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

中秋节是一个与月亮有关的节日,作为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灵寄托,八月十五夜空中的那一轮明月,就像游子热切盼归的心情,总是让人久久无法释怀。

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谈起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思乡情怀,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古诗词。

初唐宰相“文章四友”之一李峤,曾作《中秋月二首》,诗云:“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不仅描绘了出了中秋赏月时的心情,也表达了追古抚今的情怀。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1)

南宋词人辛弃疾,是集豪放与婉约于一身的大家,他在词作《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写道: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这首兼具浪漫与趣味性的中秋赏月词,用极具想象力的笔触,以及夸张的创作手法,描绘出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的场景。

可见在唐宋两朝文人的心目中,中秋节时天上的满月,就是他们寄托情思的载体。笔者认为中秋节作为华夏文明中的重要一环,早已脱离了简单的节日范畴。

因为从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作品中,便可以感受到中秋节的魅力。当八月的桂花飘逸着挥之不散的香气;当软糯香甜的月饼成为主角时,原来早已又是一年中秋节。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2)

一、寻根:流传千年的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而《周礼》则被认为是孔子所著。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中秋”的概念便已经出现。

而《礼记·月令》有云: “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大概意思是说在农历八月时,人们有吃肉粥的习俗。

第一、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

实际上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时至今日依然众说纷纭。但大抵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种是说起源于古老的原始崇拜。

由于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有限,所以便将东升西落的太阳,以及夜晚时出现的月亮奉为神明。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3)

这一点可以体现在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中,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夕月”就是虔诚的祭祀“月亮神”;而“春朝日”则是说天子,会在春天的时候祭祀“太阳神”。

这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祭月、拜月习俗。但是这种古老的祭祀习俗,仅流传于王公贵族、文人学士阶层,可见有关“中秋”的祭祀活动,也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活动。

笔者认为古人之所以会崇拜月亮,除了与对大自然知之甚少有关系之外,最重要的是月亮的形状是圆形,而“圆”则代表团圆、圆满。

这一点其实在古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认为“圆”是一种永恒,古代帝王都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而文人墨客则认为“圆”是一种风格,只有做事、做人足够“圆”,才能让仕途和生活顺风顺水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4)

第二、“中秋”乃收获季节

关于“中秋节”的说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诞生于汉代。到了西汉时期中秋节,除了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之外,同时也变成了普天同庆的重要日子。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其实就可以体现出,此时过中秋节的意识已经开始普及。但是“中秋”实乃“仲秋”,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排列规律来看,此时正处于农历八月秋分之后。

作为一年一度的收获时节,中秋节的起源应该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的“秋”字,实为“庄稼成熟曰”。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蔬相继成熟,忙了一年的农民盼望着丰收,所以为了为了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就以“中秋”作为节日。

而“仲秋”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它的位置正处于秋天的中间,而农历八月十五又是这个月的中间,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俗演变而来。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5)

第三、唐代诗人笔下的中秋节

当然也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中秋节可能起源于隋朝末年。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了月饼,并广发军中。

至此,中秋节才正式定型,而月饼也开始与中秋节结下了不解之缘。中秋节在唐朝时期虽然并没有被发扬光大,但是却可以在唐代诗人的诗作中,感受到文人雅士寄托于中秋圆月的情感。

初唐时期的宰相、诗人张九龄,在名作《望月怀远》中写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6)

诗人在中秋节之夜孤身一人遥望明月,于是便想起了自己的“情人”,当然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全天下的有情人,在中秋节这一天通过明月寄相思。

在众多唐代描写中秋节的诗歌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堪称经典之作: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中秋赏月时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热切情感。而“诗魔”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也抒发出了中秋望月时的内心独白: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7)

笔者认为在唐代诗人的笔下,中秋节不仅是阖家团圆的佳节,而且也是寄托偷情别绪的倾诉者。

但是中秋节真正融入人们内心,却是在唐朝之后的北宋时期。当时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节日,并且继承边延续了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独具民族魅力的民俗活动。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成为了中秋节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寄托了人们的思乡情,以及思念亲人、情人,祈盼丰收、幸福、和美等情感。

笔者认为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的突出代表,早已经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让他们提起中秋节的时候,首先便会想到复杂的情绪,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秋节从诞生之际开始,便印上了独具中国魅力的节日烙印。作为一个源远流传的文化标志,它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8)

二、节俗:文化、习惯、情感综合体

提及中秋节的习俗很多人都如数家珍,吃货们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口味的月饼、桂花糕,以及田螺、芋头、耦合子等,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当然由于地域。文化不同,那么在过中秋节时的习俗也略有差异,但亘古不变的是期盼团圆的心情。

第一、中秋节必备食品月饼

在现在社会中,月饼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通的中式糕点。据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记载,月饼一词最早见于隋末唐初。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9)

当时的月饼形状是菱花形的,馅料有菊花、梅花、五仁饼等。文中写道“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当时月饼有多么受欢迎。

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咏月饼》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不仅描绘出了月饼的形状,同时也写出了月饼的口感。

咬一口香酥,甘甜的月饼,就像吃着天上的月亮一样惬意。笔者认为从这一点便可以知道,北宋时期中秋节与月饼,早已成为了形影不离的最佳搭档。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10)

第二、吃桂花糕、饮桂花酒

农历八月中旬,是桂花盛开的日子,,古人会将桂花采集回来,然后用清水浸泡一晚,将其当做制作月饼的馅料,或者说酿制酒水的原料。

由于桂花本身就具有一种新鲜的味道,所以无论是桂花糕还是桂花酒,都拥有十分醉人的味道。

苏轼还特意创作一首《新酿桂酒》,诗云:

“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11)

第三、中秋节大戏:祭月、拜月、赏月

月亮是中秋节的第一主角,在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天上的月亮不仅又大又圆,而且也要比平时更加明亮。

从上古时期开始人们便有祭月的习俗,而到了汉代拜月习俗广为流传,“貂蝉拜月”便是这种习俗的重要体现。

中秋“赏月”习俗萌芽于唐宋,并在明清时期已成为固定节俗。“赏月”不仅仅是抬头望月,人们在“赏月”时会遥想月宫中的嫦娥,以及桂树、玉兔以及一些神话传说。最重要的是在“赏月”的同时,还要一边品尝月饼、水果一边对月畅饮。

中秋节各地习俗(丹桂飘香八月半)(12)

结 语

中秋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节日和习俗那样简单。作为每个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愫,每当中秋节到来之际,都会让远方的游子倍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说中秋节是传统节日,还不如说它是国人内敛情感的外化表现。

【参考文献】

《中秋赏月习俗渊源考辨》

《月亮崇拜与中秋习俗溯源》

《中秋月圆,您吃什么月饼?》

《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