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详情介绍(二十四节气概说)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太阳周年运动和天象的不断观察、分析和总结,独创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一、时 间 时间

“时”。古代“时”的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轮回。《说文解字》曰:“时,四时也”;《管子·山权数》说:“时者,所以记岁也”;《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可见,“时”是用来描述一切运动过程的统一属性的,这就是时的内涵。

“间”。是指在各种物质运动中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运动过程。宇宙中的“时”本来是没有间的,各种物质有序运动,耗费的是一直不间断的“时”。人类要认识世界,必须把“时”分割成段(即“间”)去认识,并给不同的间予以命名,加以区别,否则人们的思维就无法识别“时”。如: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这段运动过程命名为一年;月亮绕地球公转一遭的这段运动过程命名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圈的这段运动过程命名为一日(古人认为昼夜变化是上天安排的,故又称“一天”)等等。

“时间”。时间是人为了便于思维思考这个宇宙,而对物质运动进行的一种划分,是人定的规则,而非自然规则。由于远古人们研究的问题基本都是宏观的、粗犷的、慢节奏的,所以只重视了“时”的问题。后来因为研究快速的、瞬时性的对象需要,补充进了“间”的概念。于是,时间便涵盖了运动过程的连续状态和瞬时状态,其内涵得到了最后的丰富和完善,“时间”一词也就最后定型了。

00001. 古人对时间的了解,是从观察天象开始的。他们很早就发现,

太阳在黄道上运动不但有周期,而且运动时段不同,照射在大地上的影子长短也不同。每个周期内影子最短、最长各一天,长短相等有两天。影长短时天气热,称夏天;影长长时天气冷,称冬天;由冷变热与由热变冷过程中影长适中的两个季节气温宜人,分别称春季和秋季。这个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是稳定不变的,十年如此,百年不变,千年如一,从无爽差。长期的观象实践使人们懂得,先民虽和时间从无约定,但其每每如期而至,故《史记·乐书》说:“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集解》释:“郑玄曰‘志明行成,不言而见信,如天也’”。因此说,时间的概念是人类认识、归纳、描述自然的结果。但表述时间的词语有长有短,没有统一的尺度。如:表述较长的时间的词语有时代、古时等;泛指一段时间有时光、时令、时分等;现在的,当前的时间有当时、时下、时宜等;瞬间,短时的时间有霎那间、一眨眼、一炷香、一袋烟、一晌、一天、一季度等。

二、历 法 历法

“历”。何为“历”?《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也就是说地球绕太阳,月亮绕地球的运动经过称为“历”。上古时期,在长期的观象实践中,一开始人们发现,气温有冷、热两个季节。炎热季节有一天太阳影长最短,寒冷季节有一天太阳影子最长。这种现象每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循环一次。十年如此,百年不变,千年如一,从无爽差。于是人们就把炎热季节影长最短的一天称“夏至”,寒冷季节影长最长的一天称“冬至”。后来,人们又把冬至与夏至间影长适中的一天称“春分”,夏至与冬至间影长适中的一天称“秋分”,确立了一年四季。

“法”。“法”,即法则。主要是指:一是有关天象、气象、季节等变化规律、定理、定律。如以太阳的视运动为依据制定的法则叫“太阳历”,简称“阳历”;以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为依据制定的法则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以太阳的周年运动为回归年,以月亮朔望变化周期(朔望月)为月制定的法则称阴阳合历。二是计算年、月、时等规则、规定、方法等。如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确定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时间的方法称“太阳方位计时”法;通过长期观测北斗和二十八宿星象变化,把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一个月圆月缺为一个月,全年共分十二个月,这种规定叫“十二个月计时”法;西周之前,古人计时采用“百刻制”,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在漏壶箭杆上刻一百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一刻等于十四分二十四秒,这种方法称“百刻计时”法;隋唐时期,人们把一昼夜均分为十二个时辰,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采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作为时辰名称,这种方法称“十二时辰计时”法;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等等。

“历法”。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规律,连续计数时日,判断气候变化,预知季节的法则。其内容不但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而且还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中国制定历法,历史悠久。唐代李淳风《晋书·律历志》记载了曹魏时期“骑都尉”董巴回答魏文帝的一段话:“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黄帝因之,初作《调历》。历代十一,更年五千,凡有七历”。董巴是魏文帝时期的历法大家,他回答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一是中国历法鼻祖伏羲,他的三划型八卦,初始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演绎;其二,到黄帝时期,将历法做了修订,其历法曰《调历》(亦称黄历);其三,伏羲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夏商周秦及两汉,历时十一个时代,共有《调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及两汉的《太初历》、《四分历》七部历法。中国是农业大国,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修订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从远古到到清末启用西历(公历)的5000年间,中国历史上共制定了102部成文历法。

三、节 气 节气

“节”。“节”,原指植物各段之间连接处,如竹节。后引申为凡树木枝干交接处。《易·序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动物骨骼衔接处也叫节,如骨节。古人发现地球绕太阳运动有周期,月亮绕地球公转有周期,地球自转亦有周期。这些运动周期就像竹子一样是由若干“节”组成的,节与节之间都有节点,节点前后,明显有别。如:冬至过后,白天时间一天天变长,有“吃了冬至饭,巧女多做一根线”俗语;立冬过后,地温变低,有“立了冬,草不生”“立冬不出葱,一天一天空”等俗谚。

“气”。“气”,原指云气,气象学引申为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阴、晴等物理现象和物理状态统称。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气象和季节的关系,他们发现地球按斜角自传,隔了一段时间,看见的夜空就会有变化,如果看不到某个星座了,季节就变换了,气温、干湿、风向、雨雪等气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节气”。古人将太阳黄经从零度算起,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这段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两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每年计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每年计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

大寒等12个中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

二十四节气详情介绍(二十四节气概说)(1)

(注:此图来源于网络)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太

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分析和总结,独创的阴阳合历补充历法。它比较好的协调了太阳、月亮的周期,实现了阴阳合一,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是世界上科学的天文历法之一。

作者简介:

田聚常,男,1953年生,河南濮阳市华龙区人,原中共濮阳市市区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从事史志工作30余年,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史志协会、地名学会会员,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濮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地方史志协会、濮阳龙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濮阳市方志谱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曾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等书的编写工作,先后主编了《濮阳市区志》、《中国共产党濮阳市市区历史大事记》等文献,并著有《濮阳民俗志》、《戚城》、《东北庄杂技》、《许村集村志》等书。在《中原文物》《寻根》等国家、省、市各级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多项论著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近年潜心研究民间宗族家谱、风物方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文化。2010年以来,多次应邀在央视、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作民间文化方面的专题访谈。

联系地址:

河南濮阳市黄河路胜利新村家属院22号楼4单元1楼西户 电话:13707674928

电子邮箱:

1420869287@qq.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