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晚年纪录片段(粟裕编写回忆录的艰难)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粟裕编写回忆录的艰难)(1)

人们对栗裕的了解,多来自他"共和国第一大将"的头衔以及他军事作品——《栗裕回忆录》。

《粟裕回忆录》记录了栗裕从出生到上海战役结束的生涯,书中记载了他所经历的战争事件,包括背景、作战对象、力量对比、战役对策以及征战过程,并附有战事检讨、总结,充分展现了粟裕的军事学术的造诣、战争理论的素养。

而现如今,《栗裕回忆录》也是有市无价,正品二手书的平均价格更是飙至四五百。一本500多页的回忆录,为什么能以定价的十几二十倍的价格卖出如此"天价"呢?

亲历战争的血泪史

粟裕出生于湖南会同的一个侗族家庭,是一个封建、衰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期的粟裕在父母眼中是一个不太安分的孩子。

课余时间,他喜欢弄棍舞棒,常常和雇工们一起劳动——清扫院子、挑水,和泥工师傳一起搬砖盖房子……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粟裕编写回忆录的艰难)(2)

因此他结识了许多底层群众朋友,深深地同情着底层的劳苦大众,对压榨百姓的军阀暴行十分痛恨。他的少年经历为之后投笔从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学生时代,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1927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粟裕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加入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粟裕一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除了作战,他大多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分析、记忆作战地图上。

华野作战参谋秦叔谨曾评价粟裕说:"在我接触到的军事指挥员中,还没有一个像他那样精通地形图而又熟记战区地形的。"

粟裕经常独自待在作战室研究地图,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可以对着地图研究几天几夜。他会熟悉记忆地图中的方方面面,细致到每一条小路、乡村的石桥,具体到整个战区及其周边的地形。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粟裕编写回忆录的艰难)(3)

即使战争获得了胜利,他依然时时刻刻在琢磨如遇战争,所在的街区要如何攻占,或是某个要点应如何固守。

建国以后,处于和平时候的粟裕也坚持背地图,每晚就寝前还保持着将衣袜放在手边的习惯,以便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解放后,他的书房墙壁上也全是各种地图,尤为醒目。几十年如一日,粟裕都在为一切发生的、可能发生的战争时刻准备着。

不只是生平枕戈待旦的习惯,粟裕经历的不凡之处也体现在他为战争所付出的血泪上。在长达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粟裕先后六次负伤

其中,武平战斗中,粟裕右耳上侧头部中弹,子弹从穿过颞骨;水南作战中,又被炮弹炸伤头部。

粟裕逝世后,家人在他头颅骨灰中竟发现残留的三块弹片。很难想象,粟裕带着头颅里的三块弹片生活了五十四年之久!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粟裕编写回忆录的艰难)(4)

硝石战争中,粟裕和当时的政委肖劲光一起指挥战斗。当时,国民党军的力量远多于他们带领的红军队伍,且敌人占领了制高点,见红军人数少,国民党军发起猛烈进攻。

看着红军战士一批批冲锋上阵,可是都被击退了。粟裕请求亲自带队攻下据点。不顾反对,坚持亲自作战。

他与肖劲光两人带队赶到前沿,奋力反攻下,敌军败下阵来,红军乘胜追击。不料一队敌人从粟裕部队后方进攻。粟裕左臂被敌人打中,血喷涌而出。

送至医院时,粟裕的手已经脓肿,医生为难地说:"最好是将这条坏了的胳膊锯掉,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参谋长您自己看呢?"

此时的粟裕脸色苍白,气息微弱,但他仍清醒地回答道:"没有了胳膊我怎么打仗,不行,不能锯。"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粟裕编写回忆录的艰难)(5)

医生商讨后决定保住粟裕的胳膊,先做手术切除坏死的部分。当时并没有麻药,粟裕就强忍痛苦,刚毅地做完了手术。

伤口恢复得很慢,他却时时想着奔赴前线,参与作战。粟裕的左臂后来也一直没有痊愈,他就这样挺着一身的伤病,在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战争环境中坚持了几十年。

粟裕的《七律·抒怀》很好地说明了他为党和人民无畏牺牲、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和不求回报、坦荡乐观的博大胸怀: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作为一代名将,粟裕光辉的军旅生涯背后,有着超乎常人的牺牲和隐忍。凭借着其实战的经历,粟裕所写下的这部纪实的回忆录自然是无比珍贵。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粟裕编写回忆录的艰难)(6)

成就回忆录的艰难历程

粟裕不仅作战经历十分艰辛,他写成这部《粟裕回忆录》也是十分不易。粟裕在着手编写这本回忆录时,由于战争遗留下的病痛,他的健康状态并不乐观。

据粟裕的妻子楚青回忆,他们开始编写这本书时,是有粟裕口述,楚青及其他友人记录整理。在"四人帮"粉碎后,粟裕又高兴地投入到拨乱反正的斗争中。

写回忆录的进程被欣然放缓。虽然讲述和整理编撰在持续进行着,但进展很慢。不幸的是,1981年粟裕突发脑溢血。

在那样的情况下,妻子追问粟裕是否想完成这本回忆录,粟裕说:"当然想的。"由于粟裕记忆力的衰退和病情的不稳定,《粟裕回忆录》的编写不得不放弃由粟裕亲自口述的形式。

于是,楚青在尽可能维持粟裕健康状态稳定的前提下,以闲谈的方式对粟裕提问。尽管粟裕健康状况不太理想,但他仍能清醒地、简明扼要地回复问题。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粟裕编写回忆录的艰难)(7)

偶尔,在粟裕精神状态较佳时,他还能系统完整地回忆某一战役。就这样,他们一点一点地不懈积累素材。

粟裕病情加重后,几位帮助整理材料的同志被陆续调回工作岗位,回忆录的编写屡次陷入瓶颈。

数月后,粟裕又脑血栓发作,此后病情反反复复。病情逐渐影响粟裕的语言、思维能力。但在每次病情稍有好转时,妻子仍不放弃地问他,捕捉有用信息。

有一次,楚青就一个重要问题几天内多次向粟裕提问,粟裕却只能默默地望着妻子无法回复。妻子心急如焚又于心不忍,这样的谈话对一个脑血栓的重症病人来说太过残忍。

楚青在持续的痛苦中纠结是否还要继续。几天后,粟裕忽然对妻子说:"你不要着急,你问我的问题我心里是明白的,只是我现在表达能力很差,慢慢地我会讲给你听的。"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粟裕编写回忆录的艰难)(8)

编写回忆录的工作就这样坚持进行着。粟裕离世的前十天,还在春节茶话会上作了书面发言并鼓励同志们,表示对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充满信心,为党和人民奉献生命最后的光和热。

1984年,粟裕病情急剧恶化而逝世。楚青在极度悲痛的心情下立誓完成这部遗作。粟裕逝世后,不少老战友、老部下以至一些青年同志,都表示出对《粟裕回忆录》的关切。

在中央军委的批准下,该书的整理有序继续进行。二十名余同志先后加入该书的整理编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粟裕回忆录》才逐渐成形。

尽管大家试图尽量贴近粟裕的原意,但回忆录在思想、内容、文笔、风格等各方面还是存在许多遗憾。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材料随着粟裕的离去而无法完善了。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粟裕编写回忆录的艰难)(9)

纵然有憾,但《粟裕回忆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就像粟裕同志不止一次对协助整理材料的同志说的:

"回忆录中记述的一切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是参与革命斗争的所有人们,特别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至于这本回忆录的能够成文,则是我与同志们的合作。"

回忆录里弥足珍贵的军事价值

当然,作为一部军事回忆录,其价值肯定不只局限于记录粟裕的人格魅力和他的丰功伟绩。《粟裕回忆录》还有着极为实用的军事价值。

《粟裕回忆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回忆录以人物为主线主观记录自己的生平,该书除了第一章是交代粟裕参加革命的过程,其余内容都是对战争事件展开叙述,内容包括对人对事的客观揭露。

写法上,《粟裕回忆录》开创了关于战区转折点和战役转折点的阐述。粟裕在作战决策、战略转变的实施以及战场开辟选择等方面经验丰富。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粟裕编写回忆录的艰难)(10)

书中,粟裕对于战争转折、战争全局的把握十分准确。该书根据战役转折点分析战争的对局思维对后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不仅如此,《粟裕回忆录》还集中体现了他系统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指挥艺术。粟裕经历了我国抗战时期至建国后期,见证了我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曲折走向光明的光荣历程,其本身的经历陈述就很有历史纪念价值。

更何况,粟裕总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敢于且善于提出创新的各种意见,他非常善于总结战争经验并将其上升为军事理论。

可以说,《粟裕回忆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军事理论。书中,粟裕积累的战略思想和精辟的军事论述,为我国国防建设、军事建设以及指导未来作战方面留下了宝贵财富。

文/南宫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