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男装为什么是右衽左斜(汉服的象征符号)

#头号有新人#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历史故事,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自古以来,服饰都是中国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对于汉服的研究和思考更是从未停止。

汉服,不单单是汉代的服饰,而是源于汉族,被汉族接受并改造传承的一系列服装。

汉服最早出现于远古时代,据古文记载,这个时期的汉服已经出现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基本特征。

右衽和传统服饰的标准一样,其文化内涵丰富,也能体现服饰在中国的繁荣景象。

右衽,意指前襟右掩,左衽则相反方向掩覆,若是将右衽说成是华夏民族的特色,那左衽就是古代落后民族的基本特征。

右衽是什么?其背后包含了哪些内容?文化内涵又从何而来呢?

汉服男装为什么是右衽左斜(汉服的象征符号)(1)

右衽的由来

“衽”,即衣襟,左前襟向右边方向系带,使右襟于里,称之为“右衽”,“左衽”相反。

古代的汉族人们都是右衽,这是中国传统习俗,而左衽是除中原以外其他民族的服饰特征。

在特殊朝代的特殊时期,汉族受外国影响,曾经也有过左衽,例如春秋时期和五胡乱华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服在近代受到追捧,尽管这过程充斥着各种声音,但汉服文化从未止步,仍在继续发展。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身着汉服,甚至将带有古文化的服饰带去其他国家。

对于汉服,多数人都会有一种误解,将“古装”与汉服混为一谈,但事实上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服饰,古装不是汉服。

古装以汉服为基础,对其重新设计,加入了大量现代服饰特征,最大的不同在于汉服有自己的体系,而古装种类多样,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交领右衽。

“交领”,衣服领口交叉的地方,大多衣服为“Y”形,右衽如前文所说,衣襟向右腋系带。

包括和服与汉服,都有这一特征,可见,它们的雏形也是汉服,或者说,它们就是由汉服演变得来。

汉服之所以右衽,源于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到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倘若管仲不帮齐桓公抵御外敌,那恐怕大家都得披发,穿着右衽的衣服了。

孔子的意思很简单,是为了赞扬管仲尊王攘夷之功。

“夷”当时位于北方的个别民族,他们统一规定披头发穿左衽。因为有了管仲,北方民族侵扰中原失败,所以孔子说这句话称赞他。可见,孔子注重服饰礼仪。

汉服男装为什么是右衽左斜(汉服的象征符号)(2)

右衽说的是中原,可汉服刚出现时,并没有右衽左衽之分。汉服没有现在服饰有的拉链与纽扣,如果想要固定,只能靠一根衣带。

从古至今,任何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物品都是建立于需求之上,人类在选择时,往往会选择最容易做到的,就像汉服,大多数人在系带时都会系在右边。

中原是农业文明,如果将右衽改为左衽,那右侧身体紧绷,不适合劳作。所以,汉服右衽是大众的选择。

右衽的形制

汉服右衽形制多样,包括襦裙、袄裙、齐胸襦裙、半臂、氅衣等等。襦裙是汉服众多款式中的一种,上半身为襦下半身是裙,交领为右衽。

襦裙是汉服主要形制,其细节经过多次改动,有中衣款式,交领长到腋下,袖缘较宽,袖跟比袖口大,能看到明显的腰线。

有的服饰交领较低,袖跟宽度与袖口一样,属于直袖,古人多用来外穿。

袄裙,又名“衫裙”,即字面意思,上半身为袄下半身为裙。袄裙右衽,上衣通常以琵琶袖为主,裙又分为马面褶裙或普通款式。

马面褶裙有四个裙门,左右两旁有褶,与中间裙门有重叠,光面的地方叫“马面”,这种服饰纹饰较多,又名“襕裙”。

齐胸襦裙,因系结地方不同而出现的汉服。裙头与衣带系在胸部以上,同“齐胸”。最早出现于隋朝,在唐代盛行。

裙摆垂感重,以对襟、交领为主,裙身有对襟,襦通常绑在裙内。

汉服男装为什么是右衽左斜(汉服的象征符号)(3)

半臂,沈从文在研究古代服饰时提到过此类服饰,半臂的另一个名称为“半袖”,是在魏晋上襦的基础上改造的无领对襟短款服饰,有的为翻领。

半臂的主要特征是袖长到肘,身长到腰。半臂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款式,但主要特征没有大的改动,为短上襦。

氅衣,也叫“鹤氅”,最开始不缝袖子,因此称之为“氅”。氅衣在晋代出现的频率较大,多为道家所穿,宋代后,鹤氅在文人之间盛行,到了明代,士人将其穿在衣服的最外边。

形制类似于披风,对襟、直领、袖宽,腰身有长带打结,颜色通常为浅色,袖口或襟口为深色,有一部分为开衩。氅衣类似于披风,因外形相似,经常被人们混淆。

曲裾,秦汉时期最常见的服饰之一,是深衣的一种。曲裾在制作时会专门加长衣襟,加长的这部分多为三角状,从背后绕回前襟,在腰部用大带打结固定。

深衣,汉服的一种制式,起源于虞朝先王有虞氏,不分上衣下裳,采用不同颜色布料作为衣缘,合在一起裹住整个身体,因“深邃”被命名为“深衣”。

深衣最显著的特征是它能紧紧包裹身体,整个人看上去雍容华贵。后来被学者作为中华地区的汉服进行推广,成为汉族文化之代表。

深衣在明代颇受欢迎,出现在祭祀、冠礼等传统场合中,平日不能穿深衣,大多和幅巾、素履搭配在一起。

汉服男装为什么是右衽左斜(汉服的象征符号)(4)

襕衫,始于唐代,发展至宋明时达到顶峰,襕衫及膝处有接缝,名“横襕”。

随着时代的发展,横襕被认为是为了达到服饰古意而故意为之。

襕衫衣领多为圆领,从后来襕衫的形制就可看出,但改进后襕衫衣领宽且为接衽。

明宋时的襕衫是公服,多为学子衣着。

襕衫衣领颜色不一,多以黑色、黄色、白色为主。

披风是汉服的一种款式,不分男女,对襟为直领,袖子较大,衣服两侧开衩,没有锁边,衣领与披风同色,可与其他服饰搭配穿用。

直裾,也叫“襜褕”,不同于曲裾,直裾的衣襟呈方直形状。

该服饰下半身垂直,两侧或斜后方有衣裾,腰间没有固定用的大带,而是戴布或皮革材质做成的腰带。

汉代之后,曲裾被直裾代替,成为深衣的主要模式。

右衽的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华文化的基础是道教。

道教讲究天人合一,既具有包容性,也正是如此,中华文明得以发扬和传承。

古代对方向的朝拜是右衽衣襟的重要依据之一,人在坐北朝南时,左边的方向是东,东在现实意义中又有“太阳”的意思。

太阳东升,即阳气上升。而西方相反,太阳西下,则代表着阴气聚集。

汉服男装为什么是右衽左斜(汉服的象征符号)(5)

按照东西方向的说法,阳是东边阴是西边,因此右衽从左向右,代表的是生命轨迹。右衽自诞生之日起,从未经历过改动,即便朝代更换,少数民族当政,衣襟也是向右边掩覆。

民国以后,社会流行起长袍马褂,但衣襟皆为右衽。

在古代医学中,右衽十分符合“阴阳”基本理论。

在医学上,“阴阳”是指男女血气,左右是阴阳的方向,阴在身体内部,阳在身体外部。

医学上的理论与前文所说的相似,对外阳光璀璨,对内灰暗阴晦,所以汉族服饰中左襟朝外,右襟朝内。

古代的中原人以权力至上,他们也习惯右衽,所以,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右衽都成了中原服饰的一大特点,成为中原文化的象征。

儒家思想视左衽为衰败,古代文人被征服后用的都是左衽。

左衽在历史上受到强烈排挤,尽管清朝数次进行阻碍,汉服文明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甚至比之前发展的速度还要快。

当时有人尝试复兴汉服,可各种原因他们没有成功。后来汉服重新回归,个别不懂汉服的人常常会因为左衽而受到嘲讽。

左衽在古代是禁止的,这是侮辱,更是一种不尊重,原因就在于左衽是死人穿的。

汉服男装为什么是右衽左斜(汉服的象征符号)(6)

《通典》中记载:“凡衣死者,左衽。”意思是说人在去世以后,衣服就要改为“左衽”。右衽更方便人们的日常,《礼记·丧大记》中说过人活着的时候衣服纽扣是屈纽,容易解开,但人在去世后不用解衣。

右衽也和人们习惯用右手有关,因此,汉服右衽,更符合人们的实际生活。

结语:

右衽是汉服独有的特征,是中国服饰的一大特色,完全符合汉民族对传统服饰要求,这一点毋庸置疑。右衽得以形成,与古代的农耕文明有着密切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天地、世界的理解,蕴含着古人的聪明才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人崇尚右衽,表现在多个方面,现如今,随着汉服文化的兴起,相信在无数传统文化的拥护者的努力下,汉服会重回巅峰,再现辉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