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陌刀什么样(所到之处人马俱碎)

最近看了一部历史记录片,名为《古代兵器大揭秘——唐代陌刀》。

其中对于陌刀的讲解,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唐六典》中记载: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

足以可见,陌刀不仅是瓦解骑军的利器,也是唐朝时步兵作战的不二之选,乃至就连水军也可用。

(隋朝后期与唐初的陌刀最重将近五十斤,也有三十七斤的制式,后经过改良,到中唐乃至晚唐时,重量减轻至15斤左右。按照唐度量衡来换算,当时的1斤约等于现在的220克来,也就是说经过改良后的陌刀,大概重约15斤(今)左右。)

造成作战用途如此广泛的原因,自然是因为陌刀足够长,按照上述记载,刀柄加刀刃,共一丈长,按照唐朝时的度量衡来换算,整刀长达近三米。

试想骑兵冲锋时,面对手持陌刀,将刀刃连排竖起的大唐步兵,的确难以应对。

唐朝的陌刀什么样(所到之处人马俱碎)(1)

可是问题来了,既然陌刀作用如此之大。

为何至今我们没能在更多的史料中见到陌刀的记载?甚至也没有相关的历史文物出土呢?

总结来说,原因共有三个。

第一,价格高昂。

相信这一点很多朋友肯定非常熟悉,陌刀的造价不菲,已是被各路历史高手吹破的主题,但我这里想要展开说一说。

陌刀的价格高昂,不止是很多文章里所写的造价,比如“一把陌刀价值100贯”,还在于后期维护

因为陌刀的刀刃整体狭长,所以在步兵手持陌刀进行挥砍时,较易出现刀刃翻卷,乃至折断的情况,这也是为何大名鼎鼎的陌刀队,总是在阵中被排列在最后方,以求作战陷入困局时破阵所用。

唐朝的陌刀什么样(所到之处人马俱碎)(2)

主要原因还是这一把把的陌刀,后期维护与修复起来的难度很大, 且耗费的钱财也不菲。

即使是大唐巅峰时期的国力,陌刀队的人员编制也不过两万人,将这两万人说成是古代的特种部队也不为过,就好像现代战争中,将最先进的军事设备穿满全身的特种兵,一整套单兵装备下来,价格惊人。

陌刀队也一样,纯冷兵器抗衡的古代战场里,陌刀本身的造价不菲,决定了要打造如此强大的一支军队,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

这也是除了唐代以外,我们没能在后世见到关于陌刀记载的主要原因。

第二,对于使用陌刀,有着较为苛刻的要求。

根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三》里的记载,发展到中唐乃至晚唐,一把陌刀的重量,已经由隋末唐初时的三十斤或五十斤,减轻为后来的十五到二十斤。

试想隋末或唐初时,但凡能够举起陌刀的士兵,臂力自然是十分惊人的,然而可持续作战的“续航能力”也会大大降低,因为如此重的刀,哪怕是天生神力,也不可能始终挥砍自如,早晚都有力竭的时候。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三·张兴传》:举陌刀重五十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

为了尽可能发挥出陌刀的战斗效能,所以对于陌刀队平常的训练,以及最初的人员挑选,自然就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身强力壮,耐力持久,这些就是基本素质,在此之上,肯定是耐力更强,力气更大的人更有资格当选陌刀队的成员。

然而,道理我们都懂,并非人人都是天生神力,一支常规军队的人员很好配备,但仔细想想,能扛得起重达五十斤的陌刀,还要在战场上挥砍自如,这种人才真的是凤毛麟角。

所以退一步说,即使大唐有钱无限造陌刀,但能够配备的人员却有限,而且特种作战所配备的资源也是不同的,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的训练费用,军饷开支,全身装备等等等等,每一笔单独算下来,好像也不高,但若是成建制的搞一整只军队,那可就变成天文数字了。

唐朝的陌刀什么样(所到之处人马俱碎)(3)

因此,基于陌刀本身的不便,比如重达五十斤这一点,也注定了陌刀在战场上使用的不长久。

而随着后世冶炼与军事思想的变革,自然也就逐渐抛弃了陌刀这种大而沉,十分消耗士兵体力的“巨型武器”。

如宋代,长柄刀这一类别,就发展出了新式的棹刀。

(棹:zhào,原意为划船的一种工具,类似船桨,棹刀也是因为形状与其类似,故得此名。)

第三,由于陌刀的特殊性,大唐朝廷严令禁止私人拥有,乃至陪葬。

古之军刀,大多数为严格管控的器具,不仅禁止民间私藏,也禁止民间私造。

而由于陌刀本身造价昂贵,同时又是砍杀骑军的庞大利器,因此当年的大唐贵族之中,隐隐生起一股收藏陌刀的热潮,但朝廷察觉之后,当即予以禁绝。

目的自然是防止浪费,毕竟一把陌刀寸铁寸金,本来每一把都该用在战场上,结果却成了某人的陪葬品,白白浪费耗费工匠心血与不菲钱财打造的作战利器。

唐朝的陌刀什么样(所到之处人马俱碎)(4)

当然,由于陌刀是长柄刀,本身就比一般战刀更具威慑力,从中唐至晚唐的藩镇或五代时期,陌刀经常被当权者充当“门面”。

比如唐宪宗时期,宰相裴度辅佐治国有功,但也损及了一部分朝中贵族的利益,宪宗为了防止有人谋害裴度,便命令内库取陌刀,弓箭,赐予左右街使,保护宰相裴度上朝。

这既是一种皇权威慑,同时也是保护重臣人身安全。

《新唐书·卷九十五》:初,武元衡之死,诏出内库弓矢、陌刀给金吾仗,使卫从宰相,至建福门而退。

到了五代以后,再到宋朝开国,都没能复现陌刀的光辉,原因自然是后世朝代,难有当年盛唐的国力与尚武之风,而武器这种实打实的兵戈,不仅考验一个国家的锻造技术,自然也考验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并非宋代没钱造,只不过到了宋代,诸位也都知道重文轻武,同时在北宋以后,大宋王朝长期陷入守城的困局,在守城战中,需要在开阔地带抵御骑军的陌刀,自然也就失去了最大效用。

唐朝的陌刀什么样(所到之处人马俱碎)(5)

同时得益于冶炼技术的发展,宋代的战刀也出现了更为多样化的形式,再融合宋时的思想,战刀变得更为轻巧精湛,既方便日常操练,也便于战中挥砍,如棹刀之类更为轻便的长柄刀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取代陌刀在长柄刀中的地位,成为当时军队的主流佩刀之一。

唐朝的陌刀什么样(所到之处人马俱碎)(6)

棹刀

也因此,很难在后世见到如陌刀般大开大合的“巨型兵刃”,那一句“挡者皆为齑粉”,也随着各方面俱是霸气侧漏的陌刀,终是消散于历史长河之中。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唐朝的陌刀什么样(所到之处人马俱碎)(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