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邓州发展(南阳篇邓州厚植穰原沃土)

南阳邓州发展(南阳篇邓州厚植穰原沃土)(1)

党员干部到南水北调引丹会战博物馆重温入党誓词

南阳邓州发展(南阳篇邓州厚植穰原沃土)(2)

“四美乡村”邓州市文渠镇程家庄

南阳邓州发展(南阳篇邓州厚植穰原沃土)(3)

邓州市进行古城复兴,图为平成门建成通车

南阳邓州发展(南阳篇邓州厚植穰原沃土)(4)

邓州夏粮喜获丰收

南阳邓州发展(南阳篇邓州厚植穰原沃土)(5)

邓州市国控鸿发无纺布有限公司员工正在车间内生产产品

南阳邓州发展(南阳篇邓州厚植穰原沃土)(6)

邓州市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

□本报记者孟向东刁良梓本报通讯员王中献

2020年,邓州市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省社科院《2020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报告》,邓州排名全省各县(市)第20位;今年第一季度,邓州GDP实现108.2亿元,居南阳13县市区第一位,居10个省直管县(市)第四位……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时间的洪流中,秉承“四种精神”的邓州人,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一抓三突破”“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擦亮仲景故里品牌”蓝图变为现实,把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向深入,一个个熠熠生辉的数字诉说着一个个务实重干、拼搏进取的动人故事。

“四种精神”振奋精气神

今年3月份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不少干部群众自发到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南水北调引丹会战博物馆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该市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对标邓州“四种精神”,牢牢守住初心,勇于担当使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四种精神”即“雷锋精神”中的钉子精神、“渠首精神”中的担当精神、“忧乐精神”中的奉献精神、探索创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创新精神。

“雷锋精神”在邓州的大力传承缘于“编外雷锋团”。1960年8月,邓州市560名青年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成为雷锋的战友,亲身感受到了雷锋精神。相继复员、转业回到家乡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编外雷锋团”。“编外雷锋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在“编外雷锋团”的影响带动下,邓州市涌现出了“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李华敏、“全国劳动模范”曾伟等许多先进典型。

“忧乐精神”的传承源于曾经在邓州任知州的范仲淹。在邓州任职三年,范仲淹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重农桑、兴水利、清积案、惩贪官,深受百姓爱戴。应好友滕子京之约,范仲淹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载。邓州市大力传承弘扬“忧乐精神”,通过举办范仲淹廉政思想研讨会,开展“廉政杯”演讲比赛、“忧乐杯”征文、万人诵读《岳阳楼记》、入党宣誓等活动,在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渠首精神”的传承源于引丹陶岔工程。该工程于1969年1月开工,8年时间里,10万邓县民工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智慧乃至生命,开挖引渠4.4公里,建成了陶岔渠首闸、7.95公里长引丹总干渠及下洼枢纽,整个工程开挖的土石方,若筑成一米高一米宽的墙体,可绕地球一周半。

邓州是“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发源地。“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四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写进《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靠的就是创新精神。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该市县处级领导以上率下,积极开展“晨走街巷——察民情、找问题、办实事”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问题,每天清晨实地察看河道、街道、学校等重点区域,更加精准地对接民心所向、基层所盼。

今年3月份以来,各单位纷纷行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开展城区学校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年活动,针对校园周边交通拥堵、店外经营、流动摊贩、“五毛食品”等顽疾“亮剑”;古城街道小西关社区党员干部深入辖区10余个老旧小区问需于民,针对群众反映的部分道路破败、夜晚没有照明路灯等问题,仅用2天时间就为群众安装路灯10余盏,修补破损道路20余米……目前,已排查解决各类问题1500余件,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一抓三突破”破解瓶颈

“紧盯‘一抓三突破’,动真格、亮实招、下真功,争当‘操盘手’‘实干家’,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步提升,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步伐坚定,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建设行稳致远。”邓州市委书记金浩侃侃而谈。

邓州是传统农业大市、人口大市,近年来,虽然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工业薄弱、城市发展不充分、教育不均衡“三大短板”没有获得根本性突破。对此,该市提出了“一抓三突破”发展方略,即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破工业瓶颈制约、突破中心城市空间制约和功能制约、突破教育短板。

首先从项目求突破。该市坚持“乡镇为主,乡贤为要”,叫响“老家河南,回城邓州”,持续深化拓展乡贤招商成果,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2020年,该市在建项目、签约项目、对接成熟的在谈项目共计138个,合同引资额375亿元。重大项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70个,总投资230亿元,完成投资86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20%,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备案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位居南阳市前列。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临近中考,一个好消息让邓州市广大中考学子和家长惊喜不已:湍南高中今年秋季开始招生,招生名额1100人。湍北高中2020年秋期招生,三年在城区建设三所高中的规划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该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出台为教育教师办实事“十六条”措施,建学校、增学位,补教师、提待遇。2020年,该市投入资金2700万元,高中生均公用经费由800元提高到1000元。增设寄宿制普通高中教师生活补贴,发放补贴资金1960万元。实施“三名一优”战略,评选名师100人、名校长10人、名校10个、优秀班主任200人,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特殊津贴。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游览市内景区,医院开设教师优诊窗口……该市教师的幸福感和荣誉感倍增,教学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率先取得重大进展。

6月20日,邓州市新华中路古色古香的平成门建成通车,许多市民纷纷拍照留念。为突破中心城市空间制约和功能制约,该市立足“120平方公里,100万人”的目标,规划建设“三线三区”,通过迎宾线、“回”字形城河河岸线、邓习线,把高铁片区、古城片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串联起来,打造“微笑曲线”,建设全景邓州。

漫步邓州,只见内城河疏浚修复、“突破口”广场建设、团结路历史街区恢复等重点工程建设日新月异,古城复兴行稳致远。

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小麦实现十七连增。”6月24日,邓州市农技中心主任冀洪策兴奋地告诉记者。

邓州地处豫西南,境内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全市拥有耕地253万亩,总人口185万,农业人口165万,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河南省粮食核心主产区。

邓州市市长邓俊峰告诉记者:“近年来,邓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推广能力,实现了粮食总产量的逐年攀升。”

今年四月上旬,根据周边县市小麦病虫害情况,专家预判,邓州市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发生趋势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防治,小麦将减产40%以上,甚至绝收。

针对这一危情,邓州立即组织植保站、农技中心等技术人员,对全市小麦进行全面普查,并迅速动员28个乡镇办掀起了防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高潮,小麦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控。

这是邓州科技支撑农业生产的一件典型事例。近年来,邓州规范建设了17个区域农技站,利用“专家 技术指导员 科技示范主体 农户”科技推广模式,对科技示范主体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与此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据统计,自2017年来,邓州财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引领全市粮食作物生产水平,增加亩均效益。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近年来,邓州狠抓“种子”要害,加强种业创新引领,自主选育了一批优秀的农作物新品种,目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品种1个,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品种5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11个,是河南省审定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最多的县级市。

2017年3月,邓州还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围绕国际前沿、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开展杂交小麦品种创制、规模高效种子生产、杂交小麦示范推广与产业化等。目前该基地共种植京麦系列杂交小麦5000余亩。

经过四年努力,基地已经选育出四代不育系和辅助系良种小麦,并在黄淮等地试种。从2018年开始,杂交小麦种子已连续三年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等北方小麦主产区,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种子还远销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邓州,正在通过努力,让国人的饭碗里装上更多来自邓州的粮食。

擦亮“仲景故里”品牌

2021年5月12日,在南阳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

1800多年前,出生于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的张仲景面对肆虐的伤寒疫情,写下不朽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进入新时代,作为“医圣”故里、中医药文化重要的发源地,邓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打响仲景品牌,加快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扛大旗走前列,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出了邓州力量。

“‘医圣故里’是我市特有的文化品牌,我们紧紧围绕这一品牌,做好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事业大文章。”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丁自力说。

近年来,邓州在成立“医圣故里中医药学会”、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仲景经方运用国际论坛”的基础上,又建设了展示中医药主题、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张仲景展览馆,展览馆先后获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河南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同时,邓州积极征集编纂张仲景的历史记载和重要文献,抢救挖掘和张仲景有关的“坐堂行医”“冬至吃饺子由来”的民间故事,搜集修复和张仲景有关的文化古迹、文物碑文,广泛开展仲景文化研究活动,持续举办“仲景经方运用国际论坛”,努力推介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服务品牌。

2020年,邓州还成功申报了《医圣故里中医药民俗文化研究》《医圣故里中医药志》两个省级项目,对确定“仲景文化”品牌和“中医药根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全省中医由此在邓州开启了中医药文化寻根之旅。

邓州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2018年成立了市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中医药工作,确立了“打好‘医圣故里’品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工作目标。

目前,邓州共有中医专业医疗机构57家,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2873人;2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仲景国医堂”全覆盖,95%以上的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命名三代以上“邓州中医世家”74家。市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已经完善建立。

近年来,邓州还制订了《邓州市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中药材研究中心,积极推广中草药种植,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公司参与中药材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增加种植覆盖;积极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有力促进了全市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项荣誉纷至沓来。近年来,邓州先后荣获“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县级示范中医医院”“全国乡村医生培训试点县(市)”等荣誉称号。

一个地方的发展尽管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金浩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是邓州实现向更高能级发展跃迁,转“优势”为“胜势”,由“量变”到“蝶变”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来南阳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明大势、识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占得主动,奋力推动新时代邓州不断出彩。

统筹:李悦旭李鹏

摄影:房保华丁丽丽

刘钰王崇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