦时期的剑(随着社会转型发展)(3)

蚩尤

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武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的剑客和剑道文化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的年代,社会不安定,暴力频发的时期,人们对武力往往有一种狂热的崇拜,剑在这一时期被视为统治者地位的代表,并且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战争形式的变革,剑的战争作用被放大。从春秋到晚期到战国末,青铜剑由少数贵族的佩剑变成了广大步骑兵手中的武器,这是由于社会上频发的奴隶起义,在此之前平原战场上主要使用车阵战,但奴隶平民并没有战车,也没有经过车阵战的训练,他们奋起反抗的武器只有手中的斧头、刀、长矛等,车阵战的特点是攻击力强,但缺乏灵活度,面对徒步的奴隶,车阵战的优点发挥不出来,所以统治阶级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军事策略,把车兵改为步骑兵,改车战为步骑战,这样一来,用于近身攻击的青铜剑发挥出了它的优势,在战场上被大范围应用。

剑在民间也被视为武力的代表,剑的传说在民间被不断地渲染和延续,其中有关于铸剑的干将莫邪传说,也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迈的武侠传说。而武侠跟剑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剑为载体,以剑术为主体的剑道文化。包括剑器、剑舞和剑的理论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剑术主要以刺为主,还有斩刺、掷剑等。

先秦时期的剑(随着社会转型发展)(4)

干将莫邪剑

吴越楚地是剑的勃兴之地,"吴王好击剑,百姓多剑瘢。"可见当时吴楚之地击剑、练剑的流行,当时的达官显贵喜欢养剑士门客,看他们每日斗剑,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剑道文化的丰富发展,剑不再是只用于战场上进攻厮杀的单纯的兵器,而开始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越女论剑》中思考了人与剑的关系,人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态使用剑,才能以剑取胜:"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盛。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步行侯气,与神俱往。"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来,剑道吸收古典哲学精粹,认为运剑的关键是人的神与气合一,剑与人的心气相通,剑随手走,手随心走。这种内与外完美统一,也是中国功夫"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精髓。

先秦时期的剑(随着社会转型发展)(5)

青铜剑

战国末期社会由尚武到尚文的转型,剑作为装饰的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普及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各国为了称雄纷纷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社会改革,此时的百家争鸣也为各国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比如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依法治国,对内使用严厉的刑罚手段来压迫人民,对外则穷兵黩武,以战养战,开疆拓土,最终秦采用法家思想成功崛起,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帝国,但在秦国建立后依然是用苛刻的手段压制人民,很快引起了农民起义与反抗,这是崇尚武力压制的反噬,在这之后的汉朝,吸取教训,对内修养生息,废除了严厉的刑罚,对外极力求和平,不惜采用和亲这种稍显屈辱的方式,统治阶级以德治国,兼施仁政的方针,加上儒家被扶正,宣扬礼教,社会风气逐渐由尚武转变为尚文,人们不再对武力有狂热的崇拜,那么对剑来说,斗剑、击剑不再是唯一展现自己价值的方式。

先秦时期的剑(随着社会转型发展)(6)

剑的配饰

佩剑习俗古已有之,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都非常重视佩剑,士也有佩剑的传统,佩剑能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上士、中士、下士分别佩带上制之剑、中制之剑、下制之剑,贾子有记载:"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带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这一时期剑的装饰功能大大增加,剑身通常有繁复精美的花纹。以剑为中心,发展出了很多习俗,比如相剑,即通过观察器物外表,包括剑形、纹理、颜色、光泽、铭文和装饰等,来鉴定器物的优良和真伪相剑师必须具备深厚的造剑知识和丰富的相剑经验,著名的相剑师有薛烛、风湖子季孙子等。

先秦时期的剑(随着社会转型发展)(7)

还有一个与剑有关的习俗是赠剑,佩剑逐渐作为一种权力与身份的象征,人们不仅喜欢自己佩带装饰精美的剑,也喜欢收藏名剑,而互相赠送美剑、名剑,也成为了维系感情,拓展社交关系的重要方式,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剑作为礼器的功能的扩大

剑从实用佩带到作为礼仪的配饰,是经过慢慢的发展变化的,一开始,只是通过剑的贵重程度来彰显身份,后来逐渐有了规定,不同阶层的人使用不同的剑的配饰,比如天子配的剑可以带玉珌、剑首,身长五茎长,而天子用玉,诸侯只能用金,身长四茎长。剑上通常还刻有花纹,包括云纹、谷纹、蚕纹、龙虎凤鸟、兽面等,都是反映着剑主人的身份。还有一种能代替着主人权力的剑,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尚方宝剑,在秦时就已经产生,在汉声名远扬。"尚方"是专门为皇室制造兵器文玩的机构,尚方制剑从产生之初就只能被皇室拥有,所以它也代表了皇权,它制作精美,镶金嵌玉,布满精美绚丽的花纹,一面刻着遨游九天的龙,一面刻着展翅高飞的凤凰,龙凤齐飞,中间还刻有北斗七星。

先秦时期的剑(随着社会转型发展)(8)

剑首

在元代时,皇帝赐予尚方宝剑,还代表一种权力的赠与,据记载,元代的一个道士张留孙治愈了皇后的病,皇上龙颜大悦,以尚方宝剑赐之,相当于赐予他极大的权力,到了后期,专制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之下,拥有尚方宝剑的人,可以直接代表皇上,号令百官,对不平之事,拥有先杀后快的独断专断的权力。尚方宝剑本来是皇权集中,专制权力下的产物,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代表了正义、公正,这是因为,皇上总是以一副绝对正面的形象出现,而犯错的、贪污的,总是个别的官员瞒着皇上的,所以尚方宝剑总是在文学作品中被这样应用:当奸臣污蔑忠臣,伤天害理,欺上瞒下,眼看就要伤及无辜时,一把尚方宝剑赫然出现,二话不说,斩了奸臣,大快人心。这时,剑也被赋予了公平、正义、惩恶扬善的文化内涵。

先秦时期的剑(随着社会转型发展)(9)

尚方宝剑

结语:汉代以后,剑逐渐退出了短兵器历史,但依然作为不可或缺的文化礼器存在于人的生活当中。为什么是剑,而不是别的兵器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和政治生活中?首先,是剑的外观修长,美观而含蓄,不像刀那般具有原始的粗犷的攻击力与压迫,剑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特点,剑也方便携带,有装饰作用,其次,是剑的产生有神话传说的烘托,使其更能引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共鸣。剑既是一种兵器,也是一种礼器,它被称为百兵之君,但不仅仅是因为其杀伤力,相反,中国的剑文化不像西洋击剑,也不像日本剑道,只追求攻击的稳、准、狠,因为它同时也是礼器,所以它追求一种观赏的美感,一种与古典哲学的阴阳五行、气论结合的剑术理论。而剑偏重于兵器,或者偏重于礼器的身份,取决于不同社会背景。

参考文献:

【中国的剑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剑道文化】

【剑,作为兵器的礼器】

【中国的剑习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