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不实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动辄某某)

作风不实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动辄某某)(1)

最近,我通过搜索引擎作了一个简单的统计:以“互联网+”为关键词的新闻信息约1亿条,以“人才+”为关键词的新闻信息约7450万条。在一些地方,似乎某项工作不“+”一下就算落伍,都不好意思说是创新;似乎只要“+”一下,工作立马就有量的飞跃甚至质的提升。

其实,有些“+”只是为跟风而自戴的高帽。事还是那么一回事,但写上一个“+”,就能掩盖一些陈旧的缺点,在颜值上变得新潮、时尚。其实认真品析就不难发现,很多带“+”的提法,只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

“+”应该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深度融合、有效介入的工作思路,而不是简单叠加、嫁接和包装。其核心是从根本上改善工作方式,消除工作盲点,提升工作质态,其要义是以新方法来解决旧难题,而不是以新概念文饰老问题。

一些部门和单位以为,采购了一批互联网设备,开通了网站、微信公号,用互联网做了一些信息公开、沟通传达的工作,就是“互联网+”。其实,这些不过是简单的工具应用。只有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改变传统工作方式的新载体,成功解决传统工作路径下难以突破的难题,才能称之为有效的“互联网+”。

“+”泛滥,表面问题是“跟风”,实质问题是作风。正是作风上的不严不实和政绩观上的偏差,导致了工作上的盲目跟风、追逐热点,热衷于形式上的“花架子”,却不深学苦练内容上的“真功夫”。实际工作缺乏新的有效推进,具体问题没能在根子上解决,群众自然难以真正收获满意。那些人为包装出来的数据和成效,延误的是时机,耽误的是工作,损害的是形象,最终只是“一时的热闹”,留下的却是“持续的遗憾”。

“+”过热,还反映了创新匮乏与作风虚浮。一些单位和个人,既没有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难题的创新勇气,也缺乏深入研究、细致破解的创新意识,只能做一些以参考借鉴、学习创新为名的简单“复制”,实际上是一种伪创新。

不联系实际、不聚焦问题、不紧接地气,简单从别处移植过来的“+”,难免水土不服,对实际工作无益,反而会掩盖问题,甚至可能阻碍本应及时推出的创新思路和有效举措,最终事倍功半。

真“+”不宜装旧酒,呼唤的是不编新名词“文饰”、不搞新概念“包装”、不跟新风向“贴牌”的真思想、真解放。只有真正学懂弄通做实“+”的思维理念,勇于将已过时的“旧瓶”打碎,善于将已变质的“旧酒”换新,才能真正收到“旧貌变新颜”的创新实效和“日月换新天”的革新之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