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的前兆发生了就一定会猝死吗 35岁男演员突然猝死

(央视财经《职场健康课》)11月27日凌晨,台湾艺人高以翔在运动相关的节目录制中,突然昏厥。经过近三小时的抢救,这位只有35岁的演员还是离开了。根据节目组的公开声明,高以翔是心源性猝死。近年来我们常可看到类似的新闻:某人在跑马拉松时突发倒地猝死,某职员在熬夜加班后猝死等等,似乎这类悲剧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遥远,然而实际上猝死事件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

什么是猝死?为什么年轻人的猝死越来越高发?猝死前有没有预警症状?猝死能否及早发现,提早预防?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采访三位相关领域的专家。

猝死的前兆发生了就一定会猝死吗 35岁男演员突然猝死(1)

冯雪: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心肺预防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

国家心肺预防与康复中心协作网首席专家

人民卫生出版社《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系列丛书》总主编

猝死的前兆发生了就一定会猝死吗 35岁男演员突然猝死(2)

马长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市心血管病防治办公室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

猝死的前兆发生了就一定会猝死吗 35岁男演员突然猝死(3)

杨进刚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主任

《医师报》和《保健时报》副总编

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健康教育学组组长

中国心脏健康教育联盟秘书长

Q1:什么是猝死?

冯雪教授告诉我们猝死就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马长生教授介绍了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一些情况,心源性猝死约占心脏性死亡的50%,其特点可概括为死亡的时间与形式都在意料之外,据统计约25%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生猝死前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该病症是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杨进刚教授介绍了我国猝死发生率的一些情况,我国猝死的发生率约万分之四。以中国13 亿庞大人口进一步推算时,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每年总人数为 54.4 万人,位居全球之首。估计我国每分钟将有2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又过了10余年,考虑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危险因素的流行,估计发生猝死的人数仍将持续增长。猝死的原因多数为冠心病、心肌炎或心肌病等。对于猝死,一方面是紧急救治,另一个就是预防和预警。

Q2:心源性猝死应该如何救治?

杨进刚:心脏骤停后的救治是一个社会化救治过程,我们称之为生存链。生存链主要包括第一目击者能迅速施救,包括呼叫急救人员、现场心肺复苏和使用生命的“灭火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急救人员到达后快速转运和医院内的高级心肺复苏。

为什么要称为生存链?就是因为在救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脱节,生命就可能逝去。前一段时间,18岁的大学生在寝室突发心脏骤停,幸运的是,经过宿舍同学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AED)、急救转运和北医三院的通力抢救,终于从死神手下逃脱,实际反映的就是救治的无缝链接。

猝死的前兆发生了就一定会猝死吗 35岁男演员突然猝死(4)

生存链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即便是对于猝死的心肺复苏,即使做得非常好的国家,比如瑞典将近七成(68.2%)院外猝死者能够接受心肺复苏,1个月存活率也仅13%左右。

我国大中城市仅4.5%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当然院外猝死生还者的比例也很低,不足1%。网络上也呼吁加强向公众普及心肺复苏,或安装AED的呼声比较高。

马长生:尽管目前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能力不断提升,在各个单一疾病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但相比之下我们对心脏性猝死的认识仍有不足。在医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患者的整体存活率仅为10%,如果心脏骤停发生在家中,那么生存率进一步降至6%。高以翔事件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应该敲响我们对于心源性猝死防治工作的警钟。

Q3: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发生猝死?

雪:国外有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在猝死前的两三个月里,经常会走进一个所谓忘我的工作状态。那时候,身体器官一定会有所反应,只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因为觉得自己还很年轻。

马长生: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有所区别:

在中老年患者中,缺血性心肌病或者冠心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中青年患者群体中:心肌病则占据主要位置。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主要是各类遗传性恶性心律失常。

除上述明确病因外,发生心脏性猝死通常还需要一定的诱因,这也就是我们在新闻经常会看到的情景:如加班熬夜、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大量饮酒等等。可以说心脏性猝死是心脏的内因与个体的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杨进刚:猝死的高危行业和高危行为

对于普通人,其实是有几个高危的行业,比如医生、警察和艺人等,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不规律,常值夜班(或夜间活动比较多),还有就是压力大。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主要是劳累,其次是过度的不良生活方式(比如夜间不睡觉打麻将等)、大量饮酒、情绪激动和天气骤变等。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高以翔的猝死实际上还是具备了心梗的多种诱因。道德经云:不知常,妄作凶。其实一层意思就是说,要保持生活规律,打破规律就可能发生意外。逢年过节,发生猝死的也很多。

Q4:怎样做能减少猝死发生?

马长生:猝死的防治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我们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但是仍然希望通过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干预与措施来减少此类悲剧的重演。首先,对于已患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一切的基石;其次对于公众来讲,必须了解一定的急救技能,除了及时拨打120电话以外,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手法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这些急救措施可大幅提高猝死的幸存率。

冯雪:其实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第一时间要进行心肺复苏,但是比心肺复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使用AED,就是除颤器。除颤器最好的作用就是把室颤打成正常心跳,如果我们能在第一时间把心跳打回来,马上供血就恢复了。

正常我们在院内抢救的原则是先除颤,如果没有除过来,我们再进行心肺复苏,然后过一分钟再除颤,然后再心肺复苏,再除颤。目前我国很多公共场所都配备了AED,如果我们能学会使用它,就能大幅提高猝死患者的存活率。国外相关报道显示:猝死患者使用除颤仪的成功率会比没有使用除颤仪的存活率高出百之三十到百分五十,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Q5:心源性猝死如何才能预防?

杨进刚:猝死前或心梗最重要的症状是:比较严重的胸痛或胸闷,伴有大汗。

胸痛的部位可能是前胸、后背、下颌、胸骨后、上腹部、剑突下等部位。

可以是持续性,也可能是间断性。

性质可以是压榨性、烧灼样、憋闷,有时难以忍受,有濒死感或恐惧感。

如果伴有面色大汗、苍白、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更有可能是心梗或猝死前兆。

冯雪:猝死,85%是心血管问题,这其中,又有80%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发缺血了,就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出了问题。排除冠心病的高风险因素,是预防猝死首先要做的事情。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所以这个疾病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预防的:

第一:规律作息。

第二:规律且有效的运动。

计算公式:

(220 – 你的年龄)✖️ 60% 或 80% = 你的适宜运动心率。

比如 : 小王今年30岁,(220-30) ✖️ 60% 或 80% = 114-152

那114-152之间,就是小王的适宜运动的心里。只有达到这个心率才能称之为有效的保持心肺健康,增加心肺储备的运动。

如果你能做到规律有效的运动,比如:每周都有三到五次的有氧运动,你的心肺储备能力一定会上升,这个时候你对抗所有压力的风险都会下降,猝死的风险一定会减少。

第三:管理好自己的压力,学会释放压力。

不管是做演员也好,还是做记者也好,甚至包括医生自己也好,我们在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要有压力的来临,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如果你更多的时候做到规律生活,规律运动,就能够给我们的心脏提供一个良好的储备,才能在高压力高风险来临的时候,顺利扛过去。

猝死一个有效的危险因子自测:

快跑十五分钟,跑到自己的极限速度,测一下自己运动时的最大心律。然后突然停下来,一分钟以后测试一下自己的心律。心律回落的越快,代表你的心肺储备功能越好,如果越慢就代表它越不好。

运动后1分钟心率恢复率:

计算公式:(运动心率-1分钟后心率)÷10=恢复率

心脏恢复率的水准表

2以下 不好

2-3 还算可以

3-4 好

4-6 优

7以上 最优

比如刘先生:停止运动瞬间心率160,停止后一分钟心率为90

则这位刘先生,运动后1分钟心率恢复率最优>7

另一位李先生:停止运动瞬间心率160,停止后一分钟心率为140

则这位李先生,运动后1分钟心率恢复率较差<2,就有猝死的风险?

马长生:目前,各地中小学已陆续开展了急救培训课程,为实现人人懂急救、人人会急救的目标而努力。与此同时,在公共场所内遇到突发心脏呼吸停止的患者,每一位公民都应主动站出来,为切实改善心源性猝死存活率贡献应有力量。我国2017年颁布的“好人法”也从法律层面上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

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是心源性猝死紧急救治的另一项关键措施。来自日本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至2013年,日本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安装数量增加约40倍,接受公共场所除颤的患者比例从2005年的1.1%提升至2013年的16.5%,进而显著改善心源性猝死幸存例数。我国自2006年开始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目前我国北京、上海两地已在多个大型公共场所内配置了AED,其他如大连、杭州、南京等地也陆续配备有公共场所AED,这为我国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Q6:就此次猝死事件给大家一些健康建议?

杨进刚:认识猝死的预警症状,比普及心肺复苏更重要

其实,突发的心脏骤停,很难预测,也很难预防。但有个概念叫做预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以往人们认为,心脏猝死猝不及防,但研究发现并非如此。

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猝死者发作前有心绞痛或呼吸困难。还有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心脏猝死发作前,心绞痛或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可超过30分钟,甚至达1小时。这个症状,就是心脏骤停的预警症状,是救治的一个窗口,此时呼叫,生存的机会就大大增加。此时,应该呼叫救护车去医院,但实际上,中国心梗患者仅15%左右呼叫救护车就诊。

因此,知晓心脏猝死的预警症状,就有救治的机会,这比普及心肺复苏还要重要。

雪:以往对健康人群的建议是50岁开始做心血管的检查,但是现在发生猝死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了,所以如果你有以下情况,你就可以提前进行心血管的检查,及早发现问题,排除猝死的风险。

第一:有冠心病风险的人群:

比如: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压力大、经常熬夜等。

这样的人群,建议你不要犹豫,别管你多大岁数,去查你的冠状动脉CT或者是冠状动脉的造影。因为其实25岁也会心梗,这两项检查基本上就能发现自己当下的血管问题。

如果检查没有问题,你可以间隔5年再去复查,因为血管的进展一般比较缓慢,所以你就不用每年都查。

第二:普通人群在挑战高强度运动之前应对自身心脏进行评估。

比如近期打算参加马拉松比赛,或者挑战一些蹦极、跳伞、潜水、攀岩等高强度运动的人群。

第三:近期已经有一些心肺方面不舒服症状的人。

温馨提示:如果你没有上述危险因素,就50岁再开始做心肺运动实验和冠状动脉CT。一般男性50岁后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才会增加,女性的话一般要到55岁以后。

心肺运动实验检测一次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费用大概是多少?

大概一次应该在一个小时以内,三甲医院一般在在一千块钱以内。

马长生: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永远是最经济、环保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戒烟戒酒,健康饮食、控制体重,适当活动,管理血压、血脂、血糖对于心血管内科医师来说可谓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能做到的患者和健康个体可谓寥寥无几。据研究报道,理想的生活方式可降低45%的冠心病发病风险和38%的心力衰竭发病风险,而这两种疾病也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因此最好的心源性治疗便是预防。

与此同时,普通人群在挑战高强度运动之前应对自身心脏进行评估,心血管医师可通过简单的工具筛选出大多数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而对于已有心脏病的患者来说,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我们鼓励进行适量的中小强度运动,但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系统性的心肺功能评估,了解自身的运动极限。

【来源:央视财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